董 華
(邢臺市橋東區醫院,河北邢臺 054001)
上頜后牙區由于上頜竇的原因,牙齒缺失后常導致骨垂直高度不足,是種植較困難的位置之一,不僅增加種植手術的風險,而且導致種植手術無法順利實施,影響患者的口腔健康[1]。經牙槽嵴提升上頜竇底是臨床用于治療此類情況的常見手術措施,該種微創方式與傳統種植術比較,創口小,操作簡單且并發癥少,有助于義齒的修復,促使其穩定,不易動搖[2]。本研究選取70 例上頜后牙缺失的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種植體上頜竇內提升后的療效,結果如下。
選取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6 月邢臺市橋東區醫院就診的上頜后牙缺失的70 例患者。納入標準:(1)經門診會診,患者伴有上頜后牙缺失情況;(2)無牙周炎及牙齦炎等疾病;(3)患者配合度及依從性高,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滿足手術指征;(2)不配合實施研究;(3)精神類疾病或智力障礙患者。采用數字隨機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5 例。觀察組采用種植體上頜竇內提升同期植入種植體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種植術治療。對照組中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齡20 ~71 歲,平均年齡(46.89±3.25)歲;觀察組中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齡 22 ~ 70 歲,平均年齡(45.28±3.18)歲。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種植術治療,術前10 min 使用氯已定含漱液(生產企業:錦州木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218;規格:1.2 mg),患者實施局部麻醉成功后,將其牙齦切開至牙嵴頂骨面,將骨膜進行鈍性分離,直至骨面,將植入體置入其中,隨后將切口縫合。觀察組采用種植體上頜竇內提升同期植入種植體治療,術前全面拍攝了解患者口腔情況,曲面斷層掃描種植區上頜竇底高度及牙槽骨寬度,了解患者有無炎癥情況,了解相鄰組織情況,選擇合適的種植體做好手術準備。對患者實施常規消毒鋪巾后,使用阿替卡因(廠家: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184;規格:1.7 mL)實施局部麻醉成功后,將患者缺失區牙槽嵴頂黏膜切開,將骨膜進行分離,使得牙槽突得以暴露,使用球鉆定位后,在距離上頜竇底2 mm 位置留置種植窩,根據種植體大小確定種植窩直徑,并使用合適型號的沖頂器械,較小力度敲擊沖頂,提升上頜竇底骨質,并提升竇底黏膜至需要的高度,將提前準備的種植材料置入其中,如人工骨粉或自體松質骨,并置入長度及直徑相應的種植體,將螺帽旋入其中,縫合黏骨膜,手術結束。
治療效果判斷標準,痊愈:種植體與周圍組織結合良好,種植體得以順利修復,患者無明顯疼痛,缺失位置得以修補。有效:種植體與周圍組織逐漸銜接,種植體得以順利修復,但患者伴有明顯疼痛,通過服用止痛藥得以鎮痛。無效:種植體與周圍組織銜接不佳,導致手術失敗,患者需要進行二次手術。治療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愈合時間及植體周圍骨吸收量。
數據采用SPSS 20.0 軟件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 檢驗,P <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7.14%,明顯高于對照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觀察組愈合時間為(5.25±1.21)d 明顯短于對照組(7.59±2.4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植體周圍骨吸收量為(0.78±0.23)mm,明顯大于對照組(0.40±0.17)mm,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上頜后牙缺失是口腔疾病中的常見類型,使得患者的咀嚼能力受到影響,甚至導致其外在面貌發生改變,臨床常采用種植牙修復缺損的方式進行治療。臨床研究得知,上頜后牙區受多種因素影響,使其垂直高度受到影響,達不到治療的要求,使得種植難度得以增加,甚至導致手術失敗。上頜竇內提升技術是一種新的治療方式,隨著該種治療技術的不斷成熟,在治療上頜骨萎縮及牙嵴高度不足方面有著積極的治療效果[3],其創傷小,操作方便簡單,并發癥少,且療程相對短,治療費用低,受到臨床醫師的推崇[4]。同期植入種植體并選擇直徑較粗的種植體,能增加種植體與牙槽骨間的摩擦力,使其獲得較好的穩定性,提高手術成功率[5-8]。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種植體上頜竇內提升同期植入種植體的治療方式,患者的愈合時間得以縮短,植體周圍骨吸收量增加,取得良好治療效果。
綜上可知,針對上頜后牙缺失患者,采用種植體上頜竇內提升同期植入種植體的治療方式,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促使愈合時間縮短,植體周圍骨吸收量得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