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門源回族自治縣浩門河南岸植被茂盛、綠意盎然。浩門河水質清澈、悠遠綿長。沿哈鐵公路順浩門河自西向東15公里,便可到達陰田鄉大溝口,從溝口往南進去,就叫大溝,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河,每到夏季,青山翠綠,風光秀麗旖旎。
去往大溝腦村蜿蜒的硬化路兩旁青稞苗肆意生長,綠樹成林,鳥語花香,大溝河流水潺潺,一切顯得那么生機勃勃。
硬化路邊幾輛農用車正在施工,干活的人說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要加寬路面。
我們要去大溝腦村杜鵑山莊。一路好景致,散發著山村亙古的幽靜。進門時朱發山兩口子正忙著收拾剛出爐的柴火焜鍋饃饃。見到我們,他放下手中的活兒跨步前來握手。這是一雙粗糙而又厚實的手,與他健壯的身材和憨厚的笑容一起帶給人一種厚道樸實的風度。
簡單地寒暄了幾句后,他趕緊去照看院子里正在烤制的焜鍋饃饃。借這個時候,我打量起這個坐西向東,后靠山坡,面對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的杜鵑山莊。從山腰眺望大溝腦村,一覽無余,寂靜而優美。山莊大門正對面是兩間樓閣,右邊是一幢取名為“延太樓”的三層樓,一二層是游客餐飲、住宿的地方。左邊是一幢占地約500平方米的暖棚,里面種植有蔬菜、果樹、花卉等,并有一個小魚池。棚內東頭設有兩間木屋,西頭為水沖式衛生間。
我正環視著山莊,一股濃郁的麥香味撲鼻而來,金黃飽滿的焜鍋出鍋了,讓人饞涎欲滴,如同年少時老家大鍋臺上剛出鍋的青稞面干糧,一股熟悉的香味飄過,一種濃烈的鄉愁頓時從心頭升起。
“來來來,先嘗一口剛出鍋的煜鍋……”朱發山熱情地把一盤焜鍋饃饃和一碗奶茶放在了院中的小桌子上。
朱發山,80后,土生土長的大溝腦人,大溝腦村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現在擔任村團支部書記。吃苦耐勞、熱情幽默,有想法、有魄力——凡是到過杜鵑山莊認識朱發山的人,對他的評價都少不了這些字眼。
朱發山是三代黨員家庭。在人們眼中,朱發山根正苗紅,吃苦耐勞,踏實肯干。夫妻倆用七年多的時間把一個不起眼的農家樂打造成了初具規模的集餐飲、住宿、觀賞、采摘、徒步為一體的休閑之地,取名杜鵑山莊。
每到盛夏,大溝腦村景色宜人,山頭云霧繚繞,山下郁郁蔥蔥,泉水涓涓流過,野花遍地開放,野雞林中飛行,野兔灘里奔跑。走進大山深處,杜鵑花、金露梅、銀露梅星星點點,遍地開放,把地處腦山的村莊打扮得五彩繽紛。每年6月初,杜鵑花開遍大溝腦時,省內外游客便慕名而來,為秀麗的景色,為朱發山出了名的焜鍋饃饃和地鍋,也為山莊里清香可口的農家飯菜,更有游客為心中那份淡淡的鄉愁。
每天,天蒙蒙亮,朱發山和妻子張玉德就要起床和面,準備做焜鍋饃饃。一袋面粉不一會兒和成面團,然后過秤,二斤面粉烤一個大焜鍋,飽滿金黃、麥香四溢。
“焜鍋分量足、味道香,顧客們都很喜歡。”朱發山說。此時已近晌午,訂餐電話不斷,他要根據客人的需求采購食材,順便將焜鍋饃饃帶到縣城,給已付款的顧客送貨上門。
朱發山說:“自己要跑堂,還要當服務員,人多的時候一直從早忙到深夜。尤其是燒地鍋,一直由我自己操作。”說起朱發山的地鍋,那是出了名的,是朱發山家祖傳下來的技藝,是保留在大山深處的飲食文化,同樣,在他手里燒出了名堂,成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借著焜鍋饃饃和燒地鍋及農家菜品遠播的聲譽,來大溝腦杜鵑山莊吃飯游玩的客人越來越多,山莊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剛剛創業的時候困難確實很大,客人也少,摸索了幾年后掙了些錢,又繼續投入資金,增加了幾張桌子、幾間客房……”朱發山給我們說起艱難的創業歷程,話語中透露著坦誠。
七年過去了,如今,杜鵑山莊修了十幾間房子、亭子,朱發山將其進行仿古式民族風裝修,讓簡單的房子呈現出了別樣的韻味。餐飲和住宿方面,他先后投資300多萬元購置了一些設施。去年、前年旅游旺季時,餐飲部、住宿部開張營業的近3個月中,先后接待來自北京、上海、山東、臺灣、蘭州等地的游客三千余人,盈利二十多萬元,杜鵑山莊被省旅游部門評為四星級農家院,被門源縣評為五星級文明經營戶。
