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照光,王長青,成彥霖,梅寶富
(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a.腫瘤科; b.消化科; c.介入科,廣東 深圳 518000)
鼻咽癌屬于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耳鼻喉惡性腫瘤之一,且在我國南方地區多見,絕大部分患者一經確診便已是局部晚期[1]。放療是目前國內外所公認的有效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單純放療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35%左右,其中局部復發以及遠處轉移是導致放療失敗的重要原因[2]。隨著近年來相關研究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鼻咽癌對化療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同步放化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控制率,從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期[3]。以鉑類為基礎的同步放療方案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療中可獲得較高的緩解率,因此已成為目前臨床首選的治療方案,但仍有少數患者治療后發生遠處轉移以及局部復發[4]。為了尋找一種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較佳的方案,本研究通過比較GP(吉西他濱+順鉑)方案與PF(順鉑+氟尿嘧啶)方案誘導化療序貫同步放療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并予以分析,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方案選擇,報告如下。
選擇2011—2013年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收治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84例,將其按照信封法隨機等分為GP組和PF組。GP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4.28±5.22)歲;病理類型:非角化未分化癌38例,非角化分化癌2例,其他2例;臨床分期:Ⅲ期14例,Ⅳ期2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19例,高中及高中以上23例。PF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24~67歲,平均年齡(44.31±5.25)歲;病理類型:非角化未分化癌39例,非角化分化癌1例,其他2例;臨床分期:Ⅲ期15例,Ⅳ期27例;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18例,高中及高中以上24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5]:1)所有研究對象均經影像學檢查以病理組織活檢確診為局部晚期鼻咽癌;2)入院前均未發生遠處轉移;3)尚未接受放療、化療以及靶向治療;4)年齡均在18周歲以上。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2)研究過程中因各種原因退出者;3)意識障礙或伴有精神疾病者;4)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
PF組實施PF方案誘導化療序貫放療治療。PF方案如下:第1—3天順鉑(江蘇豪森生產,批號:130402、130601)25 mg·m-2,第1—5天氟尿嘧啶(上海旭東生產,批號:FA130415)500 mg·m-2,持續靜脈滴注。放療方案:采用西門子直線加速器實施常規照射,面頸部聯合野(36~40)Gy/(18~20)次,2 Gy·次-1,隨后調整為耳前野+頸后電子線野(30~40)Gy/(15~20)次,2 Gy·次-1;鼻咽癌部原發病灶使用劑量為(70~72)Gy/(35~36)次,2 Gy·次-1,頸部淋巴結總放療劑量為(60~70)Gy/(30~35)次,2 Gy·次-1。
GP組則實施GP方案誘導化療序貫放療治療。GP方案如下:第1、8天吉西他濱(江蘇豪森生產,批號:121008、130208、130210、130121)1000 mg·m-2,第1—3天順鉑25 mg·m-2。放療方案與PF組一致。
比較2組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及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情況,隨訪5年,觀察2組5年生存率(OS率)、局部無復發生存期率(LRFS率)。1)臨床療效主要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進行判定[6]:完全緩解(CR)為治療后患者的病灶完全消失,且持續時間>4周;部分緩解(PR)為腫瘤最大垂直經與直徑乘積減少>50%,且持續時間>4周,未出現新的病灶;穩定(SD)為腫瘤最大垂直經與直徑乘積減少或增大<25%,未出現新的病灶;進展(PD)為最大垂直經與直徑乘積增大>25%或出現新的病灶。總有效率=(PR+CR)例數/總例數×100%。2)不良反應包括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等。3)免疫功能檢測:采集所有受試者治療前1 d以及治療1年后清晨空腹外肘靜脈血5 mL,檢測CD4+與CD8+水平,并計算CD4+/CD8+值,檢測儀器為美國Canto Ⅱ流式細胞分析儀。
GP組與PF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85.71%比83.33%,χ2=0.091、P=0.763),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GP組與PF組在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發生率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2組治療前CD4+、CD8+、CD4+/CD8+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2組治療后CD4+、CD8+、CD4+/CD8+水平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但GP組CD4+、CD4+/CD8+水平下降程度明顯低于PF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2組治療后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GP組5年OS率以及LRFS率均顯著高于PF組(均P<0.05),見表4。

表3 2組治療前后T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表4 2組5年OS率以及LRFS率比較n(%)
相關調查[7-8]數據顯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單純放療后的局部復發率高達19.8%~36.0%,而遠處轉移率可達30%~65%,是導致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隨著化療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同期放化療以及誘導化療已成為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9-10]。大量研究[11-12]表明,新輔助化療聯合放療可顯著降低鼻咽癌患者局部復發以及遠處轉移的風險,從而有助于患者長期生存獲益。然而,目前臨床上尚無統一標準的誘導化療方案,PF、GP以多西他賽+順鉑方案等均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不同的化療誘導方案效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13-14]。由此,本研究通過比較GP方案與PF方案誘導化療應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效果,旨在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獲取更佳的臨床療效以及預后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案。
順鉑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抗腫瘤藥物之一,和雙功能烷化劑類似,可發揮抑制DNA復制過程的作用,高濃度時有效抑制RNA以及蛋白質的合成。與此同時,順鉑具備一定的細胞毒性,不僅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DNA復制,同時會對腫瘤細胞的細胞膜上結構造成損害,進一步發揮廣譜抗癌功效。氟尿嘧啶通過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而抑制DNA的合成。吉西他濱是一種新型阿糖胞苷類似物,鹽酸雙氟脫氧胞苷是其化學結構,主要作用機制是對細胞的DNA合成期產生作用,進一步達到滅活腫瘤細胞的目的[15-17]。無論是GP方案與PF方案均可發揮兩藥的協同作用,繼而達到控制病情進展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GP組及PF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5.71%、83.33%,2組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這與王羽等[18]的研究結果相符,提示了GP與PF方案誘導化療序貫同步放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療效相當。此外,GP組與PF組在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發生率方面對比差異并不明顯(均P>0.05)。其中KONG等[19]的研究結果也顯示:GP與PF方案誘導化療序貫放療應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表明本研究2種治療方案應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另外,2組治療后CD4+、CD4+/CD8+水平相較于治療前均顯著下降,但GP組下降程度明顯低于PF組(均P<0.05)。這提示GP方案對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影響程度較低,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和該方案對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作用較小有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2組在5年OS率以及LRFS率方面對比,GP組顯著高于PF組(均P<0.05)。這與楊佑琦等[20]的研究報道相符,提示,相較于PF方案,GP方案的應用可顯著改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情況。分析原因,可能與GP方案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關。然而,關于其具體機制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GP方案與PF方案誘導化療序貫同步放化療應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近期療效相當,且安全性相似。然而,GP方案對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相對較小,有利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預后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