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教育報》2020年5月15日02版報道: 日前,共青團中央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1%,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互聯網對于未成年人的滲透范圍進一步擴大、滲透能力持續增強。這一趨勢對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提出更高要求。家長的作用重在言傳身教,幫助孩子養成科學、自律的網絡使用習慣。一方面,家長盡量縮短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的時長,特別是學前、小學階段的兒童,可以增加戶外活動、閱讀、家庭閑聊和社會交往時間,改善和促進親子關系。另一方面,提供給孩子的網絡終端的界面、外部光照、視距的長度等都需要考慮到孩子的身心健康需求。再者,事先與孩子溝通好網絡使用的具體時間段、上網時長,以及內容選擇。控制網絡游戲時長,盡量用面對面交往替代網絡聊天。抓住初中關鍵時期,督促孩子掌握網絡防沉迷知識等都是值得嘗試的方法。 學校的作用重在培養未成年人的網絡內容識別能力,增強上網技能。調查顯示,未成年網民主要通過“自己摸索”來學習上網技能,占比65.6%;而通過學校學習比例僅為25.7%,比前者低了近40個百分點。而同時,以“學習”為上網活動內容的比例達到了89.6%,位居未成年人上網活動的第一位,具體包括做作業、復習學過的知識、在線答疑等,多是課堂學習的延伸。這說明學校的網絡教育空間還很大。不僅需要進一步加強優質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的遴選,而且需要精心設計線上線下相結合,特別是以線上為主要方式的教學過程。不同學段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別大,教與學的時空分離,大大減弱了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約束力,需要更加詳細地設計學習模塊、學習過程,提升學生的專注力。同時,也要控制直播課的時長,減少錄播,在非應急情況下多運用線下的教學互動,盡量避免學生因應對“課程學習”而直視屏幕的時間過長等。社會特別是互聯網企業、網絡內容提供商則須進一步提升社會責任感,豐富和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使用保護手段、機制。除了在手機、電腦等終端設置青少年模式外,更需要在內容控制上加強對未成年人的識別與保護,加大對色情、暴力以及背離社會倫理和社會規范的內容的篩選力度。整體上,還需要新聞媒體、影視等行業,以正面引導、積極宣傳為主調,營造更加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