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蕾 葉寧
【摘 要】本文論述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針對職業院校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能力較弱、創業教育缺少全過程培養、創業文化內涵建設有待改進、對創業實踐教育重視度不夠、校園創業環境氛圍不濃厚的現狀,提出職業院校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的有效途徑:加強創業制度文化建設,打造創業特色校園文化;推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強化院校行為文化建設,推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職業院校 ?校園文化 ?創新創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C-0177-02
當前,我國許多職業院校畢業的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就業創業的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為此,全國各職業院校紛紛開展各種類型的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調查顯示,各職業院校對校園文化建設在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助推”作用關注不多。本文試分析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提出職業院校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培養的有效途徑,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
一、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一)職業院校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能力較弱
一方面,許多職業院校學生入學時年齡才十幾歲,思想還不夠成熟,創新創業意識薄弱,創新創業思維方式大多處于萌芽狀態,創新創業能力更是缺乏,而且他們還不知道要怎么接受創新創業的教育及相關的創業實踐訓練。這往往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忽略了身邊的創業環境與創業機會。另一方面,受各方面因素影響,職業院校主動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實施力度的不多。大部分學生很難從學校層面獲得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學校創業基礎設施難以滿足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需求。
(二)創業教育缺少全過程培養,創業文化內涵建設有待改進
據調查,目前許多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完全融入整個人才培養過程。許多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偏重于專業技能的訓練,教師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學生的專業課教學方面,對校園文化特別是校園創新創業文化建設關注和投入相對較少,對營造職業環境與氛圍重視不夠。因此,雖然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得到提升,但是在創新思維方面缺乏鍛煉,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明顯不足,導致畢業后創業能力較弱,創業人數比例偏低。
(三)對創業實踐教育的重視度不夠,校園創業環境氛圍不濃厚
職業院校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一般都安排有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但所學的專業知識仍比較單一,職業綜合素質也大多偏向于技能實習實訓操作訓練。這與學校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考取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關,即職業院校要求學生在校期間應獲得“1+x”證書。也正因如此,不管是學校還是學生大多偏重于專業技能的訓練及提升,而相對忽略了創新創業的訓練。由于缺乏創業實踐教育訓練平臺,沒有創業的氛圍環境,很多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難以獲得創業技能訓練的機會,更缺乏親自創業所帶來的深刻體驗。
二、職業院校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的有效途徑
校園創業文化環境作為職業院校學生創業環境的模擬子環境,對學生職業發展具有目標導向、品質優化、能力提升等功效。為了使學生在校期間養成創新創業意識,獲得一定的創業能力,職業院校應營造具有職業院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與環境,以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創新創業。
(一)加強創業制度文化建設,打造創業特色校園文化
首先,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有效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也就是說,要改變傳統的評價體系,不再以單一的課程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而是要將對學生的指導情況、學生的創新能力、職業技能的發展情況等也作為對教師教學考核的參考依據。
其次,更新學生學業考核以及評價系統。目前各職業院校對學生學業考核及評價情況大多以學生專業課的考核成績為主,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基于此,應將學生的日常考核成績與專項考核成績進行有機融合,并將學生的實驗情況、創新發明成果以及社會實踐等內容作為綜合考核的一部分,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并為其進行創新創業提供保障。
最后,創建教師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激勵機制。創建該項制度,在提升導致課時補貼的同時,將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創業的情況作為評優參考指標,從而確保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的教育目的得到有效落實,為學生進行創新創業開辟更多渠道。例如,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制定并實施了《第二課堂創新實踐學分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大學生工匠精神創新活動管理辦法》等制度,為實踐創新創業協同育人提供長效制度保障。
(二)推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校園精神文化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具有導向作用。應積極推進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激發學生創業愿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創業能力。而濃郁的創業文化環境與氛圍、創業成功者的榜樣示范引領也是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創業實踐活動的有效途徑之一。
首先,職業院校需要對原有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創新,要確保自身的課程體系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能夠積極引進一些學科前沿課程,從而確保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業意識以及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其次,職業院校還需要對自身的教學模式以及手段進行創新,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和方式,積極采用全新教學模式,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以此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為其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提供一定助力;最后,還需要鼓勵學生多參加一些與自身專業相關的競賽活動;職業院校也需要根據自身實力,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以此打造屬于自己的院校文化特點,助力學生創新創業。
另外,職業院校應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第二課堂”活動。學??赏ㄟ^建設校園創業小市集、開設跳蚤市場、設立臨時創業交易點等多種課外實踐活動,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發動師生開展創業經營活動。鼓勵學生將本專業知識技能融入創業活動實體中,如電商、服務類專業學生可以開展日用百貨小售賣;電工、電子類專業學生開展計算機、手機維護維修服務,設計類學生售賣不同的文創產品,等等。通過類似學生喜聞樂見又容易操作的、多樣化的創業實踐活動,營造校園創業環境和氛圍,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中,并以此影響和帶動更多學生參與到創業的實踐活動中,從而幫助學生獲得創業時間的體驗,形成創業意識與創新人格,錘煉創業的品質,獲取創業技能。
(三)強化院校行為文化建設,推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發展
所謂院校行為文化,主要是指職業院校內的師生所進行的各類活動,其對學生養成創新創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比較常見的院校行為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師生在院校內所展現的行為習慣;其二,院校內的團體活動;其三,師生的生活方式;等等。
強化院校行為文化,職業院校應大力支持學生組織社團活動。社團活動能夠將具有相同興趣和愛好的師生聚集到一起,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使其創新創業意識及思維得到更好的激發,在潛移默化中促使學生形成創業意識以及創新人格。同時,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也能夠促使學生處于一個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利于其進行自我展示,并且從中得到他人的認可與指導。
此外,職業院校還應重視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促使其能夠更快地融入社會,為其塑造健全的創新創業人格提供幫助。例如,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孵化基地向有創業意愿的同學免費開放,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可以向學校申請入住園區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凡獲準進入園區的學生創業項目學校提供免費的基本辦公設備、免收租金水電等費用;對有創業項目卻因家庭經濟條件原因不能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的學生,學校專門安排創業導師給予技術上指導、創業資金籌措的幫助以及項目運營的指導,幫助他們跨進創業夢想的第一步。該院通過扶持“寶玉石鑒定與加工專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內創業孵化基地成立文創產品項目營銷工作室,進行文創作品經營的實體經營模式,這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通過創業實踐,獲得了經濟效益,緩解了資金的不足,磨煉了創業的技能,也帶動其他專業的學生立足專業技術能力探索創業之路。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創業實踐活動,能增強創新創業的自信心,畢業離校后,創業的成功率相對較高。
【參考文獻】
[1]姚海濤.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實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宗毅舒.校園文化建設視域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7.
[3]王國偉.淺談中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現代職業教育,職業培訓,2018(4).
[4]何春蕾.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核心競爭力培養策略[J].廣西教育,2019(12).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項目“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GXGZJG2015B176)
【作者簡介】何春蕾(1966—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研究生學歷,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葉 寧(1968— ),男,壯族,廣西南寧人,廣西電子高級技工學校高級講師、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考評員。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