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明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通過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本質規律,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即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具體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根本上來說,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堅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兼容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同時,意識對物質的反映具有能動性,即意識是有目的、有計劃的,這種目的和計劃性可以表現在人類對客觀世界具有改造性過程中,即如馬克思所言“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所以,意識的有創造性的能動作用,要求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在行動以前,必須擺正思想、觀念、價值觀,發揮先進和正確的思想對人的實踐的積極指導作用;回避落后的、錯誤的思想對事物發展的阻礙。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恰恰是對意識能動作用的正確認識和對作為物質反映的意識所進行的及時準確的建設性闡述,因為它既堅持了物質第一性(以經濟建議為中心),也發揮了意識的能動性(核心價值觀的及時提出),在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中,實現了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兼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兼容
世界是物質的,意識具有能動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觀方面提供給我們的正確的哲學觀念。同時,在方法論中,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事物在普遍聯系和發展的總特征中,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具有矛盾的性質,因而衍生出矛盾分析法。認真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每個人在三個不同層面上的要求,我們可以發現,其既堅持了矛盾分析法中對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的重視,即當國家、社會和個人三維主體置于一處時,可以實現矛盾中各個方面的統一。通過對國家、社會、個人層次要求同時的科學界定,從而實現了對唯物辯證法矛盾方法的準確運用。
通過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討論,可以發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價值觀在眾多方面存在著鮮明、本質的區別。如在社會和個人的矛盾關系中,資本主義價值觀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看不見的手”原理為主旨,主張個人利益第一,社會利益第二,即在實現個人“趨利避害”這一利己目標的同時,客觀上能夠達到利他目的的實現,“每個人都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地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決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為大”“我們的晚餐并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面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可見,西方的價值觀中,“利己”是唯一目的,“利他”淪為利己目標的橋梁和手段,這種價值觀無視了個人與國家和社會可能的矛盾,從根本上否認了事物之間聯系和發展中的本質規律,因而只能是一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現下的偽科學和偽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兼容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實踐是一個真理與價值辯證統一的過程。人類漫長的實踐和認識歷史,也印證了這一原理,即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一直是人類社會歷史活動的兩類本質要求。前者指導人類在實踐中必須嚴格地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追求科學、知識、真理,而后者要求人類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按照社會實踐的客觀需要去改造世界,使世界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實現人的價值。所以,人類實踐活動中真理與價值的統一性,要求人類在弄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規律的同時,還有必要去思考如何對待世界上的一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的問題,這兩大任務,對于真正有意義的人來說,缺一不可。
因此,基于上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我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時,就必須在體現真理客觀性的同時,再體現出與之密不可分的人的價值主體性。而對現階段中國發展生產力的現實而言,真理和價值的統一即是要求我們在搞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客觀規律的同時,根據客觀規律的要求,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實現國民需求與客觀世界的最佳結合。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出現正好為其提供了科學的回答,實現了與馬克思主義在認識論方面的兼容。
(作者單位:陜煤集團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