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婧 林云華
學校德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也是回歸教書育人的本質要求。為此,要樹立學校無處不德育的大德育觀,構建科學而有序的學校德育活動體系,使學校德育有章可循,破解“5+2≤0”學校管理低效問題,由學校德育“知行脫節”,走向新時代“德育先行”新境界。
學校德育調查
2017年,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將“活動育人”作為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各學校要精心設計、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教育活動,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德育活動是破解德育低效問題,克服德育“知行脫節”,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最佳載體。立足新時代,提升學校德育設計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前不久,基于由26所學校組成的遂寧市“高升實小素質教育研究協同體”專項課題《新時代學校立德樹人活動體系的建構》課題的研究,筆者進行了一次德育活動困境與現實狀況調查,調查發現:學校德育活動有待改善與加強。
德育活動目標碎片化、簡單化。德育活動是學校德育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是學校德育思想、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這棵大樹上的一個枝椏。部分學校卻應景似的解讀各級德育文件,簡單將文件要求轉化為活動目標,致使目標脫離學生實際,簡單化、碎片化。德育活動與學校常規教育活動融入不夠,出現各唱各調、各吹各號的“兩張皮”的現象。
學校德育活動本意在于讓學生通過對活動的參與、體驗形成良好品質;但長期以來的分數至上、成績第一的杠桿指標,讓許多教育管理者和學校教師在德育活動組織上概念化,常規養成變成了行為規范,思想引領變成了說教灌輸;活動看似熱鬧,實際質地粗糙,沒有將活動做實做細,做到孩子們的心坎上,致使德育活動脫離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水平,簡單重復,缺乏實效。
德育既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部門的事。德育對象是全體學生,而不是一兩個孩子,或一群孩子。《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學校要樹立全員德育、全域德育意識,面向全體學生,做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學生人生的導師。
在市級課題《新時代學校立德樹人活動體系的建構》關于“學校活動學生參與率和參與面”的問卷中,60%的輔導員回答的是參與面窄,多是選擇一個班或一個年級來呈現,70%的學生認為是班級幾個或十幾個人的事。在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中, “孤軍奮戰”時間多于“眾志成城”。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大多數學校德育活動是“見招拆招”式,部分學校則以感恩、責任、自律等某一主題建構學校德育活動,個別學校或以時間、空間為序分門別類加以構建和整合,活動看似豐富多彩、琳瑯滿目,實際上雜亂無章、零碎散亂,缺乏內部邏輯和魂的統領,沒有形成科學、系統、規范和相對穩定的活動體系。
關注學生才是“本”
學校德育活動設計“本”在學生,“根”在學校;設計時不僅要緊緊圍繞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總目標,還要根植于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目標之中,更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以學生成長需要為準繩。目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國家、社會、學校對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學校德育活動的“風向標”,只有把握好了方向,才不會“斷章取義”與“臨時突擊”,才不會迷失方向。
學生是學校德育的主體,學校德育需要通過學生的理性選擇、情感體驗和躬身履行才能實現。學校德育活動構建應遵循 “體驗感悟、內生外化”原則,改變德育灌輸,注重課內與課外的相生相長;學校、家庭、社會有機整合,打破時空壁壘;加強多學科融合,跨年級合作、跨區域開展等,滿足學生多元需求。學生在豐富多元的德育活動中,深化道德認知,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德育活動是學生德育認知轉換為德育行為的根本途徑,是破解“5+2≤0”教育管理低效問題的行動密碼;德育不是某時某刻,而是每時每刻。正如英國學者彼得斯所說:“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每一位教師都是道德教師。”因此,老師、學生、家長、學校管理者,都應樹立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全科育人的德育意識。
學校德育設計和開展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每天、每周、每月、每年,不僅在晨會、班會、隊會等常規活動中,還要在家校共育、勞動實踐、志愿服務、研學旅行等特色活動銜接,做到班級、年級、校級活動協調發展,注重音體美語數外學科相融合以及學校、家庭、社會的大協同。
學校無處不教育,學校無處不德育。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價值觀為統領,構建縱橫交錯、立體融合、科學有序的活動體系,讓學校德育活動有章可循、井然有序,形成學校德育常規與慣例,有效提高學校德育效率,強化學校德育力量。
形成持久能量
實踐中,學校德育活動還要與學校教師成長、學生成長評價體系相結合,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才能構建更加精準、有溫度、充滿活力而接地氣的學校德育活動載體;同時,活動參與者應持續保持熱情,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道德體驗和實踐。學校還應搭建自上而下的德育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德育實踐溝通橋梁,形成活動育人的持久能量。
(作者單位: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新鹽市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