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瀅
摘要:本文通過歸納演繹與因果分析等方法,首次從馬克思主義三大基本規律的角度來分析體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如何發揮作用。研究發現在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與體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著馬克思主義三大基本規律的思維方法,從而作用于小康社會建成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態文明這五方面的發展與建設。研究結論表明在從發展體育的角度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應該運用馬克思主義三大基本規律的思維方法來尋求突破口、保持積極健康的發展心態并找準發展的正確方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體育;小康社會
一、引言
在近年來的全民健身推廣戰略及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國務院46號文件等政策的影響下,我國體育普及度明顯上升。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被黨中央提出,而2020年正是決勝此目標之關鍵年。其核心內涵中尤為重要的“五項指標”分別設計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態文明的建設與發展;本文主要探討體育是如何對“五個指標”的建設過程形成積極影響,從而在決勝期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馬克思主義的三大基本規律其實也是三種基本的思維方法,具體包括對立統一、質變量變與否定之否定,這三大基本思維方法為從認識到實踐提供理論基礎與指導意義。而體育本身是一個整合的、抽象的概念,要研究其如何在建成小康社會中發揮作用,就要找到其能動反應過程的作用機制。因而本文不單獨研究體育某一方面的作用,而是以馬克思主義三大基本規律為視角,從三大思維方法的角度分析體育作用于客觀世界從而推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影響機制。
二、文獻綜述
在2020年這一決勝達成目標的時期,不少研究者已經開始分析多種多樣的精神、文化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作用,其中比較突出的有文化自信作為全過程價值取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作用研究(畢瑛濤,2017),民族教育對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影響并由此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研究(樸太紅,2013),以及慈善倫理通過積極指導并規范實踐進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劉志強,2017)等。
而在社會文化現象的代表之一——體育逐漸受到重視的過程中,不少學者開始關注到體育各方面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作用。如研究體育工作的“五加一扶”如何與少數民族文化及政府扶持有機結合從而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蔣祎依,2017),從實現中國夢的角度分析老年體育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作用(陳觀泉,2013),以及新時代體育旅游在達成目標決勝期的推動作用(翟常卿等,2019)等。
基于對已有文獻的回顧和總結,研究發現現有文獻多是從精神文化方面來討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作用,而具體到體育這一社會文化現象的作用研究,絕大多數文獻都是具象化到體育的某一細分方面來研究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作用。本文首次將體育作為整體的、抽象的概念,以馬克思主義三大基本規律為視角研究體育內在本質是如何對客觀世界作出能動反應,進而真正在決勝期達成目標。
三、馬克思主義三大基本規律促進體育發展的作用機制
(一)對立統一規律的作用機制
對立統一這一思維方式教會我們找出事物間聯系的真正原因、根本內容,從而找到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研究發現大多體育類政策其落腳點都在于發展體育,“全民健身戰略”關注到群眾對于體育的誤解以及體育的低普及度和體育發展的矛盾,而46號文件則關注到了體育產業發展瓶頸在體育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很早就提出的舉國體制則關注到了高尖端競技人才的缺乏與競技體育發展的矛盾。這些政策用到了對立統一規律這一思維方法,抓住首先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其中最需要關注的方面,找準推動體育不同方面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以真正實現其突破。
(二)質變量變規律的作用機制
質變與量變規律這一思維方法告訴我們,量變和質變互為對方發生的充要條件,這一思維方法告訴我們體育的發展是逐步的,并且也是跨越式的。回溯歷史,我國在建國早期就曾提出的“全民健身”這一概念,在2014年被國務院再次強調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在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發展并踐行“全民健身”這一戰略的過程中,群眾體育普及發展的時間跨度已超過70年,這段時間的努力正是為真正普及體育而實現質變到量變的準備過程,真正實現體育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際上同時也不斷發生著階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質變。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的作用機制
否定之否定規律與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否定”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否定之否定這一思維方法在否定的過程中還包含著肯定,而后者則是完全意義上的否定。可以在近年來發布的體育類政策中看出,大多都是先分析現在有什么值得繼續做下去的,哪些又是一定要改正的,而非全盤否定。而否定之否定規律這一思想方法的核心就在于認清發展是漸進而曲折的。而在體育發展這一點上,正是用到了否定之否定規律這一方法性思維,在目前基礎上考察體育現狀的優點與不足,再以“揚棄”的思想對其進行改革以實現發展。
四、體育發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作用
(一)體育是政治建設的重要手段
政治建設的核心就在于更好地守衛人們的正當權利和整個社會的公平有秩。體育精神作為一種能引起全人類共鳴的精神,可以促使觀念意識形態向著對政治意識形態有利的方向發展,所以體育事業發展可以說是政治建設的一種重要手段[2]。政治建設與體育事業發展都是漸變的過程,且這一過程總是曲折前進的,要從體育事業發展方面尋找政治建設時遇到的瓶頸的突破口,就要以辯證否定的思維來評估當前體育事業的可取與不可取。體育作為政治建設的重要手段,其發展的曲折性、前進性與政治建設是同步而能產生共鳴的,這也是體育事業發展能夠成為政治建設過程中尋找突破口的手段的原因之一。
(二)體育是經濟建設的基底工程
