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明坤
日前,為切實解決涉及未成年人網課平臺的突出問題,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促進網課平臺規范有序發展,中央網信辦、教育部決定啟動為期2個月的涉未成年人網課平臺專項整治。
最近,國家網信辦在前期處置“學而思網校”APP基礎上,又依法查處了一批影響惡劣的網站平臺。其中,7家網站平臺網課學習頻道推送導向不良信息,故意利用色情低俗、暴力恐怖等有害內容引流,涉及百度APP“輕松學”頻道、網易APP“易起上課”頻道、嗶哩嗶哩網及其APP“校園學習”頻道、愛奇藝“教育”頻道等。此外,“超星學習通”“紙條”“小肚皮”3款青少年常用學習教育類APP中也存在導向不良、色情低俗等有害信息以及游戲直播等與學習無關內容。
疫情加速了網絡空間向線下生活的滲透。上網課、“云課堂”、在線教育等,逐漸成為學生們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到了2.32億人,預計到今年底,這一數字將達到3.05億人。
然而,正是因為巨大的在線教育市場誘發了資本的逐利本性,一些網站平臺無視社會責任,屢屢利用網課推廣網游、交友信息,甚至散布色情、暴力、詐騙信息,危害廣大學生特別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社會影響十分惡劣,學生和家長往往被無窮無盡的“流氓軟件”、彈出廣告所包圍。本應是彌補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讓更多人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在線教育倒成了資本競相追逐的“唐僧肉”。
在商業資本的眼中,不斷涌入的青少年學生不過是其實現變現的“流量”,這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強烈的沖突。夾“私貨”、亂推銷、誘消費,成了這些不良網課平臺的“獲利之道”。這些亂象無疑在削弱學生及其家長對在線教育的信心。有鑒于此,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2019年就曾會同網信、公安、教育、文化執法等部門開展教育類APP的專項整治行動,旨在消除亂象、正本清源。
青少年學生是我國最大的網民群體,對于網絡信息尚缺乏甄別、抵制與批判的能力,網上行為缺乏自我約束與保護,稍有不慎,容易迷失方向。網絡空間是公共空間,也是現實空間,面對各種危害青少年成長的行為,相關監管部門和在線教育機構應該做到“三個統一”。
一是要線上線下統一標準。“云課堂”中提供的網絡教育資源在疫情期間有效保障了學生們順利學習,但是,也正因為不少學校、教育機構、互聯網公司屬于倉促“上云”,難免質量上良莠不齊。伴隨疫情逐漸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各地應對自己所擁有的網絡教育資源進行梳理、整合,以同樣的高標準、嚴要求,確保線上內容與線下內容同樣保持優質優品。
二是要網上網下統一要求。網絡空間的信息流動更為頻繁,從技術角度上實現監管的難度也較大,然而,未成年人恰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社會經驗不足,心智成熟度和辨識能力低,但是模仿性強,因此也是最易被有害信息毒害的人群。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頒布的《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已經提出對于涉及未成年人的節目內容無論網上網下都應采取統一要求,以此確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網課內容雖然不是節目,但是,同樣應遵循這一原則,對含有渲染暴力、血腥、恐怖等元素的內容統一要求清除。
三是要虛擬與現實統一監管。課堂可以上“云端”,監管卻不能飄“空中”。網信、教育、公安、工商等相關監管部門一方面要樹立法治思維,加強聯合執法,形成合力,做好在線教育的行業認證和準入制度,同時要通過技術手段監測“云課堂”的運行,及時提出警示,公布黑白名單,將無不良行為的在線教育提供機構列入白名單,將有不良行為、負面反響的機構列入黑名單,接受社會動態監督,確保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同時受到有效監管。
當前,在線教育正在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如何在放大在線教育正面效應的同時,守護好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是擺在監管部門、學校、教育機構和師生、家長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有效引導資本發揮助推器作用,嚴格遏制逐利本性導致的種種亂象,筑牢保護未成年人成長的“防火墻”,這是監管者的責任。與此同時,學習教育類網站平臺自身也應擔負起社會責任,明確底線紅線。唯有多方聯動,齊抓共管,才能為未成年人們構建網課“凈土”,營造一個干凈、清凈的網絡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