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
摘 要:幼兒園區域環境是幼兒活動的基本場所,區域環境對置身其中的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根據實際調查SZ市3所幼兒園的區域環境發現城鄉幼兒園存在較大差距,經過對比研究,發現城鄉幼兒園之間的差距,發現其各具優點的地方,發現其目前共同存在的問題,以此來增強教師們對城鄉幼兒園區域環境的深刻認識,為今后在幼兒園的工作提供實際性的幫助。
關鍵詞:區域環境;幼兒;城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0-0-02
一、研究價值與意義
陶行知先生主張的鄉村教育是要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生活的活教育。他堅持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和環境里的活勢力,發展學生的活本領——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幼兒園區域環境不僅要舒適、溫馨,而且要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要充滿童趣,還要具有教育意義,充分體現保育性、時代性、實用性、審美性、參與性與趣味性。幼兒園活動室環境創設中教師要以“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環境和材料”的教育理念出發,培養幼兒主動學習、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同伴間交往合作的能力,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
二、城鄉幼兒園的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城鄉幼兒園區域面積差異
有關教育理論闡述:幼兒園的一切空間都具有教育意義,幼兒園沒有一處是無用的空間。《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指出:幼兒園的每班活動室以及午休寢室應達到50平方米的最小使用面積,對于全日制幼兒園這兩者的面積需要按照活動室以及午休寢室和的80%進行計算,應達到80平方米。通過調查A、B、C三所幼兒園的活動室面積都大于80平方米,符合規范。但在A、B兩園與C園對比時,農村A、B園的大班班級人數都在40以上,這里就出現了差異。
(二)城鄉幼兒園在進行區域活動時桌椅布置的差異
農村A、B園在開展區域活動時需要將幼兒進行教學活動時使用的桌椅搬開放到各個區域去,而城市C園除了簡單的桌面游戲是使用教學桌椅,其他區域都配有專門的區域活動桌椅用具。這樣可以提高進行區域活動的效率。以圖書區域為例,農村A、B園是將幼兒進行教學活動時使用的桌椅搬來,有的班級完全沒有設置桌子,只讓幼兒坐著自己座椅,將書拿在手里看書。但在城市C園中教師在圖書區域設置了地墊、靠墊以及單獨的高度合適的圖書桌。
(三)鄉村幼兒園更傾向于本土資源的利用
陶行知先生是這樣認為的在鄉村教育中我們要活用自然環境,在進行教育的時候把書本中的內容進行活用,適當的解放時間與空間。在農村大班A園的活動室環境中,看到了很多利用鄉土資源布置的特色環境,看到了草編、竹編制品,這不僅能充分利用幼兒園周圍的鄉土資源,能夠提升幼兒動手制作的能力,讓其在自己較為熟悉的環境材料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力。
(四)區域環境的有效利用與教師指導存在城鄉差異
區域活動主要是通過劃分出的一定區域作為幼兒活動的區域,通過對活動區域投放相應的材料,并制定對應的活動規則,讓幼兒與材料產生積極的活動,進而讓幼兒在個性化學習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全面發展。在對A幼兒園大班區域活動時仔細觀察記錄了建構區區域活動的過程,發現幼兒缺乏區域意識,甚至不清楚區域的名稱,周圍的墻面上貼的建筑畫也都是固定的,不可循環利用,缺乏幼兒的創造自主性。但是在城市C幼兒園的大班同樣的建構區,發現教師會在進行區域活動之前向幼兒提供一個游戲形式,接著幼兒能有序進行自主游戲,幾名幼兒能夠自主討論建構主題,推選組長,進行繪畫設計今日的建筑,并且會合理分工,有效利用一些建構區輔助裝飾物,由組長組織,將每個幼兒的模型串聯起來,發揮每個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與豐富的想象力,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這是一種很好的合作與延伸活動的方式。
三、發現的問題及相關的建議
(一)室外空間有待進一步開發
三所幼兒園的幼兒平均活動面積與標準面積有少許差異,農村A、B兩園的幼兒平均活動面積差異略大,這一問題的原因有農村園的建筑面積本身就偏小,再有農村園每個班級的幼兒人數比較多。城市C園是將活動室與寢室分開設置的,因此預留的活動室面積就比較大。雖然A、B園對走廊也進行了開發利用,但只是局限于一個墻角,開發了一片很小的區域,主要還是將幼兒“控制”在室內活動。要多開發利用室外的走廊,模糊室內外的界限,增加幼兒活動的面積,并讓幼兒能不受限制的自主活動,激發幼兒游戲的天性,以及對空間對事物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二)區域環境設置偏于表面化
三所幼兒園都設置了區域角,建構區域的材料有積木、模型、立體建筑擺件等,科學區域材料有植物種植、小動物飼養等。但這些區域都是在除去集體教學所需的空間之外硬擠出來的空間,反而使活動室顯得更為狹小。
其中,只有城市A園幼兒可以直接去區域角進行區域活動,而農村A、B園的區域角沒有設置專門的活動配套桌椅,在進行區域活動時,幼兒需要將自己的桌椅拉開布置區域,或者將一些區域材料拿到自己的桌面上來。所謂的區域,其實就是擺放區域材料的地方。在此狀況下,幼兒自主進行區域活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且通過訪問農村B園的幼兒得知,區域活動大多數是在放學后,幼兒可以自由去區域玩一會,可見,在農村幼兒園教師對區域角的忽視,只浮于表面現象,沒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去開展區域活動,活動室的一切布置都應為幼兒的健康發展服務,而不是將幼兒束縛在單一的集體教學形式中,束縛在沒有內容的區域活動中。
(三)區域環境布置需結合幼兒年齡特點
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存在不同的發展需要,活動室的環境創設需要根據幼兒年齡身心發展特點,提供多層次的環境結構和豐富多樣的區域材料。例如在農村A、B園的區域活動中,教師仍提供了較為簡單的拼圖游戲,幼兒幾乎可以一次性成功的完成拼圖,沒有難度與挑戰性,這一材料的投放與大班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不符合。大班的幼兒思維已較為活躍,抽象性思維已經有了萌芽,他們更喜歡探究事物,進行一些研究與創造活動。因此可以創設科學實驗角,配置計算機鍵盤,放大鏡,樹葉,各種顏色的溶液等材料,鼓勵并引導幼兒在科學實驗角進行探索實驗,激發他們他們參與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力。在美工區投放的材料多以半成品或廢棄材料為主,讓大班幼兒能真正通過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材料進行美術加工,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需要做適當的支持工作,尊重幼兒自己的創作,并且可以對優秀作品進行拍照保留,集中放置在活動室某一區域,作為活動室環境布置的一個“獨特”材料。
四、結語
通過對比發現城鄉幼兒園的區域環境布置各有特色,雖都有不足之處,但是城市幼兒園的環境水平明顯高于鄉村幼兒園,在硬件設施、活動室的合理布局、教師的合理利用這些方面都體現了出來。對此,作者認為要想徹底改善農村幼兒園教育環境,必須重視農村幼兒教育,改善幼兒園的物質環境,完善幼兒園的硬件設施,給農村幼兒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此外還需提高農村幼兒園的教師專業水平,進行城鄉教師互換戰略,均衡師資力量,相互幫助相互學習。
參考文獻:
[1]朱家雄.在不同社會密度的活動室中活動的幼兒行為的對比研究[J].心理科學,1996(3):183-185.
[2]秦元東.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關系的形態分析與演變趨勢:兼論我國幼兒園課程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8(7/8):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