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我國文化事業在不斷發展,在各類稿件發表之前,為了使稿件更加完善準確地呈現給讀者,需要對稿件進行編輯加工和校對。在編輯加工和校對的過程中,應該明確兩項工作之間的差異和側重點,然后進行有效的思維轉換,準確劃分編輯加工和校對的工作內容,促進兩項工作效率和質量的提升,從而保障稿件的質量,本文就此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編輯加工;校對;思維差異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0-0-02
在稿件出版之前,需要先進行編輯加工和校對,這兩項工作是稿件出版不可或缺的環節,且二者之間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通常,編輯加工就是對稿件的撰寫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從宏觀的角度進行全文的調整,使其結構、布局、內容更加全面準確,同時也是對描述方式的調整,使文章更加生動新穎。校對則與之不同,其不需要從文章結構、內容等方面出發,主要對稿件的格式、字詞、標點等內容的使用情況,并對出現錯誤的部分進行改正。此外,二者都會審查稿件語句的規范情況,但具體的分析和調整方式有所不同。在進行編輯加工和校對的過程中,要保障兩項工作發揮作用,就要明確二者的思維差異,并進行有效的思維轉換。
一、編輯加工的思維方式
(一)整體性
所謂整體性,就是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事物,對事物全局進行把控,采用整體分析、綜合概括的方式,是一種從整體著眼的思維方式,思維活動的層次較高。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編輯人員為從宏觀的角度入手,了解文章的整體布局、結構和內容,分析其是否合理。編輯人員要掌控文章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思路,在了解了文章的論點、論據等內容之后,再根據文章的表述目的、表述方式進行內容、結構等方面的調整和改進,通過編輯加工使文章更加完善。通常,要做好編輯加工,首先對文章進行1—2次的閱讀,對文章有了整體把控之后再進行改動和加工[1]。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編輯人員必須具備整體思維,這是保障編輯加工質量的基礎,能夠使文章更加完善,進而呈現給讀者更好的內容。
(二)邏輯性
邏輯性思維是大部分工作都必須具備的思維方式,其屬于理性思維的一種,思維主體會將對事物的感性認知轉化成具體的概念,然后根據概念進行分析判斷,確定了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只有再用這種邏輯關系對其他事物進行分析推理,進而獲得新的方法或認識。在文章編寫的過程中,作者的認識、思維并不是無限的,難免受到局限和固定,偶爾也會出現表述錯誤等情況,進而造成稿件質量受到影響。然而,編輯并不是對所有行業、專業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對內容進行分析和調整的時候就需要運用邏輯思維,通過邏輯推理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并根據這種規律進行內容的判斷和調整[2]。編輯在對稿件進行編輯加工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運用邏輯思維,還要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對稿件的整體情況進行考察,調整各個層次間的關系,保障稿件邏輯合理、內容通順。邏輯思維是編輯和作者進行有效對接的基礎,只有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才能編輯不同領域的稿件,使編輯工作可以發揮作用。
(三)選擇性
所謂選擇性思維,就是在采用前兩種思維對稿件進行分析之后,再采用該思維進行結構、內容等方面的對比、篩選和改進。在對稿件進行編輯加工的過程中,不僅要從稿件整體進行考慮,還要進行局部的比較、內容的篩選、結構的修改等等,通過多種調整手段來完善稿件內容,使稿件既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同時也具有清晰的表述方式,可以將想要表達的內容準確、全面的呈現給讀者。一方面,要從局部入手,通過局部調整使文章整體更加完善。如果文章內容并沒有明顯的問題,但整體結構不完善甚至不合理,則需要進行布局調整;如果有些材料的觀點得不到論證,則需要對材料進行梳理,逐層提煉材料中的內容,清晰的表述論據和觀點之間的因果關系,確保表述內容符合邏輯;另一方面,可以對局部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從而使整體更加完善。有一些理論內容可能在文章中多次出現,進而造成重復、贅述的效果,不僅影響閱讀體驗,還會影響論據的表述,所以要進行適當的刪減調整,使局部和整體間的關系更加合理。
二、校對的思維方式
(一)微觀思維
微觀思維與整體思維相對,該思維更側重于細節的調整,聚焦于文章的局部片段,詳細分析文章中是否存在細節上的遺漏或偏差。校對的主要目的就是完善文章的格式,所以對局部細節更加重視,包括頁碼順序、字詞使用、注釋位置、標點運用等等,這些都是構成文章的微觀要素,如果缺失這些內容,文章的整體意思雖然不會發生改變,但會影響讀者的理解和閱讀體驗。所以,校對就是查找細節上的錯誤或遺漏,這樣才能保障文章更加準確。校對人員在校對的過程中,應該采用微觀思維,對各個細節進行詳細的查看,確認各個符號、工具使用的是否正確,以“零差錯”為目標,使文章趨于完美。
(二)遵循思維
遵循思維具有被動的特點,主要是遵照原有的、固定的原則、規則進行調整,不需要自主發揮,旨在使稿件更加準確、完整和美觀。校對人員在校對的過程中,需要采用遵循思維,根據原稿件的內容、格式、結構進行分析,堅持照本改字的原則,不能出現錯誤,也不能出現遺漏[3]。此外,校對人員還要按原文的思路、風格去改正和查看,確保修改建議的合理性。如果校對人員沒有堅持遵循思維,而是根據自己的思維邏輯進行調整,可能會導致文章框架或格式與原作者的意圖不符,同時也超越了校對人員的職務范疇。
