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劇是國粹,可以作為國家的文化使者,在世界戲劇舞臺上大放光彩;京劇也是大眾藝術,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咿呀學語的幼童,都可以學唱。尤其是到了高科技發展、多元化藝術叢生的當今社會,京劇更是成為個人愛好,走進很多人的生活。
京劇,我生活中的最大享受
田桂英,67歲,家庭主婦
京劇于我而言,斷斷續續貫穿了大半個人生。開始于惜懂之中,如今卻是我最大的享受。
我16歲那年春節,村里組織表演節目。作為為數不多的幾個文藝青年,我被安排出演樣板戲《紅燈記》中的李鐵梅。其實那時候我根本不會唱京劇。
白天下地干活掙工分,只能晚上排練。當時,我們村一個叫張金富的人,特別喜歡京劇,整天拿著一個收音機自學。學會以后,就教給我唱。他一字一句地教,光《紅燈記》里的“做人要做這樣的人”一段就學了好長時間。
自從學會了這段京劇以后,我算入了門兒,一心喜歡上京劇。后來,看我癡迷京劇,父親就買了個工農兵牌的收音機,我像得了寶貝似的愛不釋手。那時候普及現代京劇樣板戲,收音機里、生產隊的喇叭里,都播放樣板戲。于是,我走到哪兒聽到哪兒,唱到哪兒,干活兒也唱,晚上在家做針線活兒也唱,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好多經典唱段。
后來,縣京劇團下鄉招演員,我聽到消息也去了。京劇團的老師坐在臺上拉京胡,考生就在下面唱。我也怯怯地走過去問老師,“我能唱一段兒嗎?”老師笑著說“好啊”。于是我就唱了一段兒最熟悉的“做人要做這樣的人”。聽完,老師滿意地把我的名字記了下來。
京劇團經過一次次篩選,從我們公社選中了3個人,我如愿以償地進了京劇團。當時學了好些東西,唱腔、動作、基本功……老師教得很全面,我也學得很認真,一晃兩個多月過去了。那段時間,老師還教育我們,“現在全國上下普及樣板戲,你們回去后要起到帶頭作用。”因為樣板戲是那個年代文藝的一個重要標志。
學習告一段落后我們回到村里,經常邊干活兒,邊宣傳樣板戲。無論是過年演節目,還是田間地頭開群眾會,都讓我們唱上一段,活躍了氣氛,也的確起到帶頭作用。
記得有一次,大概是1973年,我們要去縣里做元旦匯報演出。公社離縣城有三四十里路,那時候交通不方便,公社就套上大馬車,送我們去縣城。大馬車上裝著演出用的行頭、被褥、行李箱,我們幾個人就坐在上面,滿滿一大車,走了兩個多小時。一路上,有唱的,有拉京胡的,還有說笑的,熱鬧極了。那也成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后來,結婚,生子,一門心思過日子。迫于生計,只好把京劇放下了。只有在閑暇之時哼唱幾句,聊慰單調的生活,卻不敢再有奢望。一直到了2017年,兒女都成家立業,兒孫滿堂之時,智能手機的到來重新揭開我塵封的京劇記憶。
開始,我從全民K歌上聽大家唱,聽著聽著自己也上了癮,就下載一些喜歡的唱段跟著唱,像《紅燈記》《杜鵑山》《沙家浜》《龍江頌》等。后來,又開始學習程派張火丁老師的唱段兒。很快,我不光把之前會的樣板戲重拾起來,還學習了很多新京劇。偶爾,還會把自己比較滿意的發出去。
如今,年齡大了,眼看兒孫們都生活美滿,工作順利,學習優秀,我的人生也得到了最大的滿足。而每天閑余之時唱唱京劇就成了我最大的享受。
國粹傳承志拳拳票友情
張筠卿,33歲,濟南海星藝術教育中心校長
受家庭熏陶,我幼時便與京劇結緣。父親是一位資深戲迷,拉的一手好京胡,馬派老生唱得也不錯。我從小跟著父親看戲、學戲,懵懂感受著京劇唱腔和詞藻的音律與美感。記得那時,我常常披著床單、毛巾被,充當水袖,把床當成自己的舞臺,用舞臺藝術的一招一式表現京劇里“做針線、牽馬、上樓”這些動作,一邊“練戲”,一邊體味著歷史人物的嬉笑怒罵,感覺鏡中的自己很夢幻,很唯美。
慢慢地,我有了真正登臺的機會,還獲得過山東電視臺《好戲連臺》票友比賽第一名。最難忘的是16歲那年,在山東省實驗中學首次參加京劇聯歡會,演出《貴妃醉酒》。通過那次演出,很多同學、師弟師妹開始了解并喜歡上了京劇藝術,而我也有了普及京劇藝術的責任感和動力。于是,大學期間,我牽頭成立了學校的京劇社團,畢業后,還在山東省實驗中學和金鄉縣實驗小學擔任特聘京劇老師。
