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鈞



“擰開水龍頭,喝上放心水,全家樂哈哈。”云浮市云安區都楊鎮嶺頭村的居民只要一提起駐村工作隊將千凈自來水引到自家水龍頭的事兒,都十分激動。
以前的嶺頭村,環境衛生不好,污水容易滲入土地,威脅著村民賴以為生的地下水。于是村里逐漸形成傳統,家家戶戶都有個大水缸,用于蓄水沉凈。
自駐村工作隊對口幫扶嶺頭村之后,為村子建設了污水處理系統,污水經過凈化,分別通往老百姓家中水龍頭和田間河流。
駐村干部為貧困村建設污水處理系統,讓老百姓喝上一杯干凈水,暖心舉動背后離不開名為“碧水行動”的公益項目支持。
互聯網+搭建精準扶貧平臺
“碧水行動項目”是由
廣東省扶貧基金會與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簡稱騰訊基金會)合作開展,為全省的29個貧困村開展治理水污染工程建設項目。據了解,騰訊基金會從2017年9月起,向廣東省扶貧基金會捐贈3000萬善款,至今為止,這筆愛心捐款當中1450萬元用于啟動“碧水行動”項目。
據騰訊有關人士介紹,納入“碧水行動”資助的項目一般分為三期實施,其中以“拾荷村給水設施工程”為例的已竣工項目有10個,目前已完成兩期工程的有“讓水浸田的水不溺田”、“高燈堡村污水處理”“大河,請別擋我上學”、“為村民帶來水”、“解決村民自來水問題”;完成第一期工程有“村民渴望喝上千凈水”“樂昌廊田村凈水行動”、“拯救哭泣的母親.河”、“一起呵護黃正水”。
民生無小事,一杯干凈水,便是農村居民賴以生存的資源。而這一切,離不開騰訊的互聯網+技術。騰訊公益平臺已成為公益生態圈中的“連接器,不斷以科技連接信任,用互聯網核心能力推動公益行業的長遠發展。在公益捐助以外,騰訊跨界融合于健康扶貧、產業扶貧、救災扶貧等多個領域,應用騰訊的互聯網+能力作為數字化助手,為精準扶貧貢獻力量。
騰訊基金會通過構建“騰訊公益”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簡稱騰訊公益),實現海量的公益組織、企業、愛心個體等多元主體和貧困地區貧困人群的有效對接,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公益捐助,同時通過整合騰訊生態里社交、工具、娛樂、支付、資訊等平臺能.力形成“互聯網+扶貧”力量,在公益捐助之外,跨界融合于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救災扶貧、文化扶貧等多個領域。
截至2019年10月,騰訊公益平臺已經為國內1.5萬多家慈善組織的萬個公益項目籌集用戶捐款3億人次,總額近77億元,其中92%以上善款流向扶貧和鄉村振興領域。
2015年起,在中央網信辦和國家民政部的指導下,騰訊基金會聯合國內慈善組織、知名企業、學術機構、媒體等社會各界力量,共同發起一年一度的全民網絡公益日“99公益日”,激活和助力慈善扶貧。2019年,“99公益日”進人了第五年,活動期間,有4800萬人次的網民參與募捐各類扶.貧項目,網民共捐超過17億元,企業配捐超過7億元,各地慈善組織舉辦上萬場募捐動員活動。
近年來,公眾通過“99公益日”參與慈善扶貧呈現.出爆發性增長的態勢。從2015年至2019年,“99公益日”期間公眾扶貧捐贈總額從0.96億上升至16.96億,捐贈總人次數從67.89萬上升至4618.33萬,分別增長了18倍和68倍。
此外,騰訊公益平臺已為健康衛生、教育助學、救災助困、生態環保、特殊群體等各個扶貧領域搭建慈善捐贈渠道,實現慈善扶貧議題全覆蓋。所有領域捐贈總人次數也都實現了超過10倍的增長。
互聯網+讓教育扶貧無局限
6歲的嘉樂許了一個愿望:我要飛到天空上,看看我爸爸。
嘉樂是云南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中心完小的一年級學生。
2年前,嘉樂的媽媽離開家后,就再也沒有出現。隨后,爸爸只身赴廣東打工,留下年幼的男孩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平日里,嘉樂和爺爺奶奶的交流并不多。多數時候,他都是一個人在玩。他會突然覺得不快樂。因為太小,他并不懂得該如何解釋這種莫名的不快樂。正如被問到有多久沒看到爸爸時,他給出的答案是:10年。或許,在他心里,10年就代表著很久很久,久到可以超越真實的年齡長度。
當然,嘉樂也有快樂的時候:比如,,上學。有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再比如,爸爸回來了。“爸爸回來我可快樂了。我們一起去超市,什么都買給我吃,還給我買玩具……爸爸陪我打球、游泳,然后還要喝一罐冰可樂!”
