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可借力,振興正當時。古老的陽曲正煥發出勃勃生機,一個個貧困村變成“小康村”,一戶戶貧困戶變成“富裕戶”。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景象如同一幅錦繡畫卷,正在廣袤的陽曲大地上自由舒展……
“現在都用上了高科技,施肥、澆水全是機械化,省事多了。”白來寶是土生土長的陽曲縣泥屯鎮東青善村人,8月2日一大早他就在村里的葡萄大棚忙活起來,看著一串串新鮮欲滴的葡萄掛滿枝頭,白來寶對《科學導報》記者打開了話匣子,“原來這地方旱得全靠天吃飯,哪能種下葡萄了,自從公司打上井,建起大棚,水也有了,啥也有了,今年大豐收了,你看咱們農人們都高興的,葡萄長這么好,瓜果梨桃都掛果。”
位于太原市陽曲縣泥屯河畔的萬向農業科技園,就是白來寶所說的公司。在這塊占地1200多畝的土地上,大棚連片,綠樹成林,葡萄大棚里的早黑寶已經掛滿了枝頭。
走進魚菜共生大棚,水美魚肥,蔬菜連茬。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用養魚的水澆菜,拿澆菜的水養魚,循環使用,魚菜共生。傳統的水產養殖和無土栽培農耕技術完美牽手,種菜養魚玩出的高科技也“藏”在這座有高科技基因的魚菜共生循環農業系統中。萬向農業科技園總經理賈連喜向記者介紹說:“這是從以色列引進的國際一流技術的魚菜共生循環農業系統。簡單地說,就是養魚的水經處理后用來種菜,蔬菜的根系為魚塘供應氧氣,同時還是天然的濾水器,使水質保持潔凈,魚和水互助共生。這種新型的復合耕作體系把水產養殖與無土栽培結合起來,實現科學的協同共生,達到了1+1>2的效果。”
“土技術員”成了“正規軍”。55歲的周福生是陽曲縣泥屯鎮東青善村村民,因為心靈手巧、諳熟農技,成了村里人公認的“土技術員”。到科技園上班的一年多時間里,周福生過得很充實。“干的還是農活,卻與以往不同,能夠不斷接觸新技術、新品種,還會定期參加培訓。”成為科技園“職業農民”的周福生向記者談起了他最大的感受。
“生活變化太大了,現在自己能掙上零花錢,有保障的,每個月能拿到工資,而且還是高工資,一年比一年的工資高。”陽曲縣東青善村村民范彩霞欣喜極了!正在園內忙活的范彩霞,負責管理的是陽曲縣第一座薄膜智能連棟大棚。占地22畝的薄膜智能連棟大棚,采用了自動控制配電系統,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一開始根本不相信光靠我一個人就能操作管理得了,可沒想到科技的力量非常神奇,只要慢慢地學會了操作,一個人也能得心應手。”范彩霞向記者感慨道。
正如村民們所感受的,在科技園里,“農業”這兩個字代表的,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農田和老玉米,而是琳瑯滿目的花園,是異域風情的果園,是兼顧親近自然和舒適方便的田園生活,是可供游客休憩身心的棲息地,是傳統農業與現代生活相互交融的美好家園。
“粒小味甘營養全,老少皆宜獨占先;淘盡滄海沙中見,帝王將相也垂涎”。說的是陽曲縣泥屯鎮泥屯村清風良業合作社的精品小米。種谷子是泥屯村農民祖祖輩輩的生計。但在前些年,村里谷子種植一直沒有形成產業,老百姓生活依然依靠自產自銷,種谷子的積極性滯后。自脫貧攻堅以來,陽曲縣積極鼓勵農民創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2014年我開始從事雜糧生產加工銷售。了解到農民之所以不愿意種地,是因為陽曲小米賣不出去,種地收入少,沒有把陽曲的好東西推廣出去。如果能夠打開陽曲小米銷路,就為陽曲人民作大貢獻了。我就想或許我能做這件事呢!”8月2號,談及合作社成立的起源,清風良業負責人吳翠萍向記者介紹道。
在縣里50萬元扶貧資金的扶持下,吳翠萍和村里的幾戶貧困戶一起登記注冊合作社,“合作社規模有限,我們先保證泥屯村全部免費,再逐步擴大至全鎮,盡可能地幫助農民。”吳翠萍說道。2018年5月,谷子種植開始,合作社免費為農民提供優良種子——晉谷21號,每畝地半斤,共3000多畝。
“我經常帶著自己的產品跑展銷會,廣泛打開銷路。泥屯鎮的小盆地氣候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適宜谷子生長及營養成分積累,我們的產品質量過硬,關鍵就是要加大推廣力度。”吳翠萍對于銷售始終飽含熱情。為了進一步打開銷路,給農民提供更好的產銷服務,吳翠萍不辭辛勞、四處奔波,走遍省城太原各個社區做現場推銷。遠赴天津、北京、武漢等地,參加農產品大型展銷會,不斷將清風良業系列小雜糧推出陽曲、推出山西、推向全國。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展,合作社清風良業商標成了品牌,小米、蕎麥、高粱三種農產品已通過國家農業部綠色產品認證。合作社積極推廣的全膜雙籠溝播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年年抗早、年年受旱的被動局面。
目前,社員種植面積2000多畝,帶動泥屯鎮2000多戶農民增收。產、加、銷一體化的銷售形式,讓合作社生產加工出來的“清風良業”系列小雜糧,創利潤60余萬元,成員的人均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30%以上。今年66歲的李秀珍由于丈夫有病不能干重活,兒子又是聾啞人,一家人的生活成了大問題,自從加入了合作社,她的生活也發生了改變。“現在一個月的收入兩千元,這是我家原來一年的收入,我真的是感謝黨的好政策!”李秀珍臉上滿溢著喜悅之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下一步,我們合作社還準備再擴建廠房倉儲,準備把全泥屯鎮的小米都幫老百姓銷售出去,在5年之內實現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增加100多個就業崗位。”關于合作社未來的規劃,吳翠萍充滿信心。
從靠天吃飯到現代農業綜合發展模式,科技化的新農業讓村民們告別了傳統的耕作方式,開始了現代化的農民生活,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產業發展的路子提振了村民信心,增加了他們的干勁,讓他們的日子更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