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濤 劉紹鵬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6)
食品檢測技術是五年制高職生物技術專業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職業技術課程。該課程將基礎化學理論知識與分析檢測技術相結合,主要完成對食品中營養因子、有害成分、新鮮度以及摻假物質的分析檢測。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該課程通過不斷改革,已經成功地從單一課堂講授和若干年一成不變的實踐教學轉變成多媒體展示和與時代緊密結合的符合職教發展的教學模式。功能食品加工技術是生物技術五年制高職專業一門重要的選修課。該課程于2000年前后,在功能食品的黃金發展時期,在全國各個職業學校悄然興起。該課程是分離純化、食品檢測、食品加工學、發酵食品設備以及HACCP等專業課程的延伸。本課程注重的是常見的功能因子的學習和功能食品加工的工藝流程和方法的掌握,但更注重的是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然而,對本課程的實踐環節來說,其內容與本專業其它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教學內容上不免與其它課程有所交叉。如果按照現有的教學模式,各個專業課教師僅僅關心本課程的教學,則很可能出現重復教學的現象,從而增加了教學成本,并且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1]
聯合授課法也稱團隊教學法,是一種由兩名或兩名以上教師組成教學團隊,以團隊模式進行教學的方法。它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點為,在同一教學場所,同時由多位教師進行授課。該教學法在國外非常普遍,其教學效果往往超過單一教師授課。然而,該教學法在國內并不多見。為了避免重復教學,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本研究以《食品檢測技術(下)》和《功能食品加工技術(上)》的實踐環節為目標,以項目為載體,實踐了聯合授課法,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為進一步推進聯合授課法的應用提供依據。
我校生物工程系2017級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5年制高職)學生,共29人,年齡在18~20歲。
1.學生的分組
以學生平時成績為重要參考依據,將學生按照學習成績優劣分為3組,努力做到組與組之間的平衡。
2.教學內容的編排
《食品檢測技術(下)》中實訓內容主要以檢測食品營養成分和有害成分為主,其內容涵蓋微生物檢測技術、化學分析技術和儀器分析技術;《功能食品加工技術(上)》中實訓內容為“一種功能食品的開發”,其內容涵蓋了功能性甜味劑、膳食纖維、植物活性成分等內容。在不改變這兩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團隊以《功能食品加工技術》實訓內容為基礎,為學生設計了“含功能性甜味劑功能食品的開發”“富含膳食纖維功能食品的開發”和“植物源功能食品的開發”3種實訓項目供其選擇。其實訓內容包括資料查閱、制定實訓計劃、產品制備、質量標準的建立和成果展示五個部分,共計34課時。其中,《功能食品加工技術》的教學重點為產品制備,而《食品檢測技術》的教學重點為質量標準的建立。具體編排見表1。其中,在查閱資料、制定實訓計劃和成果展示等三個環節中,該兩課程教師同時出現在教學場所,負責向學生講授課程的要求、為學生設計實訓方案提供參考意見、共同審閱學生實訓方案和共同評價學生成果。[2]

表1 聯合授課法的內容編排
現有的《食品檢測技術(下)》的實訓內容共有13種,涵蓋了飲料、面點、肉制品和調味品的營養與有害物質的檢定。在實訓時,一般由教師提出具體案例并給出具體檢定方法,學生操作,通過此法來掌握某種具體食品的檢測技術。教師通過聯合授課,以功能食品的開發為載體,則可以使學生把所學到的這些檢測技術靈活運用,并且嘗試自己制定質量標準,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提升。另外,當學生制定完一套質量標準后,教師會提出一套摻假方法“為難”學生。例如,針對制備功能性甜味劑功能食品的學生組,教師提出:如何識別以普通蔗糖替代蜂蜜的方法。這時,學生就會通過查找教科書、上網查閱文獻,再來制備一套針對這種摻假行為的檢測方法。教師再對其方法進行指點評價。如此反復,學生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就能熟練掌握,真正達到了在“做中學”。
功能食品加工技術課程正在通過項目教學法來完善改革。然而,本課程中的任何一種項目都包含一個從查閱文獻到建立質量標準的完整過程。由于學生所選擇的項目繁多,課程課時有限,因此,教師往往對制備工藝和建立質量標準環節進行了壓縮,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深入。教師通過聯合授課法,將建立質量標準環節交給食品檢測技術,既可以使學生完善自己的制備工藝,還發揮了食品檢測技術教師的優勢。同時,學生的功能食品制備工藝和質量標準的建立環環相扣。例如,選擇“植物源功能食品的開發”的學生組充分查閱資料,最后選擇一種健胃消食的中藥方劑進行改進,試圖制成可口的飲料。在質量標準的建立中,他們遇到了功能因子的選擇和如何識別摻假的問題。這使得他們在課后花費大量時間,查閱該方劑的質量標準,并結合食品檢測的一般要求,一次次地做出回答。教師們同學生一起查閱文獻、分析突破點。最終,大家共同制定了實驗方案,并再次付諸行動。在此過程中,不僅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參與聯合授課的教師也相互熟悉了彼此課程的教學。我們通過師師交流和師生合作,真正達到了“1+1>2”的聯合授課法的教學效果。[3]
在項目教學的基礎上,這兩門課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考核。其中,食品檢測技術考察了學生對功能食品質量標準的建立,其方法采用了實訓報告的提交和答辯的形式進行;功能食品加工技術重點考察了產品制作工藝,其形式由感官評價、實驗報告的完善等組成。對學生從設計、實施到成果展示的評價,兩門課程既有各自重點,又有共同焦點。最終,學生成績按從文獻查閱到成果展示5個環節,按25%+25%+25%+25%的方式進行評定。兩門課程的重疊考察分值占75%。
食品檢測技術和功能食品加工技術的實訓耗材預算分別為540和400元。通過實行聯合授課,最終的實訓耗材總計720元,比原計劃節省了近25%。同時,這兩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均得到了很好地完成。這說明聯合授課法是可以去粗存精、避免重復購買耗材的良好教學方法。
盡管我們在食品檢測技術和功能食品加工技術課程中初步嘗試了聯合授課法,但僅局限于實踐教學中,且是由于此兩課程碰巧被排在一個學期,有著很大的隨機性。聯合授課法的優勢在于能夠最大程度地整合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發揮所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其應用效果不會僅局限于這兩門課程。如果要在生物技術專業領域全面實施聯合授課法,需要每一位任課教師不僅精通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還需要熟悉其他同事的課程內容。欲做到這一點,教師之間要經常相互聽課、經常開會交流、集體備課、共同探討彼此課程的結合點,并商議如何進行課程改革,展開聯合授課。另外,系部和學校應對實施聯合授課法的教師們重點指導,提出整改意見,并批準人才培養方案的改動,將一些容易進行聯合授課的課程盡量排在一起,使各個專業教師各盡其能,將各自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提升各個教師的教學能力。這樣不僅能達到各門課程的教學目標,還能讓學生將各課程知識靈活運用,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等專業人才,從而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4]
教學有法,但教無恒法。任何教學方法的提出都是為了滿足學生發展的要求。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學生只有充分掌握一種專業技能,才能夠立足于社會。聯合授課法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提出的,能適應學生自身的要求。職業院校各個專職教師是有著各自專業特長的。我們要通過聯合授課法發揮各個教師的專業特長,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本研究僅局限于兩門課程的實踐環節,而且教師之間共事多年,彼此熟悉相互的教學內容,因此取得了成功。欲全面推進聯合授課法,我們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