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專家上山,促進品種改良,并探索羊養殖“健康追溯系統”,山西沁源這個太岳山區畜牧大縣近年來推動“羊革命”,助力當地群眾發起了“羊財”。
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的沁源縣有三多:山林多、牧坡多、草地多,這導致當地羊多。然而,群眾卻很少有人“發羊財”。
長期以來,沁源全縣13萬只羊過著傳統的自然放牧的“生活”:五六家養羊戶雇一個羊倌,羊倌每天早晨把羊趕到山谷、牧坡去吃草,晚上再把羊趕回各自家里。
當地百姓養殖的品種是黑山羊。雖然山好草好,沁源黑山羊的“生活條件”不錯,但是多年連續飼養、“近親繁殖”,使得它們的品種嚴重退化。
“出生個體小,生長緩慢,從小羊羔長到四五十公斤重的大羊一般得兩三年。”沁源縣畜牧局局長王江榮說。
除此之外,沁源的“羊產業”也不行,縣里沒有加工等后續產業,羊長大后被羊販子拉走,留在沁源的利潤很低。“正常行情的年份,一只羊從生下到賣出需要3年時間,利潤約400元,平均一只羊一年掙百十塊錢。”王江榮說,他們也想進行品種改良,壯大羊產業,但是苦于沒技術,百姓沒能力。
為此,當地政府請來了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古少鵬帶領的專業團隊。教授團隊調研完,決定做兩件事:一件是改良品種,一件是幫助縣里建起下游羊產業鏈。
“沁源冬季寒冷,缺少補飼,羊就餓瘦了,到第二年還得重新補膘。秋肥冬瘦,也是長得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古少鵬說。
古少鵬和王江榮找到了官灘鄉崖頭村的養殖戶李冰,通過“山西羊產業技術體系沁源專家工作站”,引進外地黑山羊優良品種,進行品種改良。目前李冰養殖場里新山羊的原原種已經發展到第四代,培育出了“雜二代”“雜三代”。
“新品種跟本地黑山羊品種區別很大,本地品種一胎雙羔很少,新品種的雙羔率達到70%以上。新品種羊生長速度更快,經過科學飼養,只需6到8個月,小羊羔就能長成35公斤重的大羊。”李冰說,新品種的養殖效率比本地黑山羊高了五六倍,不少農戶通過飼養新品種增加了收入。
李冰和古少鵬還在養殖場探索建立“健康追溯系統”。記者在李冰的養殖場看到,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有一個外掛耳標和一個內置耳標。“通過后臺大數據記錄每只羊的‘家庭血統、外貌特征、健康檔案。得過什么病、用過什么藥、賣給誰、誰在養,都記錄在案,后續可以銜接屠宰場、銷售渠道,一直到消費者手中。”古少鵬說。
教授團隊努力改良品種的同時,當地也在積極擴展下游產業。沁源縣去年除建起一個10萬只規模的湖羊飼養基地外,一家企業還投產了一個大型屠宰加工廠,可進行牛羊屠宰、分割包裝、熟肉制品加工,新的生產線年屠宰量可達10萬頭到15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