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旺,張澤政,田樹飛,李秀花,孔祥浩,孫茂紅
(河北北方學院 075000)
一般情況下,舍內環境好壞取決于多個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這與當地氣候和牛舍的建筑類型密切相關,但國內這方面的研究較少,目前國內關于奶牛環境控制的研究較多,而肉牛業起步較晚,這方面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 養牛業育肥牛舍所處環境條件優劣對牛的增重效果、健康狀況影響較大,進入冬季之后白天和夜間溫差較大,圈舍內外的環境條件也會發生變化。
肉牛所在的環境既是牛舍或放牧過程和牧地,也就是肉牛環境包括外界環境和牛舍內局部小環境。 在各種環境因素中,對育肥架子牛增重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環境溫度; 空氣中的NH3的含量是第二影響因素; 其中溫熱環境中的濕度也深深地影響著育肥架子牛的生長,其對肉牛的影響僅次于溫度的影響。
育肥牛單位體重體表面積小,排汗功能不發達,肉牛通過自身排出汗量而散發出來的熱量僅僅相當于人類的10%, 所以牛體內的多余熱量主要是通過自主呼吸來排出,增加熱量排出,降低體溫。 因此牛的健康及其生長好壞是由牛舍的優劣環境所決定的。 進入寒冷季節后,要及時堵住后窗,做好防寒措施,必須注意防止有賊風從窗縫或牛舍門口進入,對牛體造成傷害。 有冷空氣入侵,氣溫突然下降時,要搞好圏舍的保溫,及時堵塞后窗、通風孔等。 氣溫對牛的影響最大, 肉牛生長適宜的溫度范圍為0℃~25℃,肉牛肥育要求的最適宜溫度范圍是10℃~15℃。溫度在5℃~21℃時,肉牛的體重增長最快,一般肉牛舍溫的要求溫度為8℃~15℃。 育肥肉牛所處環境溫度高于30℃時,開始出現熱應激癥狀,其生長性能受到明顯影響、食欲下降,導致增肥率降低,造成生長速度緩慢;超過39.5℃時,飼料消化率降低,嚴重時造成牛不吃食;高溫還會使微生物異常活躍,加上熱應激使牛抗病力下降,因此牛的發病率升高。 環境溫度升高首先影響心率、呼吸率、 體溫繼而對散放式育肥牛紅細胞免疫功能造成原發性細胞免疫功能低下。
其中牛舍的各種環境因素對肉牛的育肥和正常的生長有著極大的影響。 由于舍內的空氣溫度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取決于上升或下降,當然也受著密閉舍牛體本身活動的散熱、牛舍建筑結構的防寒功能低下、 外界的自然風流向是否能從窗口帶走舍內溫度以及濕度等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 牛體每天自身的呼吸排出的的濕氣和每天沒有及時處理的糞和尿、 飼料中殘留的水分以及飲用儲水池內大量水分的蒸發排濕而造成的影響。舍內相對濕度又受舍溫的影響, 隨著舍溫下降其相對濕度就要增高。 所以,外界溫熱環境中的最重要的溫濕度對育肥架子牛來說非常重要。
研究該牛場內封堵舍內后窗是否能夠影響到濕度變化程度,封堵后窗后有可能會導致濕度增大,通風不及時,從而造成牛舍內濕度極大, 濕度以及其他有害物質濃度極大超出家畜所能承受范圍能力,造成多種疾病發生,封堵窗后也會導致舍內溫度降低。肉牛舍內濕度的適宜范圍為55%~80%,一定要保證濕度不能超過80%,才能讓肉牛正常的生長。 因為溫度的不適宜,所以肉牛只能食用更多的青貯飼料來讓牛體產生更多的熱量,來維持牛體的生存,由此造成農場主養殖費用增大。 所以盡可能保證肉牛在冬季有適當的場外運動,增加陽光照射時長,促進牛體對陽光的利用,使牛群處于適宜生長環境中。 其中太陽的紫外線可殺死牛體表的病原菌,促進維生素的產生,增加維生素的吸收和骨骼的健壯。 由于肉牛長期處于低溫髙濕的環境中,許多牛都患有嚴重的皮膚病,這些疾病嚴重影響肉牛的生產性能,勢必造成飼養者經濟利益的損失。 由此可見牛舍內的溫濕度對肉牛的生長性能及健康狀況等具有較大的影響。
如果讓育肥牛長期處于濕度過高的情況下, 會導致牛發生多種疾病,嚴重影響育肥牛的生長發育。 當舍內的空氣濕度過大時,在一定程度可以加快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肉牛感染疾病率大大增加; 而當空氣過于干燥時, 容易發生多種有關呼吸道疾病。
