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靈活運用教材,導入生活化教學。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根本離不開教材,如何把教材中所蘊含的知識點和生活實際進行有效的結合是教學的關鍵。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數學上冊《正數和負數》這節內容時,教師如果只單純地和學生說什么是正數,什么是負數,學生只會理解字面意思,并不能理解正數和負數的真正意義。教師這時可以根據“天氣預報”幫助學生理解。根據培智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可以把本節課當作一個游戲來進行教學,教學前教師需要制作幾個寫有“+”和“-”的牌子。然后,教師導入課程:“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玩個游戲。我們都在家里的電視上聽過天氣預報,都知道在冬天有些地區會出現零下多少攝氏度,那么零下多少攝氏度可以用什么表示呢?我們喝的水為什么到冬天時放在室外就會結冰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
教師通過敘述,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時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分成兩組。教師扮演預報員,當說到零上多少攝氏度的時候,學生要舉“+”的牌子,在說到零下多少攝氏度的時候,學生要舉“-”的牌子。每個小組的學生都可以通過搶答的方式來完成這個游戲。這樣,學生就會被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所吸引,也會和生活中的天氣預報結合進行思考。
在游戲的最后,教師要給學生做好這節課的總結:“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提到‘零上’‘零下’兩個代名詞,這兩個詞都跟‘0’有關,而今天我們要學的正數和負數也跟‘0’有關。以0為分界線,0 以上的為正數,0 以下的為負數,我們在遇到負數時要在數字前加一個‘-’”。因為這個知識點是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引導學生學習的,學生學習時會感覺容易得多,也加深了對數學的理解,會讓培智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他們用數學思維來看待生活問題的能力。
由此可見,創設培智學生熟悉的真實情景,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可以變枯燥為有趣、變抽象為直觀、變復雜為簡單,不僅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實現較好的數學學習效果。
第二,注重生活實踐,加深新知理解。生活化的數學就是讓學生回歸生活,從生活中發現蘊含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的事情變得富有數學的魅力。例如,在教學七年級數學下冊《簡單的軸對稱圖形》時,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舉例說明在周圍常見的軸對稱圖形有哪些,并且從中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持點。在實際生活中,還可以讓學生把相關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為了讓學生直觀地發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準備一把剪刀、一張紙,讓學生剪紙,如結婚用到的“囍”字。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運用敏銳的數學眼光觀察生活,豐富和積累學生的知識,從而有效提升培智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第三,創設生活場景,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特殊學校的數學教師,要學會從身邊挖掘數學知識,創設生活化的教學場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身邊的數學,才能對數學有強烈的學習愿望。
結合培智學生的數學學習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引導,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聯想到生活中的實例。這樣才能讓學生把數學更好地運用到生活當中,把生活中的事情和數學學習相結合。
例如,在教學生認識圖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圖形。學生會舉例生活中的圓形有杯子、長方形有書桌、正方形有花壇等。和生活場景相結合,能讓學生對知識更加深刻。然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制作各種圖形,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教師可以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再找找家里的圖形。這樣處理教材會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用處。
總而言之,生活化教學方式能夠運用到初中數學培智學生課堂教學中。但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出發,深入挖掘教材,創設生活化的場景,讓學生做到生活和數學相輔相成,從而讓學生順利走向社會,走向生活,這是啟智學校倡導的教學特色,也是對培智教育的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