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文

在新疆民豐尼雅遺址的古墓群中,精絕王雙人合葬墓的木棺正在被緩緩揭開。一條錦被上覆滿了細沙,還有密密麻麻的褐色蛆殼。兩具干尸底部的衣物和棺底厚厚地板結在一起。如果想要提取兩人底部的衣物,就一定要把棺底旋轉過來才可以。王亞蓉和考古人員輕輕地將二人分開處理,然后把裹在上面的衣服褪到兩邊,重新填上海綿并固定木棺兩邊的框架,棺底才得以迅速翻轉……
這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紡織考古專家王亞蓉的工作之一,將考古中發現的絲織品進行分離提取。只要她挖掘到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殘片,就要獲知這是什么材料,用了什么工藝,在原件中處于什么位置,有什么功能,根據在現場的研究判斷,來確定紡織品文物的提取方案?!敖z織品屬于有機蛋白類文物,容易腐蝕在泥土之中。如果處理不得當,出土的絲織品就會被當作泥漿清理掉。”
王亞蓉師從我國著名文學家、古服飾研究專家沈從文先生和紡織品修復專家王予予? ? 先生。在中國考古界,他們三人堪稱中國紡織考古第一團隊。
2007年在江西靖安縣的東周墓葬織品提取,是王亞蓉四十幾年遇到最艱難的挑戰。
當時,紡織物已和濕軟的泥沙混為一體,一觸即碎,入水即溶?,F場技術條件非常有限,環境也達不到特定要求,取出后必須馬上保濕。南方的冬天陰冷潮濕,需要徒手在刺骨的水中清洗著文物。每次換水前都是數百次的拍打,就這樣她和學生們一起完成了幾十次的換水,終于將泥沙激蕩出來,織物在現場得以加護。
“高科技的器械或者化工用品,容易對文物本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辈徽撌鞘治昭蚝粱蛘咭话唁撹囌羯硥|,都是僅憑她一雙素手拿捏著力氣完成。王亞蓉的雙手每逢陰雨天,十指關節就會疼痛難忍,大拇指也難以彎曲。這已成為她長年從事文物修復的勛章?!爱斠粋€人專注于自己所鐘愛的事業時,多么大的困難都可以藐視?!边@是王亞蓉從沈從文先生身上所學到的,是他帶她走入紡織考古。
“我從為沈先生做插圖開始,走上了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研究和文物修復的道路。”那時紡織品修復專家王予予? 經常與沈從文在一起工作,兩位先生對于王亞蓉來說亦師亦友,他們并肩作戰整理修復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紡織品考古發現,直至兩位先生相繼去世。縱有過孤獨,她卻是把路越走越寬了。即使經歷了癌癥和心梗,也無法阻擋她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拔也⒉慌滤?,但是卻怕先生們的工作斷在我的手里?!?/p>
2016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蘇州成立了紡織科研考古基地,致力于研發和傳承已失傳的紡織技藝。研究室中,5臺木質大織機呀呀作響,那是王亞蓉團隊參照著古代織機設計制造的。巧匠們小心翼翼地運作著,絲線縱橫交錯,每一次的交織仿佛又把歷史向世人面前推進了一步。
王亞蓉從未忘記過沈從文先生的愿望,“他常常提到‘中國人要穿中國衣,以及建立‘中國歷代服飾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如今年過古稀的她,希望能夠把幾十年的研究感悟和復制作品成規模地展示給年輕人。2019年,在王亞蓉的建議和指導下,北京服裝學院將馬山楚墓N10領緣田獵絳帶的設計元素應用于運動制服設計之中。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賽場上,田獵迷彩制服在陽光下栩栩如生……
歷史很長,人生很短。王亞蓉說:“我把路給后輩鋪好,古代絲織品的輝煌,就指望他們去光復,期待出現更多的驚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