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醫療垃圾,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務工作中產生的廢物。醫療垃圾具有感染性、病理性、損害性和化學性四大特點,號稱“一號殺手”,對環境和人體都具有極強的危害性。
一提到被病人血液、體液、排泄物污染的輸液袋、紗布和棉簽,廢棄的疫苗,血液制品等醫療垃圾,很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確,與一般垃圾相比,醫療垃圾所攜帶的病毒、細菌更為復雜,如果處理不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更為嚴重。那么,各大醫療機構每天產生的醫療垃圾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針對未被污染的、以輸液袋為主的醫用塑料,先將其消毒,然后經流水線設備進行加工、破碎、造粒等,通過這些工序將它們“變廢為寶”,最終生產出如垃圾清掃車的掃把頭、醫療廢物垃圾桶、實驗室固體化學廢物收集箱等產品。
除了未被污染的醫用塑料,其他醫療垃圾都將以焚燒的方式進行處置。
而醫療機構產生的廢水,則必須進行一系列無害化處理,才能最終排入市政污水系統。
醫療垃圾的收集過程需嚴格遵守環保標準的要求,收運車輛均需安裝紫外線消毒燈和GPS 定位儀。
焚燒醫療垃圾的工序也很復雜,焚燒溫度要達到1200℃的高溫以保證充分燃燒。焚燒產生的廢氣要經過監測,達標后才能排放,廢渣則要經過除塵之后再送入工業填埋場填埋。
醫療垃圾中潛藏著大量的致病菌和傳染性病毒,一旦發生污染,容易引發公共衛生事件,所以一定要對醫療垃圾進行規范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