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冰
摘要:對國際貿易術語的變化以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對于國際貿易術語的發展以及國際貿易法的發展具有積極影響。本文首先對國際貿易術語的變化動因作出闡述,然后對國際貿易術語的變化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希望可以對業內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關鍵詞:國際貿易術語;變化分析;發展趨勢
在國際貿易中,國際貿易術語本身具有專業性特點,可以對交貨地點予以明確化處理,可以讓買賣雙方的在貨物交接過程中的費用、手續以及風險、貨物價格構成得到明確劃分。現階段,國際貿易術語己經成為國際貿易開展中的重要慣例。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國際貿易術語分類、數量、風險轉移以及適用范圍均會發生改變。
一、國際貿易術語的變化動因
(一)無關稅區擴展
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增強讓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變得更為頻繁,為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貿易得到進一步發展,如關稅同盟、自由貿易區迅速擴展,在此基礎上,無關稅區得以形成。無關稅區有助于突破傳統貿易壁壘,但同時也讓傳統貿易術語通則的使用帶來諸多不便,在此背景下,國際貿易術語發生變化。
(二)運輸方式發展
在國際貿易中,集裝箱運輸方式迅速發展,并逐漸占據主流地位。集裝箱業務對于所有運輸方式均具有較高適用性,其業務覆蓋面的擴大也對國際貿易術語發展提出新要求。一方面,集裝箱業務會影響傳統“船舷規則”適用性,另一方面,集裝箱業務會產生碼頭處理費用糾紛。國際貿易術語只有作出相應改變才能適用于當前的國際貿易工作開展。
(三)電子商務發展
電子商務在二十一世紀得到迅速發展,作為商業交易中的一種方式,其具有典型的時代性、信息性特點。公開網絡電子商務、封閉網絡電子商務是商務開展主要類型,和傳統交易相比,電子商務特點較為鮮明,但同時也存在諸多風險,如法律層面風險。國際貿易術語只有針對電子商務發展形勢作出相應改變,才能提升國際貿易術語適用性,對電子商務健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國際貿易術語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一)變化分析
在國際貿易術語的變化中,明確歷史變化與當前變化是重要研究內容,明晰歷史可以清晰國際貿易術語的發展進程及變化特點,研究最新變化可以對國際貿易術語未來發展趨勢予以預測。
1.歷史變化
《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以下簡稱“通則”)自1936年出版以來,經過多年的變化發展,當前己經得到各國的認可。在《通則1953》中,在原始版本基礎上,依照當時國際貿易實務發展情況劃分了雙方責任,形成9大貿易術語,如工廠交貨、船邊交貨等,此時貿易術語僅僅局限于陸地運輸、海運與內河水運,為與時代的發展相符,在1967年,增添了DDP與DAF貿易術語,在1976年,增添了FOA貿易術語,在1990年,刪減了FOA術語以及FOR&FOT術語,增添了未完稅交貨貿易術語,整體格局中,貿易術語為13個。在2000年,依然保持原有格局,并進行適當修訂,在2010年,利用所在地交貨貿易術語、終點地交貨貿易術語取代原DES、DAF、未完稅交貨以及目的港碼頭交貨貿易術語。
2.最新變化
第一,分類變化。分類變化是國際貿易術語最為顯著的變化表現之一,在《通則2020中,過往編排方式發生改變,主要類型為海洋運輸以及內河航運中使用的術語、單一運輸方式與多運輸方式使用的術語。前者包含FOB、CFR、CIF、FAS;后者包含EXW、FCA、CPT、DAP、CIP、DPU、DDP。這種分類變化可以讓貿易術語使用人員更為關注貿易術語使用條件下的運輸方式,可以讓傳統貿易術語使用中因運輸方式所引發的糾紛現象得到有眾交避免。
第二,術語新增。術語新增主要體現在“卸貨地交貨”與“目的地交貨”,因為考慮在國際貿易實際業務操作中,承擔運輸責任的一方中的運輸費用往往包含了卸貨費,所以《通則2020》去掉了術語DAP(目的地交貨),而增加了新的貿易術語DPU(卸貨地交貨)。這一新的變化,也體現出了ICC在國際貿易術語調整變化中更加重視考慮國際貿易術語在實際業務中的使用情況,使術語可操作性水平明顯提高。除此之外,在國際貿易術語變化中,交貨地點的表述變得更為到位,這可以計此類糾紛得以減少,如針對賣方卸貨、買方卸貨,終點地交貨術語使用說明就對其作出了具體規定,這可以讓碼頭處理費承擔糾紛得以規避。
第三,規則變化。在國際貿易術語中,規則變化主要體現在CFR、FOB以及CIF術語中的貨物風險轉移方面。在國際貿易進行中,會受到商檢因素、買賣因素、保險因素、運輸因素以及海關因素的影響,可能會有風險產生,風險轉移機制的應用可以讓買房、賣方對風險予以科學分配,規則變化中,明確說明在貨物交至船上時,貨物損壞風險以及貨物滅失風險發生轉移,賣方需要對此責任予以主動承擔。這對于傳統術語中交貨時間、風險轉移時間存在差別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讓國際貿易中當事人的具體操作開展更為方便。
(二)發展趨勢
1.實用性增強
國際貿易術語在未來發展中,其實用性會逐漸增強,如在《通則2010》中,針對買賣雙方權利義務,就將“提供符合合同規定的貨物”改為“賣方一般義務”,將“支付價款”改為“買方一般義務”,項目名稱更為一目了然,具有較強的對稱性,而利用“協助提供信息及相關費用”替代“其他義務”也讓該名稱含義變得更為清晰,這都是實用性增強的具體表現。
2.服務性增強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國際貿易術語發生一定改變,而這種改變的態度是積極的,如在《通則2020))引言中,就明確指出電子數據信息可替代傳統應用中的眾多文件信息。這對于電子商務應用具有肯定意義,術語對于當今電子商務的服務性增強,而在未來發展中,這種服務性將會繼續提升。
3.安全性增強
在貨物貿易中,各個國家對于貿易安全性的關注程度逐漸提升,因此,國際貿易術語在未來發展中的安全性會進一步增強,如A2/B2項目名稱的更改就表明了安全檢查的重要意義。進出口安全檢查的復雜化、系統化也為安全檢查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積極影響。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無關稅區擴展、運輸方式發展以及電子商務發展推動著國際貿易術語的變化,現階段,分類變化、術語新增與規則變化較為明顯,在未來發展中,國際貿易術語實用性、服務型與安全性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陳敏,曾方穎.商務英語專業國際貿易磋商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8(32):152.
[2]莊麗娜.磋商國際貿易術語時面臨的問題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8 39(23):61-63.
[3]孫艷艷.淺析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不同版本的比較[J].現代交際,2018(12):254-255.
[4]王愛玲.淺析貿易術語在國內貿易和實踐中的運用[J].現代交際2018(12):256+255.
[5]魏弘,洪勝宇,李輝.案例比較分析法在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中的運用[J].商業經濟,2018(04):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