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當剛剛榮獲“共和國勛章”的鐘南山院士從北京乘機返回廣州后,出現了兩幕觸動人心的場景:一幕是,夜空下的廣州塔“小蠻腰”為鐘院士“爆燈”,致敬英雄;另一幕是,廣州醫科大學校內,鐘南山受到師生們夾道歡迎,同學們高舉著亮燈的手機,歡呼聲、掌聲和“鐘院士,我愛你”的激情表白匯聚成澎湃蕩漾的星光海洋,堪稱“大型追星現場”。畫面傳到網上后,不少網友表示,“實至名歸毫無疑問的頂流”“鐘老真的是最值得這個排場的人物!”“這樣子的明星你不去追,你去追誰?”經過抗疫斗爭這一偉大實踐,向英雄致敬正蔚然成風。
作為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功臣,以鐘南山院士為代表的英雄群星發出燦爛光芒,驅走了黑暗和恐懼。
英雄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他們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精神的縮影,集中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和文明高度。當年,郁達夫在紀念魯迅大會上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給予英雄們的至上禮遇,對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至關重要。
廣州城夜空下觸動人心的場景,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千,因為這熟悉的場景以往多與娛樂明星有關。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傳播技術的提升,一些青少年對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津津樂道,與之相比較,對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傳統卻少有了解,不知真味。在市場經濟和消費文化的作用下,文娛明星崇拜在很長一段時期里甚囂塵上,更為嚴重的是,在道德相對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解構本民族英雄人物甚至蔑視和嘲諷,發展成為一種所謂的思想時尚。而這一次,從娛樂明星崇拜到英雄崇拜,兩相對照之下,價值觀轉變跡象如此清晰而明顯。
抗疫斗爭是民族精神和價值觀的一次淬煉。在抗疫斗爭中,無論社會各個階層還是各個年齡群體都普遍表現出高度責任意識、紀律觀念和互助友愛的情懷,共同筑起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強大精神防線。這同時也說明,盡管當下社會個體獨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彰顯,社會成員的價值選擇呈現出顯著的多元態勢,物質主義、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在一段時間里大行其道,但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基因依然頑強地存活在廣大青少年內心深處,這份寶貴的精神遺產只不過相對處于蟄伏狀態而已。從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和反思以往一些與青少年精神領域有關的結論,如何更好地對青少年進行引導,讓向上的價值觀更多地激活或者得以展現,是未來教育中重要方向之一。
廣大青少年對鐘南山等英雄的尊崇,是在經歷抗疫斗爭的精神洗禮中油然而生,建立在獲得了真切的安全感基礎之上。這一實踐邏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傳播提供了路徑上的啟發。實踐證明,簡單的道德灌輸和說教事倍功半,應更加深入研究當代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更多地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達成青少年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
在整個社會層面,對英雄形象的尊崇和追求,是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構成,也會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形成重要輿論力量,這是一個需要持續努力的歷史任務,抗疫斗爭的偉大實踐為深化對英雄的認知以及更好地推動這一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歷史契機。鐘南山在表彰會上一句“我叫鐘南山,是一名胸肺科醫生”的發言,道出了英雄無不出自平凡的真理。英雄從來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賦予人們最深的感動。一般來說,人們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認同比較容易,貫徹到具體的行動中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這就需要我們更加注重社會意識的反作用力量,更加強調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很顯然,只有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從制度層面強化激勵和保障,才能不斷夯實崇尚英雄和爭做英雄的思想基礎和社會氛圍。▲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