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何星輝
257.4公里有多長?從貴州遵義到重慶248公里,駕車大約3小時,步行大約68小時。那如果在漆黑而充滿未知的洞穴里,探測完257.4公里需要多久?答案是32年。
李坡,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貴州省洞穴協會理事長。他和隊友一起用32年,書寫了貴州省綏陽縣雙河洞——亞洲第一長洞的探測傳奇,成就了雙河洞“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館”的美名。
經常有人問李坡:探洞的意義何在?
“意義大著呢,洞穴在半封閉狀態下的沉積物保存了大量地質歷史時期的信息,對于研究新構造運動、氣侯和生態環境變化等有重要作用。同時,洞穴的特殊環境,有許多動物新種有待被發現,是研究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李坡說。
在李坡看來,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人類對地表幾乎無所不知,然而地底和海底仍是未知的世界。“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的本能,洞穴的神秘感和人類的好奇心,促使全世界的洞穴探險家們進入到神奇世界中。”他說。
當然,探洞不同于一般的探險,往往帶有科考性質,探洞之前要分析和預判,探洞時還必須測量并搜集數據。這些,都為洞穴保護和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
至今,李坡組織和參加了近千個洞穴的探測,但最讓他得意的,還是亞洲第一長洞——雙河洞。
位于貴州省綏陽縣溫泉鎮的雙河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洞內景色瑰麗奇絕。早在100多年前,便有雙河洞附近居民偶爾進入洞穴采煉硝礦,他們的足跡雖未深入,但也算是雙河洞探測的先行者。
1988年,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對雙河洞進行首次測量,長度為11.9公里。李坡說,對于洞穴長度的測量并非靠估算,而是要實際到達洞穴點,靠人“鉆”通的長度才算是洞穴的真正長度。
當時國內測量儀器不發達,只能利用傳統工具進行測量,效率很低。李坡回憶,每次最多能攜帶50米的皮尺,一尺一尺地量。特別是下豎井時,多用繩梯或樓梯,下個十來米就已經是了不得的高度了。
探洞之艱辛,讓李坡至今記憶猶新。帶點干糧和保暖物品,直接住在探測點附近。天為被,地為床,一扎進洞穴就是好幾天。
經過多年的辛勤探測,雙河洞就像一個青春期的少年,不斷噌噌噌地“長”。
2004年,雙河洞獲批為貴州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雙河洞揭碑開園,那時候,雙河洞測量長度達到了70.5公里,是中國最長的洞穴。
已探長度越長,洞內的條件就越復雜,后續探測工作就變得越發艱難。探測瓶頸,出現在洞長突破200公里前。李坡發現,洞內有一個地方,兩層洞之間隔了一層頁巖,雙河洞就此被“卡”住。
洞穴的形成靠水,而頁巖的作用相當于隔水層,水透不下來,洞穴無法往下發育,兩層洞穴就無法連接。李坡說,如果不能讓洞與洞之間相互連接,就不能算同一個洞穴的長度。
不過,經過多次的科考,李坡和隊友們驚喜地發現,在一個叫辛家灣涼風洞的地方,洞內頁巖薄弱,水流已將巖石擊穿,使得兩層洞得以連接,并且與主洞貫通。因為發現了這個秘密,2017年,雙河洞的長度一舉突破兩百公里。
2018年,經中外專家聯合科考,雙河洞洞穴長度從201公里“增長”到238.48公里,一舉超過馬來西亞的杰尼赫洞,成為亞洲第一長洞。
雙河洞從最初的11.9公里到238.48公里,直至最新的257.4公里,整整走過了30多年。
在李坡看來,洞穴和土地資源、水資源一樣,都是一種自然資源,可被利用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多的就是旅游開發。
“洞穴還可以作為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場所,也可以作為一個地下空間,具備戰備、防空等功能。”李坡說,為了探秘地下世界,他將繼續當好“先遣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