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婷
【摘 要】本文分析當前廣西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現狀及其面臨的國際化廣度和深度不夠、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困境,提出廣西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出路:出臺激勵和引導政策,搭建對外合作交流平臺;整合校、企、行三方教育資源,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加強教育資源共享,形成自身辦學特色。
【關鍵詞】建設類專業 ?職業教育國際化 ?困境 ?出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C-0019-02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各國之間在經濟、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日趨頻繁,職業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利用地緣優勢著力加強與東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廣西建設行業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項目也日趨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此同時,廣西建設行業國際化人才缺口日漸凸顯,需要通過各國之間職業教育的交流,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為廣西建設行業國際化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當前廣西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現狀與困境
(一)廣西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現狀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建設的深入,廣西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機遇。截至2019年,廣西高職院校已有28所學校開展了國際交流與合作,涉及美國、英國等歐美發達國家,此外還有越南、泰國等多個東盟國家。廣西區內開設有建設類專業的職業院校在教育國際化交流合作方面也嶄露頭角,如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與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的多所大學、機構和企業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并于2019年承辦了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充分利用國際優質資源及跨文化合作,搭建國際化職教交流合作平臺,先后引進美國、英國、越南、泰國等國的優秀教師20余人到校任教,還引進了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課程體系和認證標準,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與東盟國家10多所高校簽訂校際合作協議;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與德國、英國、捷克、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等15個國家的高校和企業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和項目共建,在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建成“一帶一路”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二)廣西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困境
廣西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起步晚,參與國際化的合作項目較少,目前廣西開設有建設類專業并就建設類專業開展國際化交流的高職院校只有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等為數不多的幾所。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廣西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國際化廣度不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教師和學生交流規模較小。以廣西最早開展建設類專業國際化交流的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17年至2019年,該校對外合作辦學項目累計引進外籍教師6人,累計出國留學進修教師21人次,派出國外交流學習的學生4人。截至目前,該校對外招收國際留學生項目仍處于啟動階段。而廣西職業教育國際化教育規模較大的南寧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招收留學生數量超過500人,但建設類專業外國留學生數量為零。其二,國際化課程交流和建設規模較小。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引進和開設的國際化課程有5門,輸出課程數為零,國際化課程規模小,而且在合作共建教材、搭建教學共享平臺等方面存在較多不足。
2.國際化深度不夠。主要體現在:第一,廣西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師資隊伍中有海外學習或留學經歷的教師比例小,國際化特征不明顯。國際化教育中教師隊伍缺乏國際化視野,國際競爭力較弱,而外籍教師來華授課存在時間短、專業性和系統性不強,未能開展深入教學活動、學術研究的問題,這嚴重制約了廣西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深入發展。第二,課程國際化程度不夠深入。課程國際化是培養國際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手段,就目前已有的資料來看,廣西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中的課程設置、教材內容等未能融入國際化通用標準,交流雙方基本上還按照各自已有的課程內容開展教學,課程的中外融合程度不深,未能體現職業教育國際化教育的特點。
3.政策支持力度不足。近年來,國家頒布了系列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政策文件,為全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是,在職業教育國際化工作推進過程中,地方政府對國家有關政策的落實和推進缺乏實施細則,缺乏對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激勵和引導政策,難以激起職業院校發展國際化教育的積極性。此外,政府搭建的職業教育國際化交流平臺較少,組織的職業教育國際交流活動項目不多。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組織舉辦的每兩年一屆的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其合作交流對象大多局限于與東盟國家校際師生文化交流等淺層次的交流與合作項目,國際職業資格認證等高層次的合作還未搭建起來。
二、廣西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出路
(一)出臺激勵和引導政策,搭建對外合作交流平臺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后,國家在鼓勵高職教育“引進來”的同時也應積極“走出去”。廣西各級政府部門特別是教育和建設行業主管部門可以借鑒本地區各層次中外合作辦學經驗,結合廣西經濟發展水平、少數民族地方特點和教育資源等因素,充分調研,聯合協調出臺更符合廣西本土實際的政策文件,如出臺、落實國家有關政策的具體實施細則以及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激勵和引導政策,確定廣西本地職業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定位,制訂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具體推進方案。同時,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的具體情況,搭建更多非官方的建設行業企業等其他相關主體參與的對外合作交流平臺,最大限度發揮政府部門的宏觀指導和協調作用,確保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得到切實有效的政策支持。例如,根據廣西“三大定位”功能和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等國家規劃,立足廣西,發揮區位優勢,建立中國—東盟建筑人才培訓中心,在東盟國家建設“魯班工坊”,搭建面向東盟國際交流的平臺,建立健全師生交流和國際合作育人工作機制,助推職業教育從“伴隨”到“協同”到“引領”中國建筑企業“走出去”。
(二)整合校、企、行三方教育資源,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
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的國際化要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就要實現校、企、行三方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首先,開設建設類專業的職業院校要與本行業實際發展相融合,針對市場人才需要構建相應的專業結構和專業教學標準,以適應變化的市場需求。在“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設計、課程設置、教學質量、實踐實訓和師資水平等方面適當加入國際化因素,使國際間的交流合作成為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次,聯合企業、行業開展培養項目,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更多的國際化適需人才。引進沿線國家的合作企業,引入國際化的行業職業標準,逐步實現“引進來”;依靠廣西建工集團以及其他大型建筑類企業,依托企業項目,整合資源,實現“走出去”;充分發揮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培訓)基地、BIM培養(培訓)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實驗實訓基地的作用,依托已具備較好基礎的中加—西南現代木結構技術培訓基地,參與華南特色文化城鎮建設,參與東盟木結構民居建設人才培訓;在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設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開展入園企業工人、項目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與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東盟國家聯合設立廣聯達BIM軟件應用培訓基地等。此外,還要與企業聯合研究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的制定,聯合編寫培訓教材,建設可共享的培訓教學資源,開展國際化科研活動,共同發揮創意,解決難題,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群內精品課程教學資源、精品課程標準和特色課程標準,真正實現“引進來”與“走出去”。
(三)加強教育資源共享,形成自身辦學特色
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具體情況,不斷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思路,形成“引進優質辦學、輸出合格人才”的辦學培養方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將教育資源共享到“一帶一路”沿線基礎產業落后但對基礎設施等建設行業人才有較大需求的國家和地區,與相關企業或者院校共同制定教學標準、修訂教材,逐步形成國際化優質教育教學方法。同時,改善教學條件,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體系,形成職業院校自身優勢和專業特色。在此基礎上,招收知華、友華、愛華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開展學歷職業教育,宣傳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科技和人文交流,吸引更多沿線國家的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讓我國的職業教育成果之花開遍世界各地。
綜上所述,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建設行業國際化人才缺口日漸凸顯,大力推進廣西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是解決廣西建設行業國際化人才缺口的主要途徑。廣西建設類專業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應立足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發揮廣西銜接東盟十國的區域優勢,進一步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以深化校企合作為抓手,圍繞服務行業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發揮專業建設集群效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打造廣西乃至華南地區建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面向“一帶一路”國家提供行業技術標準和職業教育的模式和標準,助推中國建筑業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劉雪梅.“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東盟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12).
[2]莫穎,劉麗歡.“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策略[J].廣西教育,2018(27).
[3]韋紅云.廣西—東盟高職電力教育合作辦學思路的探討[J].廣西電業,2008(27).
【基金項目】2019年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教育國際化問題與對策——以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化建設為例”(2019B014)
【作者簡介】藍 婷(1982— ),廣東梅州人,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東南亞語言文化。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