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耳,大產業”,前些日子,習近平主席在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直播平臺前點贊柞水木耳后,12.2噸產品一上線瞬間秒光,習主席也因此成了“最強帶貨員”。
5月10日晚20點40分,由格力、快手等聯合發起“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系列直播格力專場,董明珠也開啟了自己的快手直播帶貨首秀。3個小時成交額達到3.1億元,相當于格力網店賣一年的業績。董明珠表示,接下來打算開通一個“董明珠直播間”,“把直播常態化”。
其實,這段時間,“直播帶貨”一直占據消費風口。
15分鐘賣掉15000支口紅,3分鐘賣出5000單精華露,4分鐘賣光3萬盒紙皮核桃……“直播帶貨”的交易額不斷刷新著紀錄。
作為一種新型零售模式,“直播帶貨”的火爆是從網紅經濟到直播產業的10年發展蓄力。從2010年“淘女郎”的誕生、2012年微博的崛起,到2013年4G技術興起、2015直播平臺爆發,再到2016年淘寶直播建成、2017年快手切入“直播帶貨”、2019年騰訊看點直播入局,網紅和“直播帶貨”已經經歷了圖文/短視頻、直播,到今天迎來了群雄并起的第三個黃金時代。尤其是疫情期間,更是迎來爆發式增長。透過火爆的直播間,可以看到這一新興消費的生長,這其實是厚積薄發的結果,背后是中國幾十年發展積累下來的深厚家底。比如,交通網絡的四通八達、網絡的迅猛發展和普及、電商平臺服務器的擴容以及移動支付的完善等等,再加上受疫情影響,不僅促使線下客源稀少的企業商家轉向電子商務謀生存,就是遠在大山深處的賣家、貧困地區的干部、全國各地的縣長,也都開著直播,使勁渾身解數,推介當地土特產。
湖北省30個縣的縣長齊聚淘寶直播間“為湖北拼單”,創下農貨“直播馬拉松”的新紀錄;山東曹縣縣長梁惠民出鏡半個小時里,直播觀看量超過160萬,售出漢服3000余件,銷量較平日上漲了7至8倍……在“直播帶貨”的熱潮之下,越來越多的縣長、副縣長走進直播間,試水“直播+電商”,探索助農脫貧的新思路。
“‘直播帶貨’是消費扶貧的一種重要方式,”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司長陳洪波表示,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既把貧困地區產品給賣了出去,也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的渠道,這對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固然,疫情期間,這種新型消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丁線下消費的不足,起到了擴內需、促消費、助農扶貧的作用,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對提振經濟動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過,也要認識到,“直播帶貨”不是一錘子買賣,要想行穩致遠,還要把精力放在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上。說到底,解決誠信問題、涵養行業生態才是制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