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紅

4月1日,順著蜿蜒小路,伴著清脆鳥鳴,跟隨東莞市厚街鎮派駐村第一書記李沛深,筆者來到翁源縣翁城鎮墨嶺村村民鄧順福家中,他正忙著將養殖的第三批鴨子出欄。
“這批有2000余只,目前大部分都出欄了,去年養鴨掙了3萬元左右。”鄧順福高興地說,他招呼著:“你們先在我家坐吧!趁現在天亮的早,我先去喂鴨。”喂鴨是鄧順福每天的“規定動作”,賣鴨的錢占全家總收入的大頭,所以他對這些“寶貝們”格外上心。
鄧順福是1997年出生的小伙,家里的重擔早早落在了他的肩上。前幾年奶奶年邁多病,家中只靠父親種植果蔗來支撐。2016年,鄧順福一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各項政策補助更多傾斜惠及貧困戶。鄰居們都說,我家這回可好了,被評上貧困戶,啥都不用干就等著政府給錢花。我聽了這些話,心里特別不是滋味。”鄧順福說。
2016年5月,駐村干部和幫扶責任人多次入戶,根據鄧順福一家的實際情況,為他們量身定制脫貧計劃。第一書記李沛深說:“發展產業是脫貧致富的根本舉措。我們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因戶制宜幫助貧困戶制定生產發展計劃,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落實惠農政策、項目扶持、技術服務等幫扶措施,大力支持村民們發展特色種養產業。”2018年1月,靠著產業扶持獎補資金,鄧順福一家購置了300羽鴨苗,又借了萬元,承包村里的2畝魚塘,放養了200尾草魚。起初,由于技術缺乏,鴨子長勢不好,后來鎮畜牧站人員對鄧順福進行了技能培訓,加之他又肯虛心向養鴨專業戶請教,漸漸掌握了飼養管理技術、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知識,養鴨的水平越來越高,養鴨規模逐步擴大到2千余只。過去的幾年,鄧順福的生活與鴨子緊密聯系在一起,成了致富能手和脫貧代言人。
養2000多只鴨,有沒有污染?面對筆者的擔心,鄧順福的回答成竹在胸:鴨糞混合稻糠,是上好的有機肥;沖洗的廢水流入池塘,種荷花,放魚苗,收藕、賣魚能掙錢,還能形成景觀。回顧養鴨致富這幾年,鄧順福感受頗多:“黨的扶貧政策再好,如果我們自己不努力,那也沒用。做人要有骨氣,要自立自強,脫貧要靠自己,不能等靠要!”奮斗總會有收獲。如今的鄧順福一家,依靠發展養殖產業和各項政策性扶持,總收人已達5萬多元,遠遠超出脫貧標準。
鄧順福家的變化,是翁源縣扶貧扶志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翁源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在給貧困群眾“輸血”的同時,注重激發貧困群眾自身“造血”能力,讓他們真正奔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在這個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在翁源縣干部群眾團結一心、奮力拼搏,帶動6388戶15724人率先脫貧、51條省定貧困村脫貧出列,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07%。繁花似錦的春日里,翁源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正繪就脫貧致富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