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生樹 左京 馮雪峰


只有平時—切為了人民 關鍵時刻才能依靠人民
2020年2月27日,38歲的師剛開著一輛嶄新的負壓救護車,從延川縣接上新冠肺炎治愈者小高和他的父母、妻子,還有3歲的小女兒,平穩地駛向延安市第二人民醫院。今天是他們一家人出院后復查的日子。
截至目前,延安市共確診了8例新冠肺炎患者,小高—家5口不幸在此之列。
救護車回來之前,主治醫生、呼吸與結核病科主任李元軍已經向大家布置任務:“大人的肺部要做全面檢查,另外還要做鼻咽拭子與肛拭子檢測。小孩對鼻拭子反應敏感,檢查一定要考慮孩子的耐受力,最大限度減少創傷。如果患者還有干咳,要分清冷咳還是熱咳……”
這里是延安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核心的戰場。位于延安市區郊外的這座醫院,疫情之前并不為太多人所知。
2016年,延大附屬醫院對二院進行全面托管,選派了一批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有的專業技術在延安市首屈一指。
疫情來臨,醫院重新排兵布陣,由李元軍主任牽頭,所有醫療資源、醫務人員由他統一調度,行使副院長職權。
人命關天,院長田順成甚至放出狠話,有誰工作不主動、當逃兵,就地處理。
1月23日清晨,臨危受命的李元軍和護理部主任曹志敏,穿著工業防護服、戴了3層普通醫用口罩,把剛接來的第—例患者小閆推進了CT室。
“第一次進病房,我們只弄到了4套正規的防護服,但要進去5個人。我先把一套庫存過期的拿來穿在身上。當年我在朝陽醫院進修時,參與過抗擊非典,我可以憑經驗防護,但年輕的護士娃只能靠裝備。”
李元軍不善言談,但護士長高文英每次想起這個情景,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在他的感召下,幾乎所有醫護人員都寫下了請戰書。當真的接到通知上“戰場”的時候,很多人都激動哭了。
“在這里,最好的護士才能進病區。我每天努力一遍一遍模擬、訓練,終于夠格了。”護士柴婭說。
每天,護士們要在病區值守最少4個小時。一層防護服、一層隔離服、靴套、護目鏡、面罩……穿得密不透風,還要完成扎針、取藥、接大小便等一系列動作。有人被成人紙尿褲捂得過敏,有人暈倒。
唯一的男護士馬龍有一次鬧肚子,實在沒忍住出病區后使勁揪自己的頭發:“對不起,我浪費了一套物資,太可惜了。”
但30多天的堅守,救治組沒人抱怨過一句,因為他們和這些患者朝夕相處,共歷生死,還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
醫護人員細心地熱著一袋袋牛奶,撕開每一個中藥包裝,把新的睡衣、內褲、洗發水送到患者床頭。得知小閆本命年,他們還專門請后勤人員買了一身紅色秋衣送去。
2月10日,小閆出院。他爸爸來接他,父子倆在院子里對著醫生和護士深深地鞠了一躬,久久不愿起身。
“有這一躬,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李元軍說,他堅信,如果今后國家有難,小閆一定會挺身而出。
1月22日,農歷臘月二十八。一大早,延安棗園派出所教導員齊延峰開車載著家人往西安趕,他要利用年休假陪愛人和孩子到廣州玩。
這個旅行計劃是妻子4年前提出的,齊延峰多次因工作任務爽約,娘倆常常拿此事揄揶他。
“這回就是天塌下來也不改行程。”出發前,齊延峰嘴上做著保證,心里卻空空落落。
憑著職業敏感,他從各種信息渠道了解著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動態,總覺得這個假休不渾全。一路上,他把手機放在駕駛室最醒目的地方,等待所長李軍陽的“召回”電話。
車行到銅川北服務區,電話沒有等到,他主動打過去。李所長說,自己預感“大戰”要來了,你還是回來吧。在就近的高速出口調頭后,一家人原路返回。
回到派出所已近天黑,他和所長直奔幾家藥店,購回600只口罩。當時,市面上還有N95口罩出售。
正月初二,棗園派出所接到了把守延安西大門的任務。