在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嘉樂的愿望實現了:在“云端”,他終于見到了思念已久的爸爸。
幫嘉樂實現愿望的,是騰訊的企業微信+騰訊智慧校園項目。
其實不僅僅是嘉樂,很多留守兒童也很久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很多父母也從來沒有參加過家長會。
9歲的小田來自云南滄源縣翁丁村——這里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從3歲起,她就和外公一起生活。6年來,只見過媽媽6次——只有到過年時,在外打工的媽媽才能回到翁丁佤寨。她和和媽媽溝通的唯一渠道,則是靠76歲外公楊達倒的那部老人機。
5月25日,一場特殊的“云端家長會”在勐董鎮中心完小舉辦。20多名6-11歲的學生,在教室里實現了與異地打工的父母“云端會面”。
原定于19點開始的家長會,爸媽們18點多就紛紛上線,打開視頻,調好靜音,默默地等待著見面的時刻。19點整,當孩子們走進教室、看到大屏幕上出現了自己爸媽身影的那一刻,集體陷人了沉靜之中……
“爸爸,我想你了!”
年齡最小的嘉樂走到屏幕前,抬起頭,緊緊地盯著仍在流水線上工作的爸爸,連聲說了兩次。他大大的眼睛,瞬間被淚水盈滿,然后大顆淚珠滾落下來。屏幕另一端,嘉樂的爸爸因還在工作中,只能戴著耳機參加家長會。他無法隨時進行交流,只能把臉湊到屏幕前,給了兒子一個大大的微笑——那一刻,很多人在悄悄地擦眼角。
“教育扶貧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僅僅靠單一的教育資源持續輸入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的幫扶,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捐贈和慰問,而是要抓住留守兒童問題的真正痛點,回歸到具體的家校共育場景中來,保證學校、家庭、政府、社會,每一個環節的關懷,都在孩子的成長中不缺席。”騰訊相關項目負責人說,通過企業微信和智慧校園的連接能力,讓遠在他鄉的父母與孩子通過電子黑板大屏“面對面”交流互動,滿足了留守兒童與父母“建立連接”的需求。同時,其一改傳統的線下關愛幫扶模式,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將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幫扶模式,從線下拓展到線。上。也讓過去松散式的家校溝通模式變得更加緊密集仲動性更強,從而快速補齊“家庭陪伴”這短板。
不止于云南滄源。近年來,騰訊教育已先后助力江西上饒、四川九寨溝等國家重點扶貧區域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以江西上饒市為例,騰訊智慧校園的雙師課堂,通過遠程授課,讓身處鄉下的上饒市石鄉中心小學學生們,享受到了北京、上海地區名校的教學資源。
互聯網+為產業扶貧插上翅膀
扶貧濟困的目標是以發展經濟和產業振興的方法,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帶來持續繁榮。騰訊基金會打造“騰訊為村”平臺,以互聯網的力量,幫助鄉村連接情感、連接信息、連接財富,用互聯網“照亮”了中國的貧困地區。
“為村”平臺接情感
和信息,是激發鄉村活力的重要手段,連接財富,則為村民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在尋烏,村民們通過“為村平臺”實現本地特產蜜桔、臍橙的銷售翻番。在同屬于深圳和騰訊對口扶貧地區的廣東河源龍川縣,這樣的故事更為典型。
龍川縣珠塘村是廣東省21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全縣70個相對貧困村,相對貧困戶超過1萬戶,2016年派駐龍川縣的深圳扶貧干部劉攸偉,第一個在廣東省內注冊“為村”平臺。他在珠塘“為村”設置了“村有好貨”板塊,通過為村平臺幫助村民將水產養殖、肉雞養殖、柚子茶加工等特產在互聯網上打開市場銷路,實現銷量翻番,同時也帶動了生態果園、旅游農場等產業發展。
截至2020年,廣東省共有3937個村莊(社區)上線“為村”,占全國“為村”總數的26.03%。上線為村最多的地級市分別是河源、汕尾和茂名市,均為廣東經濟發展較落后地區。這顯示出“為村”在落后地區產業振興過程中所受的歡迎。
截至2019年12月,全國共29個省區1.5萬個村莊加入“為村”,有粵東西北14市這樣的“富省窮鄉村”,還有大量貧困山區、革命老區和邊疆民族地區。“為村”平臺有黨員人數超過16.5萬,村支書和村主任分別超過1.2萬和1.5萬人,他們是村民致富的領頭頭。在“為村”這樣規模巨大的平臺上,消費扶貧、產業扶貧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