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倫
摘 要:本文將通過對電視攝像作用、技巧等進行概述,并以現代網絡背景為主討論電視攝像的發展,進而提出攝像的創新方向。
關鍵詞:網絡時代;電視攝像;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10-0-02
電視節目仍然是互聯網時代下人們選擇最多的娛樂方式,人們通過電視平臺去獲取更多的新鮮事物,拓寬自身認知。隨著網絡的發展,電視節目熱度受到眾多網絡節目的沖擊,因此,為了進一步提升電視質量,電視攝像技術亟需創新。
一、電視攝像概述
(一)作用
電視節目的制作往往需要眾多流程,包括制作計劃、文字稿件、攝像、后期剪輯制作等。其中,電視攝像能夠直觀影響節目內容展示質量。如今隨著電視節目朝著高質量發展,節目制作人員對藝術效果的追求,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會采取多個攝像拍攝,使節目內容更充實。在電視節目攝像過程中,攝影師需要采取多種拍攝方式,包括常見的手持、肩扛、軌道、搖臂等。在拍攝過程中,攝影師應該熟練掌握鏡頭,知曉切換鏡頭的最佳時機,完整地將現場情況呈現在鏡頭中,跟蹤現場信息。另外,電視攝影還要與廣播電視系統的前端聯合,通常與話筒音頻采集前端一起完成現場采集工作。
(二)技巧
電視攝影應該側重于電視效果和拍攝畫面質量,其拍攝技巧主要體現在穩定器和方向控制上。在攝影過程中,攝影師往往需要一手握住穩定器,一手控制攝影鏡頭方向,保證拍攝畫面質量穩定。穩定器的控制需要攝影師的手作為力學支撐,因此對攝影師手部力量要求較高,在攝像師力量許可情況下,攝影機器重量與穩定器掌控好壞呈正比,重量越重,拍攝穩定器控制越容易。其拍攝方法主要為直線拍法和環繞拍法,而實際運用到電視節目拍攝中則衍生出多種組合,通過各種基礎拍攝手法,使畫面流暢銜接,更好地突出人物特寫、畫面效果等,增加畫面表現力,使節目更生動。
二、電視攝像發展
(一)時效性選擇
電視節目通常有錄播和直播兩種形式,錄播對視頻拍攝技術要求并不高,適用于大多數確定性的場合節目中,而直播對視頻拍攝和信息要求較高,很少用于節目中。隨著現代互聯網信息傳遞速度增快,傳統的錄播由于信息延遲,往往不如網絡信息傳遞快。直播對攝像技術要求更為苛刻,因此,攝像師在直播過程需要更貼切還原現場,并選擇適合的攝像方式、技術。另外,由于直播攝像的局限性,特效技術并不適用于直播攝像。
(二)機位設置
當下,人們所接觸到的電視節目種類多樣,不僅是政論性新聞節目,還有更多娛樂意義節目。在電視節目逐漸衍生出眾多作品的同時,傳統的定點機位攝像早已不適用于大多數節目,當前的電視攝像不僅會考慮在攝像技術和制作,還要抓住節目中不同切入角度進行記錄,從而給觀眾塑造全新的節目觀看體驗。攝像機位越多,所提供的視頻材料越多,同一時刻的現場可以擁有多種角度的闡述,使具體事件更為立體,給觀眾還原當時情景,營造豐富的節目效果。
(三)后期特效
特效指利用專業數碼特效軟件所呈現的特殊景象,其中常見的為自然界中各種景象元素,這種人為效果能夠與所拍攝的圖片資料進行結合,通過計算機完成對原有拍攝錄像的特效,使節目可視性增強。目前后期特效與節目的時效性仍有一定的沖突,直播中采取的特效需要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但這并不妨礙后期特效在電視攝像中的廣泛應用[1]。高質量的后期特效同樣可以豐富節目的內容,在娛樂節目中,適當增加特效能夠使節目更加幽默詼諧。后期特效的處理還需要攝像師的配合,在拍攝中,攝像師需要立刻領會導演的意圖,及時轉換拍攝角度,給后期特效留有足夠的發揮空間。
三、電視攝像創新
(一)特色傳遞