“封控一個高速路口真的不難,難的是讓社會付出最小的代價。”李軍陽說,26天的執勤中,既考驗吃苦精神,更考驗人民情懷。
多日的嚴格封控后,附近菜農反映,因運輸不暢,成熟的蔬菜面臨著爛掉的風險。
“出了問題咱倆擔著。”李軍陽和齊延峰一合計,在確保各種登記信息翔實的情況下,有序放行外地拉菜車輛。
這一放行,20公里外的安塞區沿河灣鎮茶坊村菜農李步杰的黃瓜,從每斤9毛錢沒人要,漲回到每斤3元。
幾天后的一個下午,一對菜農夫婦開著農用車來到執勤點,從車上卸下100多罐自制的酸奶送給民警,表達謝意。
“我們所離為人民服務演講臺直線距離不到800米,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僅是工作理念,更是工作方法。”齊延峰說,所里工作壓力大時,自己喜歡到張思德雕像前走一走。
胡志勇的老家在湖北孝感,來延安做文具批發生意已經六七年了。和很多老鄉一樣,他在城區買了房,安了家。
受疫情影響,他年前回了趟老家,只待了兩天。1月24日,一到延安,他主動和社區取得聯系,告知行程,準備隔離。
“社區一點不排斥我們,語氣特別好。每天打電話詢問身體狀況,看我們缺啥很快給送來。這次我們建立了相互信任,以后如果要尋求幫助,會第一時間找社區。”胡志勇很樂觀,他說幸虧這次拍CT,他老婆的膽結石被意外發現。
正月初二,從延安探完親的周延霞回到寶塔區臨鎮鎮,她在這里經營著一家縫紉店。
當得知執勤人員都沒有口罩時,周延霞想到了南泥灣的好傳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畫圖、剪裁、做樣,第一天她生產出50只口罩,送給了防疫一線人員。第二天,街道對面的新安水產門市老板張瑞琳知道后,關了門店,主動當起下手,每天的產量達到150只。
8天時間里,周延霞共制作了1100只口罩,解了臨鎮鎮的口罩荒。“看到干部們沒日沒夜在防疫,我能幫點忙,比掙多少錢都高興。”周延霞笑著說,盡管可能不夠標準,但總比沒有強。
這些退休職工一直記得,當年沒有物業,是社區大力支持,他們才得以籌建起物委會。社區平時幫忙安健身器材、改造舊電網,今年還在為他們爭取老舊小區的改造名額。
而這些年里,社區黨員與群眾黨員在為民服務上,相互學習,互相促進。物委會每年一平方米只收住戶4毛5分錢,維持著整個小區的治安管理、衛生環保。
劉承坤說:“這次抗擊疫情我們做不了啥大事,但協助社區測個體溫、做個登記,能行。”
延安市2019年7月建成的黨建視訊系統,2100個終端,能以視頻會議的方式開到市縣鎮村四級,這次防疫中多次利用其召開防疫工作部署會。在減少人員接觸、防止會議精神走樣、抽查人員在崗情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員承諾制發源地安塞區9672名黨員,一周內承諾做3萬多件實事,全部兌現。
“從硬件的投入到黨建形式的創新,只有平時多加勁,關鍵時候才能用得上、不松勁。”安塞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宏林認為。
只有平時累積吸引力 關鍵時刻才有凝聚力
“我是一名學生黨員,我來向組織報到。”疫情防控最緊張時,在家休寒假的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陳旭,主動向安塞區白坪街道黨工委報到。
幾天時間里,陳旭和先后來報到的8名大學生黨員始終堅守在抗疫第一線,哪里最忙,一聲不吭就主動補充上去。
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榮榮看到這些年輕黨員工作太投入,感動之余又擔心他們身體被感染,找了個輪休的理由才把他們“攆”回家。
馮家營村“85”后青年張塞軍,經營張記年糕,每月營業額近百萬。疫情發生后,他的生意不僅沒受影響,反而網上訂單暴增。
張塞軍主動停掉了加工車間,自費買來酒精、噴霧器,就地組織工人投入到村里的防疫工作中。
疫情緩解后,村干部和黨員一致推薦他作為火線入黨積極分子,而張塞軍去年已經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是什么讓黨組織在關鍵時候如此有凝聚力、吸引力?
