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抗擊新冠疫情的決戰中,我們見證了歷史,見證了無數人大無畏的勇氣,也見證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守望相助的精神。
2020年4月17日,大通縣婦女聯合會舉辦的“最美家庭”頒獎儀式隆重進行,大通縣醫院馳援武漢抗疫護士朱生婧的家庭被評為“最美家庭”受到表彰,朱生婧和家人在戰“疫”中的事跡讓很多人感動、贊嘆。2020年5月,朱生婧家庭被西寧市文明辦和西寧市婦聯評選為“西寧市抗疫最美家庭”。
朱生婧生于1986年,2008年山西醫科大學高護專業畢業后參加工作。2011年,她與大通縣人民醫院簽訂勞動合同,在醫改期間納入編制總量的同工同酬。2018年,取得主管護理師職稱。她專業技能過硬,工作非常踏實認真,因為工作業績突出,群眾口碑好,先后被醫院評選為2009年度“先進工作者”、2016年度“工作積極分子”,2015、2017、2018、2019年度“優秀護士長”;她所在的內一科病區在2019年榮獲“5S”管理優秀病區稱號。這些榮譽對于負責任、有擔當,所有工作身先士卒的她來說,實至名歸。
2020年初,神州大地突發新冠病毒肺炎,猝不及防,湖北和武漢成為疫情嚴重區域。全國各地群防群控、嚴防死守,醫護人員沖鋒在前,也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考驗。聯防聯控工作開始時,朱生婧覺得自己作為一名醫生理當沖在第一線,她和同在縣醫院上班的丈夫李全貴一同報名成為志愿者,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去。兩個人一從醫院的工作崗位上下來,立即投身到社區的疫情排查工作中,飯顧不上吃,家也沒時間回,更沒有休息時間。
湖北武漢的疫情形勢嚴峻。全國人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開始集結逆行。2020年2月3日晚上9點,大通縣醫護人員收到馳援武漢的倡議書。她們紛紛請戰,遞交請戰書。朱生婧也在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4日凌晨1點半,她收到了當日乘機去武漢的通知。
朱生婧得償所愿,能到武漢發揮一技之長為國家效力。然而自己家里上有78歲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需長期服藥的公公,下有三歲多的幼小孩子。平時,朱生婧和丈夫顧不上家里的事情時,總叫自己的娘家母親來幫忙。害怕母親擔心,朱生婧遲遲沒有把要去武漢的事情告訴她。
凌晨,作為志愿者在縣疫情防控指揮部忙碌了一天的丈夫李全貴才回來。她告訴丈夫自己要出征武漢的事,李全貴默不作聲。同為醫護人員,他知道,國有難,召必至,作為醫生只能舍小家顧大家,責無旁貸。他默默替她收拾好行李,兩人一夜無眠。丈夫的愛、牽掛、擔心只化做一句話:去之前一定要把頭發理掉!她答應了。但因為出發時間緊促,她連理頭發的機會都沒有了。清晨,一位同事給她送來了一大包尿不濕。同事在媒體上看到武漢的醫護人員一進入病房,就很少上廁所,所以未雨綢繆。
行李還未收拾完畢,朱生婧又風風火火到醫院交接工作,10點就要出發,從接到通知到上飛機不到十個小時。
匆忙回娘家取東西時,不知情的母親問她中午飯吃什么?朱生婧說:“中午吃洋芋疙瘩飯。”女兒每天這樣匆匆忙忙已成為習慣,年邁的母親不知道這是女兒怕母親起疑心安慰母親的話。女兒一句“我走了”再沒有回頭,而母親忙著準備午飯去了。
要出發了,醫院里的同事們都來送行,白衣勝雪,各種叮囑、祝福、鼓勵、不舍,很多人流著淚跟她擁抱。逆行,每個人心里都清楚,這意味著什么。朱生婧堅強地笑著,告訴大家:“沒事兒,十幾天就回來了,不用擔心!”不成想,這一出行,就是整整四十三天!