(三)逆向思維
所謂逆向思維,顧名思義就是從反方向進行思考和分析,通過站在另一個角度對事物有新的認識,或反向推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校對十分重視細節的調整,需要對文章中存在的錯誤和遺漏進行查找,然后根據要求進行修正。校對的核心工作內容就是改正文章中的錯誤,在這個過程中校對人員要不斷審查文章,并對錯誤進行分析,同時也要對自己改正后的內容進行分析,通過逆向思維檢驗某些內容是否正確。例如,在標點糾正的時候,校對人員對某處是否該采用“?”產生質疑,此時校對人員就可以利用逆向思維,假設此處不采用“?”是否正確。或假設此處采用“?”是正確的,那么根據這個標點做出的理解是否符合原本的所要表達的含義。如果符合,則說明采用“?”并無錯誤,反之則需要修改和調整。在校對的過程中,校對人員一定不要被定勢思維所束縛,應該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去分析問題,認真鉆研文章的細節,堅持確認校對內容的對錯。校對工作有助于稿件的完善和改進,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校對人員應該合理的運用逆向思維,努力掙脫定勢思維的束縛,使質疑、排疑在整個校對工作中全面落實,進而挖掘出文章中所有的遺漏問題,通過糾正錯誤使文章更加趨于完美。
三、編輯加工和校對思維在工作中的應用
(一)編輯加工工作
在編輯加工工作落實的過程中,編輯人員首先要對文章進行通讀,了解文章的整體結構、內容和邏輯,然后從宏觀的角度對文章進行分析,選擇文章中不恰當的部分進行調整和加工,從而使文章更加完善。此外,在編輯的過程中,編輯人員一定要尊重原文作者,注重對“文意”的理解和把控,除了宏觀調整之外,還要詳細閱讀,掌握文章的內涵,根據文章的表述意圖進行合理的修改、增刪和調整。雖然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詳細分析和閱讀,但要對每個段落、章節的意思、內涵有所了解,可以以句子為單位進行快速瀏覽,從整體宏觀的角度對文章進行把控和了解,進而提出符合作者思維邏輯、表達意圖的修改建議[4]。當然,編輯加工的過程中,編輯人員不僅僅要獨立閱讀文章、分析文章,還要與作者進行適當的溝通和交流,參考作者的邏輯和想法進行調整,根據遵循思維進行文章優化,使其在不違背作者本意的基礎上更加完善。
(二)校對工作
校對工作對外在形式比較重視,也就是稿件的格式、框架等,通過校對可以使稿件更加準確、美觀。因此,校對要從細節入手,將稿件中的錯誤逐一修改,包括錯別字、錯誤的符號、錯誤的詞語等等。校對要進行詳細閱讀,逐字逐句的分析文章的內容,采用切分的方式,以詞語為單位劃分句子,對句子進行具體全面的把控,從詞義、符號、公式等多個角度出發,杜絕音同致訛、形似致訛等問題,確保文章整體的準確性。校對人員應該多關注和審查校對點,保持合理的校對速度,通過勞逸結合的方式放松大腦,使大腦可以更準確快速的發現文章中的錯誤,通過改正錯誤使文章更加準確美觀。
四、編輯加工和校對中的思維差異轉換
(一)明確二者之間的思維差異
從上文內容可以看出,編輯加工和校對工作看似相似,但在思維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工作人員應該明確二者的思維差異,詳細劃分兩項工作的職責重點。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編輯人員要從文章全局出發,做好內容、表述等方面的調整;校對人員則要重視局部細節的鉆研,做好格式、框架等方面的改正。編輯加工是一項更趨于感性的工作,主要根據作者的寫作意圖、中心思想對文章進行調整和加工,使文章更加具體、生動、簡潔,從而使讀者更好的感受文章的內容;校對則是一項趨于理性的工作,主要對文章的結構、格式等進行糾正和調整,有明確的標準和要求,正確和錯誤的劃分十分清晰。例如,在疑問句的結尾使用“。”就是一種格式上的錯誤,校對人員必須要對其進行糾正。做好校對可以讓文章更加整潔、美觀,從而也可以避免許多表述上的歧義,進而為讀者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二)對工作時間和節奏進行把控
編輯技工和校對都屬于文化工作的范疇,工作人員應該具備豐富的知識儲備、優秀的文化素養和扎實的文字功底,這樣才能做好這兩項工作。不僅如此,這兩項工作往往比較枯燥乏味,且需要長時間用眼,很容易令人產生厭倦感、疲勞感。如果長時間進行重復性工作,并且大量用腦,會增加大腦的負擔,輕則影響工作效率,重則影響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因此,編輯和校對人員應該注重勞逸結合,合理把控工作時間和節奏,感到疲倦的時候應該適當休息,減輕大腦的負擔,這樣才能使思路更加清晰。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稿件出版之前,編輯加工和校對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為了使這兩項工作充分發揮作用,工作人員應該了解兩項工作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差異,并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開展工作,全面促進稿件質量的提升,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爽.淺談編輯加工和編輯校對的思維差異[J].視界觀,2018(3X):181-182.
[2]陸嘉琦.審稿、編輯加工和校對題的不同解法——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短文改錯題特點分析[J].出版與印刷,2019,112(1):87-94.
[3]張京.淺析科技圖書編輯加工的原則與方法[J].新聞研究導刊,2019(5):186.
[4]劉洪洋.文史類圖書編輯加工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淺析[J].環球市場,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