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瑩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悠長歷史積淀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所有中國人必須承擔起的使命與責任。3歲至6歲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探索傳統文化是以情感體驗、分享活動樂趣為主。筆者所在的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是名揚海內外的龍舟名鎮;每年的國慶節,龍舟活動是最盛大的慶祝活動之一,龍舟活動是當地孩子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運動,但并非所有龍舟文化都能給孩子正確的影響。那么,學前教育如何開展“龍舟文化”探究活動,幼兒園和教師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豐富教師對龍舟文化的了解
對于九江龍舟傳統文化,老師們都非常熟悉,但是熟悉和了解有著根本的區別。要想為幼兒提供更豐富、更有內涵的傳統文化探索指引,教師應該要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筆者所屬幼兒園在開展龍舟文化探索的前期,首先對九江龍舟文化做了全面了解。
請進來 深入了解一個地方文化,必須借助資深人士、專業隊伍的力量豐富現有的認知。一方面,請來九江傳統龍舟省級非遺文化傳承人朱石明先生到園講述有關九江龍舟的歷史與發展,給教師們上了一節有內涵的傳統文化傳授課;另一方面,借助九江文化站的團隊力量,借閱他們的龍舟非遺項目的各方面的資料,借助項目團隊集體智慧的力量,使教師系統地了解本土龍舟文化內涵。
走出去 很多傳統文化都是植根于廣大群眾中,要想更深入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教師必須走到群眾里面去做全面調查、研究。筆者幼兒園選定了一個特定的時間,組織教師實地了解龍舟活動背后鮮為人知的文化。例如,龍出水、龍采青、龍船飯、請阿契、龍出海等傳統習俗的來源和寓意等,為支架幼兒探究準備更多元的資料。筆者幼兒園還組織教師參觀九江龍舟基地,了解九江龍舟揚名世界的輝煌成績,觀看九江龍舟隊員集訓的情況,訪問龍舟隊員集訓和參賽中的喜與樂。他們通過多渠道、多方位,善用社會資源和家長力量,了解九江龍舟的歷史與文化、現在與發展。
善整理 通過前期一系列的資料收集,素材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的數量,但是這都是零散的。為了讓收集到的資料更為系統,他們對掌握的素材分別以“九江龍真好玩”和“九江龍真厲害”兩大板塊進行整理,進一步理清九江龍舟的構造、裝飾(裝置)、童謠等的外顯素材和歷史、習俗、榮譽等的內涵素材。在每個板塊里將核心的內容連接起來,讓整個龍舟課程內容成為涵蓋五大領域的一個整體。
本土文化課程內容的篩選
從學前教育的角度出發,筆者幼兒園在篩選課程內容的時候,兼顧了孩子興趣、能力的提升和積極的教育意義。究竟哪些內容需要傳承?如何用孩子喜歡的方式來感知和學習?這是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但是在內容篩選的過程中,筆者幼兒園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健康、積極,貼近幼兒生活 在傳統文化中,有些內容是帶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例如,“扒龍舟是一個男人的狂歡節日。女人們大都不懂這些,在男人們光著膀子展現威武雄壯一面的同時,她們只需要在岸上歡呼鼓掌就行了,只需謹記一件事情:千萬別去碰那條屬于男人們的龍舟。那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禁忌,未曾改變。”這樣的內容,帶有濃重的性別歧視,與倡導男女平等的文化觀念相違背。因此,在內容篩選方面,筆者幼兒園會淡化龍舟中強調只能男性的參與,而是引導幼兒認知在九江龍舟文化里,除了龍舟還有鳳艇,更突出“九江名門世家”女子龍舟隊員揚名海外的輝煌成績,舍棄重男輕女的元素,更多倡導知榮辱、勇擔當的品質,培養幼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認知與道德品質。
外顯特征鮮明,幼兒感興趣 在九江龍舟活動的組織形式上,不僅有傳統的龍舟競渡,更有孩子們最喜歡的彩龍競艷。所謂的彩龍競艷,就是每艘龍舟按照不同的主題進行裝扮,然后在九江涌面上進行游龍活動,接受群眾的歡呼、祝福等。每年的彩龍競艷,都能看到新奇、有趣、帶有濃重本土文化的彩龍。這些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又與兒童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是兒童最感興趣的話題。他們將其加入課程內容之中,以豐富課程的內容,幫助幼兒提升經驗、開闊視野。
有挑戰性,促進幼兒發展 在九江龍舟傳統文化中,有龍舟阿契和龍船飯的習俗。龍船大賽前夕,全村人興高采烈吃“龍船飯”。這些傳統的龍船習俗,對于拓展幼兒的語言領域、科學領域、社會領域等方面有較大幫助,這些內容將是中班、大班開展龍舟課程的重點內容。例如,開展語言領域《我去拜訪阿契》、科學區域《豐富的龍舟飯》等,把幼兒不同經驗、想法整合在一起,實現不同領域之間的整合,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
探索開展幼兒園傳統文化課程任重而道遠,教師應以引導者、支撐者的角色,為幼兒支撐起探索傳統文化的框架。通過幼兒園課程實施,在提升幼兒能力的同時,培養幼兒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認知與道德品質。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九江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