母親的中午飯做好了,等待家人來吃午飯,送完女兒回來的女婿卻告訴她,女兒不回來吃午飯了,她已經去武漢了!老人一下子蒙了,懷疑聽錯了。后來親家流著淚告訴她,兒媳婦已經上飛機了,要去疫情最重的戰場,是她自己主動去的。老人一下子癱軟在沙發上。
朱生婧也想過各種情況,她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出發時只帶了一張身份證,把其他東西都留下了。她跟同行的幾個姐妹說,大不了一把骨灰撒到長江里。“情況這么危急,我們不能不去支援武漢,我的父母身體還好,萬一我不在了,他們可以幫我丈夫照顧老人和孩子。”
下了飛機,安排好馳援武漢醫護人員的住宿后,嚴格的專業培訓馬上開始了。由專家一對一地對她們進行培訓和考試,考試不過關,不讓上崗。朱生婧以前在傳染科工作過,業務熟練,培訓考試很快通過,和其他三位同去的大通縣醫護人員分到了武昌方艙醫院C病區開展護理工作,同病區工作的醫護人員還有來自江西省的馳援武漢醫護人員。她們三個人一組,與其他醫護小組輪班護理著八十多名病人。
每一個班次,上班四個小時,但每次上班都需提前一個半小時到位,然后完成層層包裹穿戴防護用具,程序嚴格細致,同事之間互相幫忙,或者對著鏡子嚴絲合縫地穿戴好防護用具,才能上崗。當時防護服緊缺,換防護服又比較麻煩,所有的醫護人員幾乎都吃得非常少,不喝水,不上廁所,墊著厚厚的尿不濕。防護服笨重不透氣,汗水和呼出的熱氣籠罩在護目鏡中,往往模糊了視線,看東西很吃力。朱生婧有鼻炎,天氣寒冷引發了鼻炎。無法清理只能任由涕泗交流,鼻炎引發的痰也無法清理,只能強行咽下。
朱生婧她們工作的方艙醫院里全是確診的輕癥患者,中西藥調理治療,咳嗽病人服藥幾天后癥狀明顯減輕。而醫生們為了預防也在吃藥。朱生婧服藥后,因為不能喝水胃里也沒有多少食物,腸胃反應比較大,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雙層口罩和護目鏡,常常在嘔吐時又強行咽下去。
朱生婧有寫日記的習慣,到武漢的時候,她曾寫下這樣一篇日記,記錄方艙醫院的工作情況:
2020年2月28日,武漢的下雨天,就跟青海馳援武漢的我的心情一樣陰沉!在12點接班后巡視患者的時候,看見64床鄭阿姨沒有吃午飯躺在床上,便過去詢問:“阿姨,您今天感覺怎么樣?”
“身體倒沒什么大礙,就是我幾次核酸檢測結果都是陽性,眼看著一塊住進來的都出院了……”說著,鄭阿姨便哽咽了,繼而開始抽泣了。
我走近鄭阿姨,摟住她的肩膀,輕拍她的后背說:“阿姨,您不要太擔心,醫院會給您治療直到您完全康復的,每個人生病后身體內的反應不完全一樣,恢復情況也不同,您這樣的心情對病情恢復是不利的,我們在一起,我們一起努力,加油!”
鄭阿姨擦掉眼淚,恢復了平靜,說:“這些我也知道,可就是擔心……”
“我們一直都在,我們一起努力,您很快就會好的。”
雖然我信心百倍地鼓勵著患者,但內心也在抽泣!
第二天,我微信上收到了一條語音短信:“你跟我兒子差不多大,就跟我的女兒一樣,看到你們,我們就有了希望。謝謝你們!”
“多么可愛的一群小天使!我們沒法歡迎你們來,更沒法去歡送你們,但武漢這座城永遠會記得,你們醫者仁心,美麗的白衣天使,好閨女。”
此時此刻,我的眼睛再一次濕潤,打轉在眼眶里的淚珠是那么溫暖。無形的力量牽引著我走的得更堅決,更長遠!
朱生婧的日記只寫了這樣一篇再沒有寫下去。她看到了疫情帶給武漢人民的痛苦。有一回,病區一次性進來了十幾個病人,她們三個醫護人員忙得暈頭轉向,好在還有同病區的其他省份大夫來幫忙。剛開始醫院缺少工勤人員,醫護人員只能自己打掃衛生。隨著志愿者和醫護人員不斷補充上來,條件慢慢好起來了。有很多身體情況較好的患者也會熱心地來幫忙。她也看到很多志愿者冒著各種風險每天接送病人、醫護人員以及各種物資,無怨無悔。
方艙醫院的大部分患者都非常堅強而樂觀,積極配合治療,心態比較好。患者給朱生婧她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們辛苦了!”
平時大大咧咧的朱生婧幾乎每天都會情不自禁地流淚,為這里人們的苦難和堅強而流淚,為祖國母親遭受的災難而流淚,為每天看到的感人事情而流淚,也為黨和政府為抗擊疫情付出的巨大努力而流淚。她只希望通過自己和大家的努力,武漢快快好起來,湖北快快好起來,中國快快好起來!
