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巍
(吉林師范大學 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 吉林四平 136000)
錢學森先生是最早提出問題意識的學者,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先生所創作的《關于思維科學》[1]。從理論入手進行分析,問題意識實際上指的就是我們把問題轉化成學生思考探究的對象,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幫助學生建立必須解決問題的求知狀態。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并推動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高中地理知識的復雜和抽象往往會使學生的學習欲望不強烈。這會使課堂教學效果也受到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問題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將教材內容變成問題進行課堂知識教學,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和思考當中,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2]。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的教育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素質教育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然而,通過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發現,不管是什么改革都要有一段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實現,高中地理教學同樣如此。現在,我國很多高中地理教師雖然逐漸認識到了自身教學觀念的落后以及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在進行知識傳授的時候,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其教學觀念并沒有得到徹底轉變。同時,思想對一個人的行動有著決定性影響,教師教學觀念轉變不徹底一定會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由此可見,教師必須加快教學觀念轉變的步伐,以推動學生發展為主要目標優化教學方法。這樣才能為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動力以及教學效果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到現在為止,很多高中地理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的時候,所采用的方法依舊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缺乏突破以及創新的勇氣,導致改革流于表面,極大地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同時,這種教學方法還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比較大的打擊,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由此可見,教師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就要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要具有積極的探索與創新精神,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創造出更為符合學生實際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作為文綜的組成科目之一,地理與語數外相比在高考中的占比相對較少。因此,在很多學生眼里,這門科目相對來講并不重要,而是處在次要位置。這種情況必然會使學生的學習重心發生變化。除此之外,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他們經常錯誤地認為地理這門科目對自身未來的發展并沒有什么影響,自身未來從事的工作也不一定與地理相關。因此,他們在進行地理知識學習的時候,更多的還是抱著應付了事的心理,只是將知識死記硬背下來,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這極大地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通過實際分析發現,高中地理知識非常復雜,難度也比初中地理更高,對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學科思維能力要求也相對更高,需要學生開展更為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同時,高中地理這門學科,有非常多與運算相關的題目。這就極大地提升了地理知識學習的難度。同時,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經常會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學習。這就導致學生根本不知道怎樣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地理知識的思考也相對較少,對學生學科思維能力以及問題意識的養成都造成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在新課改背景下,怎樣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已經逐漸成為了高中地理教師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目前,很多高中地理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對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礙。要想切實改變這一狀況,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開展“大氣的受熱過程”教學。
高中學生所承受的壓力非常大,過于繁重的學習任務使其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缺乏發言的欲望。課堂氣氛沉悶已經成為高中課堂的普遍現象。久而久之,學生在安靜嚴肅的課堂上想說,但不敢說、不愿意說已經成為常態。新改革要求教師作為課堂的引領者以及組織者,要將課堂還給學生,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這樣,學生才可以將自身的自主意識充分發揮出來,真正做到敢想、敢說。活躍的課堂氛圍會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活躍才能使問題一個接一個產生。高中地理課程雖然是復雜、抽象的,但也不是不能理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去問“為什么”、多提出問題。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未知點,做到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哪怕學生提出的問題是錯誤的,也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才能使問題意識的種子在頭腦中生根發芽。
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在情境中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從而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源自于生活中的問題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例如,在進行“大氣的受熱過程”授課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這樣的問題情境:用多媒體朗讀“大林寺桃花”并配合圖片,然后講述這樣一個故事,白居易與友人來到大林寺里發現山里的桃花已經盛開,而山澗的小草卻很矮小,如同二月一般。這里的人間風俗、物產、節氣都與平原有著很大的不同。詩人仿佛進入到了另一個世界,所以不禁吟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詩句。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就會思考為何“人間”和“山寺”的景色會有不同,產生這樣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習的興趣。這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大氣受熱過程的相關知識,給學生布置思考的任務。問題意識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在其驅動下,學生的學習欲望才會被激發。好的問題情境不僅會使課堂的討論氛圍濃烈,更會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產生對知識的渴望。因此,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
新課標中明確強調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能力提升的前提就是質疑。質疑也是學生能夠持續思考,分析問題的原始動力。學生只有產生質疑才能提出問題,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并且能夠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大氣的受熱過程”教學中,教師為學生營造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此欲望的驅使下合作探究思考大氣的熱量來源是什么?大氣的受熱會有哪些過程?這便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這樣深層次的探究,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養成了樂思喜問的好習慣。這樣的課堂,學生儼然已經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在教師的鼓勵與引導下,學生的思維也逐漸活躍起來。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不斷解決問題的同時又發現新的問題,形成問題樹,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走向生活。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教學中的問題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鼓勵學生對生活積極思考,并利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進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學生掌握了“大氣的受熱過程”的原理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現象:農民在秋天會制造煙霧彈來防止農作物凍傷的原理是什么?我們吃到的反季節蔬菜為什么都要種在塑料大棚里,這個原理又是什么?它們和大氣的受熱過程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現象聯系在一起進行思考與分析。這也是新課標要求學生要掌握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生要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學以致用,學會用“地理視角”看世界。這樣的生活實踐,不僅實現了知識的應用和教學的創新,而且讓學生養成了觀察生活并提出問題的思維習慣。

圖:大氣的受熱過程問題鏈條
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形成會幫助學生快速地對某件事情產生疑問,讓學生的大腦變得活躍起來。教師最重要的就是將課堂上的地理知識引向生活中,為學生提供一個生活的“大課堂”。地理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創設相應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習慣和創新的思維方式,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問題提出的同時,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總而言之,新課改明確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課堂知識教學的時候,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本,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地理素養。目前,很多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其教學觀念以及所采用的方法依舊比較滯后。這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綜合素養的提高都造成了比較大的消極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必須要逃出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束縛,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情以及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方式的優化和創新,為學生營造更為活躍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提高他們的地理素養,進而為他們日后的成長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