在我學習京劇的道路上,少時得父親悉心培養,十幾歲開始,師從濟南市京劇院李晴老師學習張派青衣,后又跟隨京劇大師張春秋先生學習梅派藝術。記得讀大三那年,我受邀去演出。已是83歲高齡的張春秋先生聽說后,專門把我叫到家里,用小砂糖橘在茶幾上一點點標出臺位給我說戲,講得極為仔細。幸遇良師,為我鋪平前進的道路。
卻顧所來徑,我對京劇國粹格外多了一份傳承發揚的責任感。我父親自第一屆高考時,就創辦了畫室開始教學,我家的畫室已有4.多年歷史。如今我已經把當年的畫室發展成了一所綜合性的藝術培訓學校,并開設了兒童京劇啟蒙課程。每當我帶著孩子們徜徉在京劇藝術的海洋里,揮舞著水袖,婉轉著唱腔,一招一式,一顰一笑間,我仿佛又看到了少年的自己。
有時候我想,京劇本身的節奏美感跟我們當今快餐式的生活,似乎并不處于同一個維度,想要領略到更多京劇藝術之美,既需要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抱持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悠然心境,又需要具備一定歷史文化的積淀。當你真正走進了京劇,懂得了其中一二,就會上癮甚至難以自拔了,因為個中妙處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的。
唯愿京劇可以豐富我的人生
王一如,8歲,小學二年級學生
別看我只有8歲,卻已經是有3年戲齡的京劇小票友了。我學京劇的想法,是在國外生活的時候萌生的。
2016年,爸爸去美國進修,我也跟著去美國讀幼兒園。有一次,我自豪地向老師和同學介紹我們中國的京劇。當時很遺憾的是,我還不會表演京劇。我就和小朋友們約定,回國后一定要學習京劇,將來教他們。
一回國,爸爸媽媽就紿我報了京劇培訓班。當時的老師是京劇院的知名演員,老師優美的身姿、婉轉的唱腔,令我一下子就愛上了京劇!但真正開始學京劇,我才體會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含義。壓腿、劈叉等基本功的練習自不必說,鍛煉身體的柔韌性,還有動作、表情、念白唱腔,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需要不斷琢磨、反復練習,枯燥乏味更是無法避免的。但這個過程中,我也成長了很多。
那是2018年6月的一天,我去參加文藝匯演。由于參演人數較多,需要一早就進后臺化妝。提前化好妝的我,一直在化妝間等著。六月天已經很熱了,小小的化妝間里更是憋悶。頭飾勒得額頭很緊,而且整套頭飾一直壓在頭上也很疼。漸漸地我有點支撐不住了,連續嘔吐了3次,原來是中暑了。媽媽要帶我回家休息,但我堅持一定要演完再走,還安慰媽媽說,“為了這次演出,我們排練了這么久,同學們的努力不能白費。再說我不上臺,‘駙馬’跟誰對唱啊!”媽媽心疼地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卻夸贊我“長大了,懂事了”。
自從字戲以來,我最愉快的事兒,就是在家里穿上美美的水袖,隨時給爺爺奶奶來一段。我還常常教我的英語外教barbie唱京劇,來自英國的barbie現在都能翹起蘭花指擺個京劇Pose啦!
這幾年,我在著名京劇節目“名家名段”的舞臺上表演過,登上過省會大劇院的舞臺,也近距離欣賞過京劇大家的表演,真切體會過票友對京劇的熱愛。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經歷。感謝爸爸媽媽讓我體會到這么絢麗多姿的童年生活。這幾年,爸爸媽媽為我學習京劇付出了很多,學費、戲服定制、道具、專業化妝,一年下來不是小數目,而且每周還要風雨無阻地接送我上課。但是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強迫我練習,他們說,唯愿藝術可以豐富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