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
“當涂當前水位11.67米,警戒水位10.30米”“丁壩當前水位60.42米,汛限水位60.50米”“塘南閣大雨27毫米”“大橋大雨30毫米”……盯著這一串數字,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江心鄉鄉長徐厚鋒立即盤算出了當天的防汛重點。
當涂縣地處長江、水陽江下游,今年入汛以來,持續強降雨造成長江、淮河、洞庭湖、巢湖等大江大湖遭遇流域性洪澇災害,部分河湖超過歷史最高洪水位,流域各地防汛抗洪壓力驟升。
“對付洪水必須對上下游和周邊水情雨情全部掌握,不然無法作出預判,更不能指導具體工作。”徐厚鋒一邊保存數據,一邊說,“比如,當水位快速提升或周邊降雨量增大時,就要多安排人力巡堤,適當提前加高圩埂。”
類似這種“下沉”到縣鄉的雨情水情“監控網”只是中國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防御洪水的一個縮影。“5G+”、衛星遙感與定位等“黑科技”的深度應用,助力中國各地全面提升防洪抗洪能力。
在安徽省安慶市防汛應急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劉媛媛戴上一個VR眼鏡,點擊選擇相應閘口,就可以“身臨其境”地觀看長江安慶段各個閘口實時狀況。“以前需要人工每隔半小時巡檢,如今運用‘5G+VR線上隨時看。”
數百公里之外的武陵山脈腹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常務副縣長彭濤站在縣應急指揮中心視頻會商調度室就能和距離縣城3小時車程、地處深山的小溪鎮負責人進行實時視頻通話。
“過去山區信號差,出現突發情況時最怕的就是電話打不通。”彭濤說,目前,視頻調度系統已延伸到永順的所有鄉鎮和部分村。下一個目標就是實現村村全覆蓋。“有了這套系統,上級的防汛抗災指令可以第一時間傳遞到鄉鎮,進行精準調度和應急避險。”
洞庭湖區是湖南防汛壓力最大的地區。位于洞庭湖腹地的湖南岳陽市華容縣治河渡鎮,當地堤長、閘多。今年汛期到來前,華容河大堤沿線涵閘處安裝了21個高清攝像頭,分擔“盯守”壓力。
“這個攝像頭可以360度旋轉,100米之內連魚在水里游都能看清。”治河渡鎮防汛抗旱指揮所常務副指揮長張志勇說。
一方面,VR巡查、高清攝像頭、無人機等科技手段提高了抗洪效率;另一方面,北斗助力的三維勘查、移動拼裝式防洪墻、遙感衛星實時觀測等技術手段,則重新定義了抗洪“戰術”。
受強降雨影響,湖北恩施屯堡鄉馬者村7月21日發生了山體滑坡,并在清江上游形成堰塞湖;24日,無人機搭載激光雷達、無人艇搭載多波束測深儀就出現在堰塞湖現場。
有了北斗的助力,對災害點水上水下三維“CT”檢查僅用一個半小時內即告完成,產生了精度控制在5至25厘米內的“三維圖”,既可以精準計算出堰塞湖的容積,又能獲得兩岸山體及滑坡體的體積。
湖北省地質局第二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付強介紹,采用北斗系統的新型設備和技術的勘測,可以讓堰塞體水下地形的數據一目了然,有效指導后期的堰塞湖清淤作業。
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此次汛期遭遇了150年未遇的高水位。在安徽省合肥市南淝河堤岸上,一塊塊3米長的防洪擋板經過組裝依次排列,猶如銅墻鐵壁一次次化解險情。
“這個移動拼裝式防洪墻,不僅可以抵御罕見洪水,而且節省了人力、土地等資源。”合肥市排水管理辦公室副主任趙德平說。
從災前的“通風報信”到災后的快速評估,遙感衛星也成了“抗洪利器”大顯身手。
早在一個月前,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接到了應急管理部的相關需求,開始對南方洪澇災害高風險區域進行持續對地觀測,第一時間推送給自然資源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等相關部門。
截至7月13日,該單位共調用包括高分一號、高分三號、高分六號在內的5顆高分系列衛星,共計拍攝73次,共享有效數據248景。
8月,2020年夏季中國洪澇災害數據專題服務網站上線,可提供鄱陽湖、巢湖、太湖等區域的64個基礎地理數據集、9顆國產高分辨率衛星的災害前后遙感數據集、3期覆蓋長江中下游干流及主要湖泊的哨兵一號衛星10米分辨率合成孔徑雷達(SAR)影像一張圖產品,以及全國汛情動態監測信息等數據資源,為地方政府、減災機構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學數據支撐和信息保障。
在查勘受災情況、核定損失賠償等災后恢復工作中,中國還在廣泛地應用無人機進行精準作業。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匯口鎮西湖村西湖圩,一處被淹的稻田上空,一架無人機盤旋飛行,對受災田塊進行查勘、定損。
“洪水終將退去,恢復生產生活分秒必爭,現在有了無人機,一天就可以查勘受災農田2000余畝,大大提升了查勘定損效率,為受災農戶恢復再生產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國元保險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