試驗通過試驗數據測定,預期探明在張家口壩下地區(懷安縣)不同月份牛舍內、外溫度和濕度變化規律,為在該地區冬季更加養好育肥牛提供理論支撐依據。 采用分體式溫濕度計測定進入冬季后不同月份育肥牛舍24h 牛舍內及牛舍外溫、 濕度變化情況,了解育肥架子牛的適宜生存環境。
1.2.1 試驗地點
在張家口懷安縣所測肉牛育肥舍中,在密閉舍內選取10 個具有代表性的測試點, 牛舍外同樣選取5 個具有代表性的測試點,使舍外與密閉舍進行對照分析。 每次從每月中旬測試,測試溫度選取中午12 點,測試濕度選取晚上24 點,共測試7 個月數據。
1.2.2 儀器選擇
采用希瑪分體式溫濕度計 (K 型熱電偶-20℃~1000℃,溫濕雙顯示),在每個測試點測試時取數據值并記錄。
1.2.3 試驗創新點
探明在張家口壩下地區不同月份肉牛育肥舍中溫度和濕度變化規律。 首次在入冬之后, 對張家口地區不同月份育肥牛舍內、外溫濕度變化情況進行測定,彌補了該數據原有的空白。
1.2.4 數據統計與分析
用微軟EXCEL 表格統計分析平均值、標準差以及P 值。 育肥牛舍類型為密閉牛舍,通風類型為自然通風。 P 值用TTEST 函數將原始數據進行分析。
2.1.1 不同月份舍內外溫度的變化

表1 育肥牛舍冬季舍內外溫度差異化研究
經過測定試驗數據對比,從表1 可以看出,該牛場內密閉舍溫度與舍外溫度對照具有不同差異化變化。 表1 中18 年11 月、19 年3 月和19 年5 月舍外與密閉舍溫度差異不顯著(P>0.05);18 年12 月份舍外溫度與密閉舍溫度對照差異顯著(P<0.05);19年1 月、2 月和4 月舍外與舍內溫度差異極顯著(P<0.01)。 在自然通風情況下,看出密閉舍溫度隨著外界環境變化而變化,由于牛舍防寒措施問題,密閉舍溫度略低于外界溫度。
2.1.2 不同月份舍內外濕度的變化

表2 育肥牛舍冬季舍內外濕度差異化研究
由表2 可看出, 該牛場內舍外濕度與密閉濕度對照具有不同差異化研究。 表2 中2018 年11 月、2018 年12 月、2019 年1月、2019 年2 月、2019 年3 月、2019 年4 月均為差異極顯著 (P<0.01);5 月為差異不顯著(P>0.05)。 經舍外與密閉舍對比值可看出密閉舍平均值濕度一直高于舍外對照組平均值濕度。 密閉舍內7 個月平均濕度范圍22.2%~57.71%。
牛舍的溫熱環境受舍內的溫濕度等因素影響, 肉牛肥育生長最主要的因素是溫度。張光圣[14]在吉林對封閉式牛舍進行濕熱環境監測, 結果顯示: 在寒冷季節舍內的溫度能高出舍外溫度18.74℃,能保持在0℃上,炎熱季節舍內的溫度在30℃內。而所測張家口壩下地區的舍外7 個月溫度范圍為-6.52℃~20.78℃,平均溫度為7.33℃,密閉舍7 個月溫度范圍為-7.55℃~23.56℃,平均溫度為6.93℃,所知密閉舍溫度低于舍外溫度,所以導致除牛群采食時在舍內, 其余時間都在舍外。 在18 年12 月份平均溫度為-6.52℃,7 個月內最低值,密閉舍內溫度也隨著外界環境溫度下降而下降。
空氣濕度會影響體表水分蒸發, 干擾牛體熱調節[11],張光圣(2002)對普通雙坡對頭雙列封閉牛舍進行環境測試[13],結果表明:普通雙坡雙列式肉牛舍在冬季用塑料膜封閉窗戶后,溫度基本可以保持在0℃以上,但整個冬季的相對濕度均較高,尤其是在1~2 月份,平均在85%以上,最高可達100%。 本牛場密閉舍7個月內最高平均濕度為57.71%,最低平均濕度為22.2%,平均濕度35.57%,略低于牛群適宜濕度范圍55%~80%。 這與牛歡[12]、張光圣(2002)研究報道濕度對比不一樣。 采取測試的密閉舍2018年11 月到2019 年4 月中24 點時間的濕度,經過與舍外濕度對比,可看出差異極顯著(P<0.01)而2019 年5 月舍外與密閉舍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表明濕度也是影響著肉牛生長的重要指標。
對張家口壩下地區(懷安縣)肉牛育肥封堵后窗后環境數據分析表明:在不同月份舍內溫、濕度出現了不同差異化表現,1 月份、2 月份封堵后窗后舍內溫度顯著低于舍外溫度, 而在其他月份舍內溫度略低于舍外溫度; 封堵后窗后對舍內濕度也產生了影響,11 月份、12 月份、1 月份、2 月份舍內濕度明顯高于舍外,3月、4 月、5 月略高于舍外濕度值。 依據這一研究結果該地區的肉牛育肥場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肉牛育肥舍進行封堵或調整封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