隨著人們對網絡的需求更加深入,網絡中逐漸孕育出電視節目。這些電視節目具有不可小覷的競爭力。在當前電視節目競爭白熱化的時代,要想維持電視節目穩定的收視率,節目相關人員需要不斷從節目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在進行節目拍攝時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具有特色的內容傳遞,其內容也以迎合觀眾需求為主。同樣電視節目也可以與網絡平臺進行聯合,打造更加出色的節目視頻,例如,《舌尖上的中國》在拍攝過程中,多采用現代電視攝像技術,重點描繪食物的色澤等,以食物為主體,傳達生活中飲食流變,以及千百年傳承下來的處理食物經驗。在這部紀錄片的食物攝像中,每一幀都洋溢著濃厚的色彩,構圖精致,這得益于網絡技術與傳統攝像技術精髓的融入,形成獨特的攝像技術。
(二)文化傳遞
我國的歷史一直被眾多華夏兒女引以為傲,歷史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也與我國傳統民俗深深結合在一起,淋漓盡致顯示出中國特色。電視節目也應當注重弘揚中國文化,注重節目的質地和厚重感。網絡時代消息傳播更加便捷,使當前人們處在快餐文化時代。而快餐文化并沒有足夠穩定的支撐點,日新月異的潮流必然會縮短快餐文化的生命周期,而人們的關注點畢竟有限,節目帶來的歡愉只是一時,隨即便被下一個新的新鮮事物轉移注意力[2]。因此,節目應傾向于選擇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攝像,讓更多人知曉中國文化的魅力。
(三)真實性傳遞
網絡媒體的爆紅與其接地氣有著密切的聯系,縱觀時下諸多火熱的網絡媒體節目,我們會發現很多節目都與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息息相關。而電視節目中往往為了追求藝術感,傾向于選擇具有高層次的舞蹈、歌曲等,觀眾在欣賞電視節目時,也在不自覺中察覺到一定的距離感。因此電視攝像應當抓住網絡媒體成功的精髓,以大眾市場需求展開節目規劃。節目中可以多多宣揚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觀點,攝像時應抓住觀眾需求,盡可能將拍攝對象的面部和身體形態同時展現出來,讓觀眾感受到真實性。
(四)提升工作能力
為了更加凸顯節目攝像工作的重要性,攝像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培養良好的審美,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在技術上,要了解觀眾的審美和需求,關注時下網絡較受歡迎的攝像畫面和攝像技術。在觀看這些畫面的同時,揣摩觀眾喜好,從而提升自身技術能力;其二,攝像師應不斷提對攝像設備的熟練度,并能夠掌握當下電視節目中多種攝像方式,提升節目拍攝藝術效果;其三,在拍攝過程中,攝像師作為畫面材料的主導者,應當在拍攝中選擇具有正能量的拍攝素材,重視以人為本,向觀眾傳遞正能量。
(五)關注特效攝影
目前電視節目往往會為了凸顯其效果,引導觀眾觀看,傾向于選擇用特效的方式改善傳統節目。特效的使用能夠使節目更具情感,內容更加充實,能夠合理補充觀眾知識盲區,提升電視節目的可視度。為了使攝像視頻素材更加貼合特效需求,攝像師應在拍攝過程中適當留白,也可以在拍攝過程中借助互聯網平臺將信息制成特效畫面。總而言之,特效技術仍然是未來節目中處理畫面的主流模式之一。
四、結語
網絡時代,電視節目要想贏得觀眾對電視節目的喜好與關注,其節目的質量和內容極其重要。但光憑這些并不夠,作為觀眾對節目的第一印象,節目的拍攝也應該與時俱進,完成高質量的拍攝任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造符合互聯網時代大眾審美的電視節目。
參考文獻:
[1]付偉宸.直播營銷模式的探索與創新[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8(13).
[2]王玄博.攝影抓拍在電視攝像中的運用分析[J].青年時代,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