經濟建設既強調快速有效,又強調協調可持續性。體育事業的整體狀況也是當前國家經濟情況的一種體現,體育事業的發展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影響,而體育事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前經濟狀況的制約。在人們日漸注重精神消費的現在,體育事業的發展也對經濟建設的作用越發明顯。群眾體育的發展使健身行業進入了高速成長期,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在疫情影響下快速崛起的線上健身市場,使居民消費在疫情期間也能保持在一定水平,而不至于出現大幅度下降。經濟想要又快又好的發展,與體育事業發展中運用對立統一規律這一看待矛盾與發展本質的思想方法有著緊密的聯系。找準作為經濟建設基礎工程之一的體育事業發展中存在著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從這一點入手尋求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統一,從而促進經濟建設的協調、穩定發展。
(三)體育是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文化建設致力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風尚,并有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人心。而體育本身就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3],不僅能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群眾體育的發展使體育精神傳播得更加廣泛,而民族文化精神則也蘊含在了社會主義特色的體育精神里,有助于使更多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更深入的認識與更深刻地理解。體育精神在漸入人心的過程中也同時對群眾的文明素質有一定的提升作用,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為文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體育正是作為教育工具之一,在發展積累的過程中實現量變與部分和分階段的質變,最終達成體育事業的質變發展,從而促進文化建設。
(四)體育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社會建設的核心之一就在于加快社會事業的發展,提高全民教育水平[4]。近年來國家越發強調體教融合,重視素質教育。可以發現,學校體育的發展對社會建設而言也是其重要步驟之一。體育課是學校教學課程體系的傳統課程之一,但學校體育這么多年來也不斷在自我否定以達成新的肯定,經歷否定之否定過程從而實現發展與突破。此外,“全民健身”也促使群眾體育逐漸發展,過程歷時長,但期間一直堅持運用的辯證否定思維方法保證了發展的前進性,使得全民的體育意識逐漸增強,改善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品質,對社會建設作出貢獻。
(五)體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穩定并持續發展與人民幸福的基本條件。在這一過程中,加強人民素質教育,培養人們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模式與生活方式是至關重要的。體育作為一種能提升人們精神品質與整體素質的教育手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全民健身”的推廣不僅能普遍加強人們的身體素質,更能促使人們養成綠色出行的習慣,減少廢氣排放而減輕污染,而精神品質的提高也直接提升了人們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的接受度。“全民健身”的推廣與發展也正走著一條曲折前進的道路,其前進的曲折性也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曲折性,但同時也保障著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時正確的前進方向。
五、結論與建議
2020年是決勝達成目標的關鍵之年,可以從體育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方面來尋找促進方法的時候應該更加關注體育本身的質與內涵,從馬克思主義三大思維方法的角度找出體育的內在力量,以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而在思維方法上找到正確的突破口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本文首次從馬克思主義三大基本規律的角度對于體育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發揮作用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在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生態文明等不同方面尋求發展從而達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與體育產業的發展都以不同形式作出了顯著貢獻。而在四類體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也都遵循著馬克思主義三大基本規律的思維方法,從而作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項指標”。
本文的研究結論表明,在從發展體育事業的角度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過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三大基本規律的思維方法來尋求突破口、找準發展的正確方向并堅持發展是絕對有效的。而馬克思主義三大基本規律中也強調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對立統一,所以應該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的辯證思維方法,從而既可以保證積極健康的心態,又可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實現穩定的發展與突破。
參考文獻
[1]李秋桐.淺析健康中國戰略下全民健身和群眾體育的發展升級[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0b4244f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19.html.
[2]樸太紅.發展民族教育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作用[J].中國民族教育,2013,(172):17–19.
[3]畢瑛濤.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論對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影響與作用[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32(218):89–93.
[4]劉志強.慈善倫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作用[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7,v27(137):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