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紅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已經無法滿足當下時代的實際需求,要想使得工藝美術繼續傳承并且發展下來,就需要與時代相適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傳統工藝,使得其可以適應時代發展潮流。本文主要分析了工藝美術在發展之中遇到的困難,并且研究了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下工藝美術發生的變化,根據此提出了幾點工藝美術與時代相適應的發展路徑,希望可以進一步促進工藝美術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工藝美術;時代;問題;適應;發展路徑
引言:工藝美術是我國傳統文化領域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文化的具體形態,可以將各個地域之中的文化、傳統與特色展現而出,以此來維系文化生態的和諧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工藝美術在發展的過程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工藝美術某些品種在時代變遷之中遺失、失傳以及創新等問題,會影響到文化生態的和諧發展。為了使得其得以發展與傳承,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結合時代特征對其發展方向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
一、工業美術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缺乏創新
以往傳統的工藝美術在發展過程之中難以與時代步伐相適應,缺乏創新。當前社會的發展與變遷使得許多傳統工藝被淘汰。另外,由于主流文化的影響,傳統工藝美術在藝術審美上也進行了轉變,其中一部分出現低俗化。隨著社會市場的進步,工藝美術之中沒有特色的產品慢慢被淘汰。比如,手工繡的發展,由于其盲目生產,使得其自身成為雜合體,逐漸淡出市場。
(二)傳承效率低下
以往傳統工藝美術的繼承與發展都是由師徒關系進行,這種方法比較傳統且單一,傳承需要耗費許多時間與精力,使得傳承效率過低。而且在我國高校專業之中,缺乏高水平的工藝美術教師。采取這種傳承方式雖然可以使得傳承者更加深入的了解與掌握傳統工藝美術,把握其精髓,但是由于當前快節奏的社會發展,此方法效率過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發展步伐,而且每一個師傅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帶過多的徒弟,使得技藝傳承與弘揚也被限制。
(三)粗制濫造問題泛濫
工藝美術作為當前市場之中的商品,存在競爭關系,但是由于市場機制的不完善,再加上工藝美術在制作過程之中存在粗制濫造、偷工減料、敷衍了事等問題,使得市場雜亂無序。一些廠家為了利益而忽略了產品質量,使得產品質量大幅度降低,工藝產品的藝術價值也就無法得以全面體現,同時,質量問題也為其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二、工藝美術與時代相適應的發展路徑
(一)加強創新
隨著社會與時代的變遷,工藝美術的繼承與發展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將關乎其是否可以繼續發展下去。因此,我們應當在完全掌握與堅持其藝術文化的基礎上對其模式進行改善與創新,繼承工藝的基礎上打破固有思維。但是不能將創新的本質忘記,學習、傳承、發揚傳統工藝美術是促進其創新的基礎與關鍵。工藝美術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技藝,通過學習,在傳承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如何將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傳承以往的高超技藝,再加上現代化的審美藝術與理念,促進工藝美術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其成為經濟文化的產物。
(二)重構其發展模式
重構其發展模式,必須將其發展立足于現代社會,并且放眼于未來。將其發展理念作為主要思想,通過時代為傳統工藝美術注入活力與發展的源泉。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擁有了更加豐富的物質生活,這不僅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還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環境得以提升,這些都是工藝美術發展過程之中必備的條件。工藝美術的相關從業者應當合理利用現代先進技術,對其進行設計,從設計者與用戶兩方面進行考慮,在共性之中尋找其突出性,促進其向現代化發展。
(三)擴大其傳播途徑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審美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傳統的工藝美術由于其樣式單調,且傳播途徑較窄,使得其沒有被大眾熟悉。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其傳播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途徑,這樣現代化的傳播手段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同時可以提升其傳播的有效性。另外,在進行傳播的過程之中,應當將品牌效益重視起來,通過建立老字號來樹立品牌價值與文化,將工藝美術的精品帶給社會,以此來使得其適應市場,提升自身在市場之中的核心競爭力,可以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在工藝美術之中了解文化精神。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社會個性化需求較高,以往傳統的工藝美術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步伐,不進行創新就會被市場所淘汰。因此,需要加強其改造與創新,不論時期發展模式、推廣方式還是傳播途徑,都需要進行改善,以此來使得其適應社會發展的步伐,跟上時代發展趨勢,并且保證其自身原有的藝術色彩不會遺失,只有這樣,工藝美術才會在傳承的基礎上得到更好的發展,被大眾所認可,來促進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邱云生:《民間工藝美術品產業發展及對策探討》[J].《經濟體制改革》,2010年第4期.
[2]王申:《民間工藝美術產業競爭力的建設研究——以聊城為例》[J].《中國商貿》,2014年第10期.
[3]梁君,鄭雅元:《廣西工藝美術品產業化運作探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