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旻禾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對陜西發展提出“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為陜西發展指明了根本路徑,給全省干部群眾以巨大鼓舞。
五年來,全省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和對陜西重要指示批示,按照“五個扎實”要求,低調務實不張揚,埋頭苦干,緊盯“追趕超越”目標和“五個扎實”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2015-2018年,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2018年經濟總量2.4萬億元。2018年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7.5%、49.7%和42.8%,2019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5.8%。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創新是第一動力。五年來,我省持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僵尸企業”及去產能企業債務處置,防范“地條鋼”死灰復燃。健全省內煤電油氣運等要素定期報告和信息通報制度,推動減稅降費政策落地,下調一般工商業電價和天然氣銷售價格。
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深入實施“1155”工程,落實構建全鏈條產業技術創新體系8條措施,研發服務平臺網上系統上線運行。各類科技資源加速轉化為發展新動能,航空航天產業聚集了全國30%的研制生產能力,啟動首批超導磁體、陶瓷基復合材料等4家產業創新中心組建工作,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000家,三星閃存芯片二期第一階段、奕斯偉硅片等項目即將建成投產,5G網絡建設和規模化商用步伐加快,大型運輸機、閃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為陜西制造新名片。
深化軍民融合、部省融合、央地融合,持續推廣“一院一所”模式,新建一批軍民共建重點實驗室等協作創新平臺,西安航空基地等獲批國家級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西部科技創新港一期建成投用,中科院西安科學園加快建設。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效果顯現,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支撐效果明顯,綜合創新水平指數居全國第9位,其中科技活動產出指數居全國第4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18%、居全國第7位,在陜“兩院”院士69名,獲國家科技獎和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穩居全國前列。
堅持協調發展理念 區域城鄉聯動發展成效顯現
協調是內生特點。五年來,我們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著力推進關中協同創新發展、陜北轉型持續發展、陜南綠色循環發展,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漢江生態經濟帶等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大西安都市圈規劃,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帶動效應進一步顯現,西咸、富閻一體化進程加快,省級部門與寶雞市簽署共促寶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協議,推動與中科院簽訂共建榆林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戰略合作協議,加快陜南三市生物醫藥、富硒食品、生態康養等全產業鏈建設,三大區域各有特色、互為支撐的格局逐步形成。
加大跨區域協作力度,蘇陜、津陜合作持續推進,與廣東省、深圳市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基礎設施聯通、經貿深層次合作加深,川陜革命老區振興步伐加快。
制訂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支持20個縣(市)在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方面試點示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出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做好“三農”工作意見,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成功創建大荔縣、榆陽區2個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2018年城鎮化率達到58.1%,比2014年提高5.6個百分點。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
綠色是普遍形態。五年來,我們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決打好青山、藍天、碧水、凈土四場保衛戰,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陜西加快建設。
組織召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修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實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行動,修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建設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監管平臺。落實鐵腕治霾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大力推進散煤和“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實施國六標準油品質量升級,2015-2018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超過15%。河長制湖長制全面建立,渭河被評為全國首屆最美家鄉河,漢江、丹江水質持續為優,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提供了70%的水量。
實施固體廢物污染專項防治,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和土壤詳查穩步推進。堅持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大力倡導綠色生活,韓城市、銅川董家河工業園等列入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神木市、西安滬灞生態區獲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堅持開放發展理念“三個經濟”持續發力
開放是必由之路。五年來,我們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開放促改革,著眼構建陸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三位一體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和“互聯網+政務服務”,形成278項政策清單和155張政策落地流程圖,“9761”目標基本實現,李克強總理連續兩次對我省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工作作出批示予以肯定。
充分發揮陜西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作用,制定建設“一帶一路”實施方案、大力發展“三個經濟”推動構建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意見等政策文件,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逐步構建。
交通商貿物流、國際產能合作、科技教育、國際文化旅游、絲綢之路金融“五大中心”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西安臨空經濟示范區、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第五航權獲批,楊凌上海合作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范基地加快建設,寶蘭與西成高鐵、西安地鐵3、4號線和1號線二期、機場城際鐵路等路線開通運營,西安地鐵三期規劃、西延和西康高鐵可研獲批,以西安為中心通往國內主要城市的“高鐵一日生活圈”已初步形成,西安進入十大國際航空樞紐,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躋身全國機場第7位、貨郵吞吐量增速持續位列全國十大機場第1位,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量、重載率、貨運量全國領先。
陜西自貿試驗區投資貿易便利化自由化進程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主要功能覆蓋率達到100%,西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被列入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23個樞紐名單,絲博會暨西洽會、歐亞經濟論壇、楊凌農高會、陜粵港澳合作等活動順利舉辦。2018年我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513.78億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多。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 人民群眾生活持續改善
共享是根本目的。五年來,我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努力讓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加快建設公共服務領域五大工程,十四運場館、三大博物館等項目穩步實施,十四運會徽、吉祥物發布。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扎實開展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和成效考核反饋意見整改,精準施策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貧困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2016-2018年,蘇陜扶貧協作項目惠及約60萬貧困人口。
持續抓好就業增收,出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并擴大就業的實施意見,開展對受經貿摩擦影響企業的用工監測,及時幫扶受沖擊企業,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接近90%,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
優先支持教育發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有序推進,3所高校進入國家一流大學建設行列,5所高校入圍國家一流學科建設,107個縣(市、區)全部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認定。
推進健康陜西建設,公立醫院改革走在全國前列,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全面實現。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醫保補助標準持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