朱發山經常被人們稱為“朱總”,這是一種喜愛的稱呼。朱發山說:“我一個人富了有啥意思啊,鄉親們都富裕了才是真的富。”朱發山是三代共產黨員家庭熏陶的人,他的話語中飽含著共產黨員與群眾同甘共苦的本色。他的妻子張玉德的想法和他一致,總想通過自家的山莊帶動身邊的鄉親一起致富奔小康。
朱發山的電話響個不停,大多是訂餐和打聽焜鍋饃饃的。其中有一家老少,專程從西寧開車到山莊來取焜鍋饃饃,這樸實的小焜鍋中蘊含著的致富大民生,真是令人心生感慨。
朱發山說:“我是黨員,在村里應該帶頭致富。我搞山莊餐飲、住宿,都是自力更生,沒有伸手向政府要過一分錢。我只想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并且想辦法帶動更多的鄉親們共同致富。”
“朱書記時刻關注著大家,一心想帶動群眾共同致富,在大溝腦村黨建帶動團建、群建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作了很大的貢獻,讓我們很佩服……”這是大溝腦村扶貧干部柯浩斌眼中的朱發山。
“我富了,也想讓大家的日子富起來,生活美起來,這是我的希望,也是我的夢想。”朱發山深懂“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道理。
山莊開業,朱發山夫妻倆就招收了幾戶本村貧困戶到山莊就業,一方面讓他們在這里打工掙錢,另一方面鼓勵鄉親們把自家的酸奶、奶皮、土雞、雞蛋拿到這里出售。鄉親們挖的苦苦菜、馬銀菜、蒲公英葉子、蕁麻等山間野菜,可以在山莊統一加工,然后往外銷售,掙的錢一分不少地交到主人手中。這些小營生看似不起眼,慢慢積攢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且是就地取材,也成了鄉親們家門口的致富路。
作為杜鵑山莊的老板,朱發山熱情好客、幽默風趣,深得游客的喜愛。作為大溝腦村的團支部書記,他心里牽著群眾,他組織過大溝腦村賽馬會,表彰過向上向善好青年,并組織青年們在山莊三樓的會議室里觀看愛國電影、重要會議盛況,組織和發動青年積極參與整村推進、環境衛生整治。朱發山常常幫困濟貧。大溝腦深處的脫貧光榮戶李長錄父子倆依靠養殖半土雞和純土雞發家致富。朱發山每年訂購李家父子四百多只土雞,按每只土雞100元的價格計算,每年就有四萬多元,加上土雞蛋,一年有五六萬元。李長錄的兒子說:“這幾年朱發山給我幫的忙太大了,我很感謝他。”朱發山夫妻倆還自掏腰包為精準扶貧出力,走門串戶,為貧困戶送去米面,送去關懷。疫情期間,朱發山及時和父親商量捐款的事,和妻子第一時間購買物資慰問日夜蹲守在大溝口為群眾保健康的志愿者。做這些時,他一直強調自己黨員的身份,而從來不說自己是老板之類的話。
對妻子,朱發山發自內心地感激。他說他做的這一切都得到了妻子毫無怨言的支持和配合。妻子文化程度不高,但特別能吃苦。早些年跟他到格爾木打工,回到家鄉搞發展,妻子依舊默默而堅定地支持著他。朱發山說,妻子是他最好的幫手、內助,是杜鵑山莊真正的掌勺人。
朱發山頭腦靈活,有想法。在朱發山的一個筆記本上這樣記錄著:大溝村有5個社,204戶,865人,其中220人外出打工。接著是他對該村現狀中優勢和劣勢的具體分析。劣勢:種植業養殖業未形成規模,村民勞動技能普遍差,盲目放牧破壞生態環境,使草地沙化,草山衰退,旅游資源尚未開發。對一些野菜、藥材,鄉親們還不會辨識,特色小吃、手工縫制、刺繡等未產生經濟效益。優勢:西岔溝可開發為原生態徒步旅游景區,這樣投資小,收益大;南山地勢平緩,冬天雪厚,可開發成滑雪場;卻達梁上可建觀景臺,因為從這里望出去,門源東半川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從西岔口到杜鵑山莊有近4公里的河渠,水源豐沛,落差適中,可開發短距離漂流……
“朱發山牢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把帶領全村人致富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個偏遠的山村,因為他的帶動,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我相信今后他的那些設想都會一步步實現。”與我們同去的陰田鄉鄉長申順林肯定地說。
披荊斬棘,天道酬勤。大山深處,朱發山正用堅實的步伐傳遞著他的追夢心聲。
作者簡介:陳文年,筆名,高遠,80后。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詩集《雪色莽原》現為海北州祁連山報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