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琳,段淇凡,陳立保,丁 芳,常建光,陳立功?,王學靜?,劉聚祥,樊寶良,王麗娟
(1.河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 071001;2.河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 071000;3.河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071001;4.河北省農業農村廳 050000)
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雞的一種常見的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 病原為α 皰疹病毒亞科Mardivirus 屬的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1],該病的病理特征為多種組織器官發生淋巴性瘤細胞浸潤和形成腫瘤[2]。 20 世紀70年代我國雞群發現該病,由CVI988 株、FC126 等毒株生產的MD疫苗投入生產以后, 該病在集約化養雞場的流行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近年來,散養雞群發生MD 或白血病等腫瘤性疾病相對較多,給散養雞養殖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2019 年10 月,河北某地散養的公雞,自80 日齡開始發病,病雞表現采食量下降、消瘦、零星死亡,主要病理變化特征為腺胃、肝臟、脾臟等內臟器官腫大或有結節出現。 根據病理學診斷及PCR 檢測結果,綜合診斷送檢病雞為內臟型MD,該結果為雞場盡早采取相應措施提供了參考依據。
主訴該批散養公雞共3000 只,購入時為6 周齡,飼養至80日齡時開始發病,主要表現采食量下降、消瘦、零星死亡。 發病后曾先后找基層獸醫就診, 按大腸桿菌病和傳染性腺胃炎等疾病進行治療,結果均未見明顯療效,至送檢時已淘汰300 只左右。
病雞多表現精神萎靡,不喜活動,雞冠發育不良,個體瘦弱。
外部檢查后,對送檢雞進行內部檢查,觀察、記錄體表及內部器官的肉眼病變。 送檢病雞體重偏小、胸肌菲薄。 腺胃體積明顯變大,腺胃壁增厚、質地變硬、腺胃乳頭腫大或黏膜見出血和潰瘍(2/5);肝臟體積增大,表面和切面散在小米大至粟粒大小、灰白色結節(3/5);脾臟明顯腫大,表面和切面見大小不一灰白色組織浸潤(3/5);腎臟腫大,局部呈灰白色(2/5);胸腺萎縮。 眼睛、皮膚、坐骨神經及其他內臟無肉眼可見病變。
采集送檢雞的心臟、肝臟、脾臟、肺臟、腺胃、腎臟等器官,經3.7%甲醛溶液固定24h 以上,上述器官按常規制作石蠟切片,H.E 染色,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組織學變化。 鏡檢可見腺胃、肝臟、脾臟和腎臟中有腫瘤細胞浸潤,腫瘤細胞為大、中、小淋巴樣細胞、 成淋巴細胞及馬立克氏病細胞。 心臟等器官未見組織學變化。
無菌操作采取送檢病雞肝臟、脾臟等,加入適量滅菌生理鹽水經研磨、勻漿、離心取上清液,按常規進行病毒核酸(DNA 和RNA) 的提取。 按照文獻方法分別進行MDV 和禽白血病病毒的PCR 檢測。 電泳結果顯示,送檢雞僅為MDV 陽性(圖1)。

圖1 MDV PCR 產物電泳結果
臨床上,MD 有神經型、內臟型、眼型和皮膚型4 種致病型。MDV 多侵害坐骨神經等外周神經,引發神經型MD,病雞多呈“劈叉”姿勢,有時表現為翅膀下垂等。 內臟型MD 病雞主要表現為心臟、肝臟、脾臟、腎臟等的腫瘤病灶。 眼型MD 病雞主要表現為瞳孔縮小,甚至呈針尖大小,虹膜呈斑點狀或者環狀,且邊緣不整齊,逐漸從正常的桔紅色變成彌漫性的灰白色,如同“魚眼狀”。 皮膚型MD 病雞可見皮膚毛囊的小結節或者瘤狀物。 MD腫瘤細胞在組織學上有其特有的形態, 即大小不等的淋巴樣細胞和變性的成淋巴細胞。 因此,通過病理組織學觀察,腫瘤細胞符合上述描述特點,即可明確診斷。 根據病理學診斷和PCR 檢測結果,可判定送檢散養公雞屬于內臟型MD 病例。
據養殖戶反映, 該批次公雞出殼時未接種MDV 疫苗。 因此, 建議散養雞養殖過程中應購買已接種MD 疫苗的雞只。 此外, 養殖過程中還要注意接種MD 疫苗雞只仍可能出現免疫失敗。 MD 免疫失敗的原因包括:MDV 早期感染;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雞傳染性貧血病毒等引發的免疫抑制;超強毒力MDV 感染;疫苗方面因素,如疫苗運輸、保藏和使用不當等。 目前,必須采取規范使用疫苗、加強生物安全管理等綜合性措施,才能減少該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