“受益于這些年黨員的示范帶頭作用更明顯,黨組織的組織力在提升。”當了30年村黨支部書記、“一肩挑”時主動讓位年輕人的寶塔區臨鎮石村村委會副書記劉宏祥一語中的。
2月4日,家住石村村的101歲老紅軍康文華讓兒媳婦李常芬,從自己的生活補貼中拿出800元,買成10箱蘋果,捐給湖北人民。
見樣學樣。村黨支部、村委會隨即發出向湖北人民自愿捐贈的倡議。從這刻起,石村村干部的電話被捐贈的村民打爆。
2011年入黨的閆保平第一天捐了20箱蘋果,第二天以愛人的名義捐了20箱,第三天以孩子的名義再捐16箱。他還替在外工作的3個堂弟捐了30箱。
“前所未有的號召力。”閆保平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短短3天時間,這個在冊630人的村莊,所捐款物折合142960元。
“說話有人聽,干事有人跟,一聲吼到底。”應對此次疫情,“一肩挑”制度體現出了它的優越性。
“一肩挑之后,村一級支部的力量加強了。群眾被迅速動員起來,擰成一股繩,群防群控。”甘泉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馬延林對此感觸頗深。
甘泉縣石門鎮魏家溝村共有207戶、600余人,2016年由兩個行政村合并而成。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陳仕偉直言,換屆選舉后,村“兩委”班子重新組合,選優配能,真正有了團隊的感覺。
魏家溝村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常年在外務工,留下的60多戶里,大多以經營蔬菜大棚為生。村上有個老傳統,就是給蔬菜大棚上塑料膜的時候,幾家子搭伙干。
“這不是一個人能做的活,一次得上十二三個人。”陳仕偉自己家也種菜,他琢磨如果由村黨支部出面,組織村民統一協作,是不是能更好地把這個民風傳承下去。
2019年,全村菜農齊上,從第一座蔬菜大棚開始上塑料,兩天半的時間,33座大棚全部完工。沒有讓一戶請一個外來勞力。
基于大棚菜這個產業,村集體成立了個合作社。村“兩委”一致推薦,由能寫會算的會計白旭龍專管經營。合作社負責與客商銜接,對每天每家賣了多少斤菜登記造冊,統一收回貨款,逐個再分發給菜農。
這樣一來,客商省事,愿意到村上長期拉菜。村民每斤比散戶銷售能多賣1毛錢,也不用操心風險。村集體有了經濟積累,更重要的是得到村民更多的信賴和擁護。
這次村上設疫情檢測點,成立臨時黨支部,沒讓陳仕偉操多少心。不管是黨員還是普通群眾,沒等村上叫,都主動在蔬菜群里問,啥時候輪他值班。
甘泉縣道鎮三岔口村黨支部書記范啟有也有相似的經歷。
村上的黨員白成兵是個貧困戶,他一個人要照管120箱中蜂,但疫情來臨,他最先請戰。白成兵的理由很簡單,他兩個孫子上學、移民搬遷安置、擴大養蜂規模,都是村上在幫襯。“這個時候,能做點啥就做點啥。”
“平常打掃個衛生啥的看不出來,但這次好多年輕人申請當志愿者,沒想到。看來平時支部的工作沒白做,群眾心里有桿秤。”范啟有說,自己很感動。
甘泉縣下寺灣鎮黨委書記黨強認為,發生疫情是個壞事,但通過抗疫,確實能讓人看清今后基層治理工作的發力點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