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霽
傳統家務服務的歷史演變過程
家庭的觀念在我國出現較早。據《史記》記載,我國在三皇五帝時期就有了家庭的觀念,“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說明家庭的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
家務服務(傭人)伴隨著家庭的產生而出現,在我國也有很長的歷史。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封建貴族大家庭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以親情為紐帶的家務服務體系。傭人為貴族的家庭提供家務服務,貴族家庭為傭人提供生活保障,雙方關系主要通過一種建立在封建等級制度基礎上的“親情”來體現和維系,是一種人身依附關系。當時的家務服務只局限在家庭內部,而不是社會化的服務,故不能稱之為一個行業。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新的經濟基礎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教育科學文化體制基本形成。這時,億萬農民和其他個體勞動者已經變成社會主義的集體勞動者,導致家務服務在我國一度消失。直至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農村女性中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以及城市雙職工家庭對家庭勞務社會化服務的大量需求,推動了家務服務的發展。家務服務逐漸發展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行業。
現代家政教育的引入和復興
再來看家政教育在我國的發展。19世紀中葉,家政學進入西方高等教育體系,發展家政學的目的是進一步提升人們的家庭生活水平。19世紀末20世紀初,家政學作為女子高等教育的一個學科,隨著近代西方高等教育體系被引入中國。至20世紀30年代,國內已有十幾所大學開設家政系,如北洋女師范學堂(現河北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大學(現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家政學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被撤銷或合并到其他學科,一直到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家政教育基本處于停頓狀態。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家政教育才逐步恢復,現在已經有多所本、專科院校開設了與家政學相關的專業。
家政教育為家政服務行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在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則為家政服務的社會化、產業化、數字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家政服務行業面臨產業化發展與數字化轉型,家政服務產業也會逐步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之一,家政服務行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會進一步加大。因此,將高校家政專業人才培養和家政服務產業對接,實現產學研結合,對于促進家政服務行業提質擴容、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家政服務的社會化及專業化、產業化趨勢
只有社會認可家務勞動與社會生產勞動同樣創造社會經濟價值,家政服務行業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家政服務社會化是家政服務行業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在我國,家政服務行業的發展一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出現第一家家庭勞務服務中介機構至今,家政服務行業在我國已經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
在家政服務行業發展的過程中,家政服務機構大幅度增加,所提供的服務項目也不斷豐富和細化,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如,近些年市場需求較大的家庭母嬰護理、家庭育兒指導、居家養老照護等服務項目,以及近兩年農業和家政服務跨界融合發展而出現的鄉村民宿管家等。
在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家庭生活需求的同時,家政服務不斷擴大對象范圍和不斷提升技術含量。家政服務早已突破了簡單的“家務保姆”的傳統概念范疇,已經成為以家庭為服務對象,以所有家庭事務為服務內容,滿足家庭及其成員生活需求的各類居民生活服務。家政服務從簡單的家庭服務社會化階段,正在逐步走向技術含量更高、涵蓋范圍更廣的專業化、產業化發展階段。
應時而生,邁向數字化時代的家政服務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家政服務從無到有,家政服務企業也從簡單的家務勞動社會化勞務中介機構,發展為涉及衣、食、住、行、育幼、養老、理財等家庭生活方方面面的專業化服務機構。家政服務在內涵和外延上都不斷擴大,逐步發展成為涉及多方面家庭生活內容的新興產業——家政服務產業。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家政服務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政服務大有可為,要堅持誠信為本,提高職業化水平”,還特別強調“家政業是朝陽產業,既滿足了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需求,也滿足了城市家庭育兒養老的現實需求,要把這個互利共贏的工作做實做好,辦成愛心工程”。
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家政服務業發展工作時強調,家政服務業事關千家萬戶福祉,是一項一舉多得的產業,要推動這一產業發展壯大、提質擴容。
隨著服務門類和服務項目的不斷增加,家政服務機構也逐步改變了過去初級發展階段“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一部電話、一塊牌子”的“地攤”形象,服務的標準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大多數機構建立了統一的服務標準,擁有了自己的內部管理信息系統。隨著近幾年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特別是手機線上支付功能的普及,許多家政服務公司開發出自己公司的App和微信小程序,以更好地為家庭和家政服務員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務。家政服務產業化、數字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