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紅
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屬于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天鎮縣根據自身特點,探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打造出了走俏京津、享譽全國的“天鎮保姆”勞務品牌。自2011年以來,借助鄰近京、津、冀的地緣優勢,天鎮縣已向北京、天津等地輸出家政服務員2.5萬多人次,每年創造勞務收入2億多元,依靠這支“天鎮家政娘子軍”盤活了全縣脫貧攻堅大棋局。
2020年6月7日,經天鎮縣婦聯推薦,記者采訪了天鎮的3位“金牌保姆”——楊素芳、楊鳳英、康金花,傾聽了她們的脫貧故事。
家政服務員楊素芳:“天鎮保姆”形象代言人
今年55歲的楊素芳是天鎮縣逯家灣鎮李家寨村人。2013年,天鎮縣提出“萬名巾幗闖京城,勞務增收創新業”,楊素芳是第一批到北京當保姆的天鎮婦女。
“當年,家里實在是太窮了,一口鍋、一鋪炕、一個破柜子、一個舊電視機,這些幾乎就是我們全部的家當。就連賣豆腐的都不敢賒給我一塊兒,怕我還不了欠賬。我老公有病,干不了重活,一年到頭每天都需要吃藥。大兒子28歲還沒成家,二兒子到外地當了‘上門女婿’,我們兩口子覺得很沒面子,在村里抬不起頭來。”提起當年,楊素芳的聲音有點兒哽咽。
“人們都說我有本事、思想觀念新,第一批進京闖蕩。其實我得感謝縣委、縣政府、縣婦聯還有天鎮縣家政服務培訓基地,是他們幫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當年,我外出打工出發前,還是縣領導自掏腰包給我買了件新棉衣。”
如今,楊素芳家已經脫貧。她的大兒子娶了媳婦,家里翻新了房子,有了存款,她還為自己買了一份養老保險。
2013年,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播出了《“天鎮保姆”進京記》,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就是楊素芳。2014年3月,楊素芳榮獲“天鎮縣首屆感動天鎮模范人物”提名獎;2014年3月,她被天鎮縣婦聯評為“天鎮縣城鄉婦女崗位建功先進個人”;2015年3月,她被大同市婦聯評為“大同市城鄉崗位建功先進個人”。
如今,楊素芳已是名人,是“天鎮保姆”的形象代言人。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李家寨村有20多名婦女走出山溝,到北京從事家政服務業,走上脫貧之路。
育嬰員楊鳳英:現在年收入7萬多元
“真心感謝!縣里的扶貧好政策,使我這個農村婦女有了一技之長。憑借這一技之長,現在我每年收入7萬多元。”回想起脫貧的過程,正在北京當育嬰員的谷前堡鎮馬圈庠村婦女楊鳳英難掩心中對縣里扶貧政策的感激之情。
2006年,楊鳳英的丈夫患了布氏桿菌病,幾乎喪失了勞動能力。面對生活的窘況以及3個年幼的孩子,楊鳳英不得不決定到縣城一家洗浴中心當搓澡工。雖然很辛苦,但全家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2014年,楊鳳英參加了天鎮縣家政服務培訓基地的培訓。培訓結束后,她到北京當上了一名育嬰員,2015年就實現了全家脫貧。
育嬰員的工作主要是照顧3歲及3歲以下的嬰幼兒。“現在每家基本上是一個孩子,金貴著呢。尤其娃娃們的父母都是北京的白領,去雇主家上崗之前,就像考試一樣。理論和實操都得過,要不,人家每月6 000元雇咱,圖個啥?”
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保住這個飯碗,這是楊鳳英干這一行最大的感受。“每年只要有空余時間回到村里,我就到縣城的家政服務培訓基地報名學習,再把學到的東西用到工作中,現在越干越有信心,越干越好。”
現在楊鳳英已是一名“金牌育嬰員”,很受雇主的歡迎。“能夠‘搶’到楊姐給我帶孩子,很幸運,她讓我們非常滿意。”北京的張先生說。
養老護理員康金花:脫貧的同時長了見識
在3位“金牌保姆”中,康金花當保姆的時間最短,是從2017年開始的。
康金花在北京曾照顧過的一位老人是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和經濟學教育家衛興華(已故)。“我不僅負責老人的日常起居,還幫助老人整理、打印文稿。老人對我的服務很滿意,還專門給縣里主要領導寫信表揚我,推薦我入黨。”康金花說起與衛興華老人相處的那段難忘時光,心中不免有些傷感,“衛興華老人給我的幫助太大了,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
今年52歲的康金花是天鎮縣卅里鋪鄉卅里鋪村人。2014年8月,康金花的丈夫外出打工時,左手腕的筋被割斷,自此干不了重活。當時她的兩個孩子正在讀大專,孩子們靠助學貸款才完成了學業。當年,康金花家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養豬、與他人合租蔬菜大棚、去縣城一家蔬菜公司打工……康金花起早貪黑、不怕苦不怕累,憑著骨子里的堅強,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2017年,康金花帶著走出小山村、到外面闖一闖的夢想,到天鎮縣家政服務培訓基地參加了家政服務培訓,然后到北京當上了一名養老護理員。2018年她家就實現了脫貧。
“困難、貧窮是暫時的,只要有膽有識、敢拼敢闖,靠自己的雙手,未來一定很美好!”康金花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