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劇藝術是大寫意,一個好演員的氣場就可占滿舞臺,燈光布景起不了多大作用。演員通過四功五法去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呈現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只有把京劇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質傳承下去,把京劇固有的藝術表現程式和手段傳承下去,才能增強藝術的生命力。
京劇是中國國粹,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自2l世紀初,我開始關注京劇藝術,寫了大量的京劇評論,采訪了眾多的京劇名家,觀看了大量的京劇演出,參加了很多與京劇藝術有關的活動。20個春秋看京劇、寫京劇的經歷,讓我對京劇藝術有了深入的了解,對京劇藝術面臨的挑戰和京劇人的現狀有了深刻的體悟。
當我得知京劇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息后,興奮得徹夜難眠,當夜寫下了《京劇申遺成功之后》。京劇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京劇藝術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京劇人的驕傲,但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之路如何走?
這些年我一直關注京劇藝術的發展前景,對一些京劇藝術節和戲劇藝術節也給予高度的關注。我發現這樣一些問題,在這些大型的藝術節中,不少京劇院團演出了一些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這些藝術作品都是打著創新的旗號進行的,在燈光布景和道具上做足了文章。給人的感覺是場面很華麗,但內容很空泛。往往是活動結束了,也就“壽終正寢”了。
如今是一個文化多元時代,藝術門類林林總總,豐富多彩,這使得京劇的生存和發展遭遇瓶頸。特別是一些地方京劇院團生存空間更加狹小,遭受到的挑戰也更加嚴峻。如何拓展生存空間?關鍵在于京劇自身。我們喊振興京劇喊了許多年,京劇藝術振興了嗎?不能說沒有變化和進步,但幅度非常小,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
自傳統戲恢復之后,京劇界對傳統戲的傳承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如不斷上演一些傳統經典劇目,給那些卓有成就的京劇藝術家進行音配像,將一批改造后的傳統劇目搬上了舞臺,成績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放眼當今京劇舞臺,上演的傳統戲有多少?各個派系加起來,還不如梅蘭芳先生一個人演的戲多。我們經常在舞臺和熒屏看到的也就是各個派系的一些耳熱能詳的傳統戲,很少發掘出新的傳統劇目。發掘傳統劇目是傳承的一種極好方式,讓一些經典老戲長期“沉睡”,對京劇藝術的傳承無疑是很不利的。如今京劇藝術傳承人大都年過七旬,他們擔負傳承的任務很艱巨。所以,傳承人要抓緊時間多收徒、多傳承、多培養新人。
京劇藝術是角兒的藝術,只有培養出一大批角兒,京劇藝術才能迎來春天。所以,培養京劇人才是藝術傳承的重要舉措。只有京劇藝術到了群星閃耀的那一天,京劇振興才會成為現實。如今在京劇界有一個“張火丁現象”,十分引人關注。凡是有張火丁的演出,總是一票難求。張火丁演到哪里火到哪里,在國內火,在國外照樣火。即使在美國、加拿大這些國家,照樣一票難求。張火丁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演出時,觀眾踴躍,場場爆滿,盛況空前。《紐約時報》為此拿出5個版面做了專題報道。后來張火丁移師加拿大多倫多,演出場面更為火爆,以至于幕布“五落五起”,張火丁返場演唱后,觀眾才依依不舍地離去。張火丁的藝術魅力,在于她始終秉承傳統,所以她的創新能獲得成功。她創演的《江姐》《梁祝》等,都體現了她對傳統的良好繼承。張火丁對待藝術精益求精,從不走捷徑,不急功近利,而是扎扎實實地去繼承、去探索、去創新。這種傾情付出,提升了她的藝術品位。
京劇是活態藝術,講究四功五法。但是在浮躁心態的驅使下,一些京劇工作者急功近利,違背藝術規律和京劇藝術固有的程式,去搞所謂的創新。京劇藝術是大寫意,一個好演員的氣場就可占滿舞臺,燈光布景起不了多大作用。演員通過四功五法去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呈現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只有把京劇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質傳承下去,把京劇固有的藝術表現程式和手段傳承下去,才能增強藝術的生命力。
流派紛呈是京劇藝術的一大特色,正因為有了眾多的流派,才使得京劇藝術百花爭艷,美不勝收。流派的傳承是京劇藝術薪火相傳最重要的環節。如今不少流派出現青黃不接、人才斷檔的情況,有些流派甚至已經銷聲匿跡了,這無疑是京劇藝術的重大損失,京劇的藝術元素和藝術魅力都會因此而黯然失色。所以,培養各個流派的傳人,對于京劇藝術的發展和繁榮,已刻不容緩。
京劇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新。說起京劇的創新,有一個“移步不換形”的說法,即京劇藝術的創新不能離開京劇本體,離開本體,京劇就不姓“京”了,這樣的創新就是失敗的。那么,該如何去創新?如何避免走彎路?各地京劇院團都在嘗試,都創編和排演過不少新劇目,每屆藝術節和京劇節上,都有不少新編歷史京劇和新編現代京劇登上舞臺,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又有多少劇目令人難以忘懷?又有多少劇目成為精品?
就拿在濟南舉行的第五屆中國京劇節來說,新編歷史劇和新編現代戲就多達數十出,但現在經常演出的又有多少?可以說少得可憐!只有《成敗蕭何》《北風緊》等屈指可數的幾出。這些年京劇移植其他劇種的劇目也不少,如吉林京劇院移植了柳子戲《孫安動本》,陜西京劇團移植話劇《雷雨》,國家京劇院移植了歌劇《江姐》等等,但不少移植劇目好像吃了夾生飯,給人的感覺不和諧、不到位。記得當年京劇大師梅蘭芳將豫劇《穆桂英掛帥》移植成京劇,結果這出戲一直是長演不衰,成為京劇藝術的經典。在當今菊壇,張火丁移植的歌劇《江姐》是比較成功的,不僅受到觀眾的熱捧,而且產生轟動效應,一些唱段能得以傳唱。
京劇成為非遺之后,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去健康地傳承和發展。不能不承認,以往的一些創新,并沒有覓到創新的真諦,導致一些創新劇目成為明日黃花。要講藝術傳承,根本前提就是要遵循藝術規律,出好戲,出好角,出精品。否則,京劇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就難以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