在病房里,朱生婧不僅要做常規的醫護工作,還細心觀察每一個患者,盡可能地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導。有一次住進來一位三十六歲的女患者,她十二歲的孩子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分到了另一個病區治療。因為擔心孩子,她一直在哭。朱生婧陪在她身邊不停地開導她,將心比心,她說:“我的孩子才三歲多,現在把他留給了爺爺奶奶,我跟你一樣扯心著孩子。你放心,孩子和你一樣在接受治療,我們在一起,共同努力,一定會戰勝病魔。”朱生婧又拿了兩個蘋果,說蘋果是平安果,吃了它,我們都會平平安安走出醫院。患者情緒慢慢穩定下來,開始積極配合治療了。
每次上崗的時候,因為吃得少,又不能喝水,體能消耗過大,看見病人喝的各種飲料都會眼饞,病人們也想把自己的飲品送給辛苦奔忙的大夫們,但朱生婧她們不能要。喝水、吃東西、上衛生間都會帶來很多麻煩,既浪費時間,也浪費重要的醫療物資。
下班時,換下防護服需要換下所有衣物進行消毒,還要給自己的身體仔細消毒,次數多了,手和手臂全皴裂了,臉頰上口罩勒出的深深傷口貼著創可貼。進行全面細致的消毒后,她們才能到清潔區換上衣服離開醫院。
乘坐專車回到住宿的賓館,同事將快餐送到門口告知一聲就走了。朱生婧取上餐盒,還需要給餐盒消毒,再到水龍頭上用熱水清洗餐盒,才能用餐。由于工作壓力大,任務重,在武漢的日子里,她的睡眠很少,再加上刻意少吃飯少喝水,工作當中很多時候因虛脫而眩暈。暈的時候,她只是稍微休息一下就又馬上投入工作。3月10日,最后一個病人出院,方艙醫院關艙了,大家非常開心。朱生婧脫防護服的時候又開始眩暈,她在椅子上靜靜休息了一會兒,同事們都在外面安靜地等待著她。
輕癥區的病號清零,她們在等候到重癥區去替換那里的醫護人員,接到的通知卻是:她們要回家了!
她們要回家了。武漢方艙醫院為朱生婧她們頒發了“最美逆行者”紀念證書和獎狀。證書上寫著:尊敬的朱生婧,病毒無情,人間有愛,在此次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的戰役中,您挺身而出,迎難而上,為武昌方艙醫院的抗疫工作作出了卓越貢獻。感謝您對武漢人民的無私付出,祝賀您被評為武昌方艙醫院最美“逆行者”。
她們要回家了,書法家計山為朱生婧揮毫題字:為抗疫勇士而書,醫者仁心。
她們要回家了,酒店的服務人員和志愿者以及知情的群眾舍不得她們,一路哭著為她們送行。
在家的老人和孩子每天都在焦心地等待著她。自從朱生婧去了武漢之后,朱生婧的母親幾乎沒回過自己的家。女婿也是每天都在加班,很少回家,連飯也沒時間回來吃。女婿家里的老老少少都由朱生婧的母親照顧。母親想女兒了,會自己跑到臥室里傷心一會兒,然后再出來繼續做飯、洗衣服,收拾家務。
女兒剛到武漢的時候還跟母親、孩子打打電話或視頻聊天,后來就很少打電話和聊天,可能是怕母親擔心。其實母親非常要強,雖然自己不認識字,沒上過學,可她一定要讓自己的兒女學文化、有見識。朱生婧當了護士長,母親告訴她,你是護士長,什么事情都要做在人前頭。
女兒沒有告訴她一聲就去了武漢,剛開始她有些埋怨,后來便無怨無悔地把女兒女婿家里所有的家務活都承擔下來,只希望女兒和女婿在工作的時候不再牽掛家里。
雖然日夜牽掛著女兒,母親打電話的時候卻只告訴朱生婧一些開心的事,只一心盼著女兒好好地回來。
三歲多的孩子每天在等媽媽,等的時間太長,有時候摸著自己的小腦袋說:“媽媽不回來了!”
媽媽朱生婧回來了,終于重新站在孩子跟前,說:“趕緊到媽媽這兒來。”
孩子卻摸著小腦袋不認識媽媽了。朱生婧的一頭秀發剪成了不規則的短發,消瘦了十幾斤。
孩子說:“你不是我媽媽,咋變成這樣了?咋變這么丑了?”
朱生婧安慰母親說:沒事兒,我只是在做休整,很快就會恢復狀態的,又會胖起來的。
其實她的心還在武漢,還在魂牽夢縈那里的疫情,還牽掛著那里的人。她知道,一直堅守在一線和重癥病房的醫護人員比她們更辛苦、更累,疫情不徹底結束,醫護人員的心永遠輕松不起來。
回到大通縣第一人民醫院時,醫院沸騰了。所有的人:醫護人員,病人,路人都來看她們,都來為她們喝彩,都想記住她們質樸而敦厚的樣子。媒體想采訪她,她拒絕了。說大家干的都一樣,都是本職工作。
她說,如果有下次,國家需要,她,還有千千萬萬的醫護人員,還是會出發的。
就像《追風箏的人》上說的,“為你,千千萬萬遍。”為家國,為湖北,千千萬萬遍,義不容辭。
作者簡介:劉金梅,青海作家協會會員,大通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青海日報》《青海湖·視野》《雪蓮》《詩家》《意林文匯》《城西,詩意地棲居》《土族百年實錄》《中國當代詩人代表作名錄》《黃南報》《東坡詩刊》《紅衣白馬的女子》等報紙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