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峰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各個產業都在逐步轉型和進行深化改革,體育產業也是如此。伴隨著體育產業的改革和政策出臺,全面健身的理念和方式也逐漸被推廣。目前,我國大多數人民都響應全民健身的號召,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自身的素質,這也讓體育產業的發展更加繁榮,促進了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全民健身拉動了體育消費,體育產業的繁榮發展也促使更多人積極參與全民健身,兩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但是,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是一項長期工程,仍然面臨一些挑戰,需要我們去解決,讓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聯系更加緊密和有機結合。
關鍵詞:全民健身;體育產業;協同發展
全民健身與體育產業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行政決策體制統籌推進的背景下,社會產業的協同機制的完善升級,也同時使得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趨勢良好。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體育產業發展模式守舊、核心品牌效應較差、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缺陷等,這些挑戰對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們需要“對癥下藥”,深入研究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現實困境,并對困境問題采取措施,如逐步完善體育產業市場發展機制、加大全民健身觀念的宣傳與推進、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增強人民的體育運動意識等,為今后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打下基礎。
一、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必要聯系
(一)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相互聯系,整體協調發展
全民健身的發展拉動了體育產業的發展,是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部分,全民健身的重要發展完善了體育產業的規劃結構。體育產業為全民健身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和物質基礎,因此,體育產業的經濟效益是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支撐,使二者相互發展和相互進步。現在來看,我國的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協同發展還不是成熟階段,兩者整體成長更加推動體育產業的長久共存,讓體育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和完善。
(二)全民健身與體育產業二者互利互惠
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具體表現為“互利共贏、全面發展”。在體育產業中,體育相關產品、體育消費和民眾參與三個方面相互促進發展,首先,全民健身的發展需要體育產業的提供相關的健身服務和健身產品、設施,持續激發產業經濟價值。其次,積極的民眾參與和各式的體育產品推動市場經濟效應,擴張體育市場的發展。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趨勢良好正是由于體育消費市場的結構和供需平衡的完善,展現出共同生存、共同發展的關系,為體育產業和體育經濟提升優化水平。但是,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要注意適度原則和均衡關系,以免讓二者相互制約。
(三)完善優化市場協調機制的重要方式
我們從市場經濟角度來進行研究,體育產業的長期運營少不得市場經濟的支持和調控。在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過程中的挑戰較多,存在體育產業社會化發展不平衡、協同發展不全面等方面問題,但是,在國家進行體育產業的宏觀調控后,體育產業正規化、社會化的發展愈來愈好,這對市場協調機制的優化有著較大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有國家和政府調控的產業經濟發展更加具有活力,轉變人民的體育消費觀念,體育產業的相關體制機制也更加優化完善,為政府和市場協調機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拓寬了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發展的新道路
體育產業的發展主要是指應用產業化的發展模式發展體育事業,讓體育行業和事業的市場價值有更加開闊的發展道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體育事業產業化已經是必然趨勢,在掌握了發展形勢后,為今后體育產業的經營和運轉拓寬了發展道路。此外,全民健身在體育事業產業化的進程中獲得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能夠為實現全民健身的根本目標“添磚加瓦”。
二、全民健身與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全民健身社會共性較弱
在國家和政府的號召、媒體大力的宣傳下,人們對于健身有了較高的積極性。但是,全民健身缺乏社會共性,全民健身僅僅局限于社會大眾中的個別人士,沒有形成全民健身的情況。顧名思義,全民健身就是要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體育運動和健身,一方面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就需要人們鍛煉意識的增強。在我國有的個別地區健身的觀念較弱,或是體育設施不先進、不完善,或是健身人員多局限于老年人和退休人士,學校的學生和青少年鍛煉意識相對較差。
(二)全民健身缺乏專業體育人員的指導
目前,我國全民健身的情況多以廣場舞的形式出現。這種鍛煉形式有時存在擾民的情況,同時也不夠專業,很多人鍛煉方式都非常的不科學。存在老年人在陽光下暴曬,進行大運動量鍛煉的情況,這都有違健身的科學性,可能會出現運動事故。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全面健身和體育產業的緊密聯系,為全民健身提供專業的體育運動指導,讓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應進行相應的鍛煉。
(三)全民健身訓練設施的缺乏
自全民健身開展以來,有很多的健身項目和健身理念被人們所熟知,但是健身器材僅在個別小區達到了使用標準,可以為健身人群提供充足的設施。但是,部分地區的公園和小區,體育設施和健身設施的安裝一拖再拖,而且個別地區健身設施老舊,容易造成運動事故。這樣的問題是由于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沒有做好銜接,導致體育產業用品和設施供需結構不平衡。
(四)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競爭力不強
我國作為14億的人口大國,消費水平高,體育產業作為經濟消費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我國“遍地開花”。體育館、籃球館、體育活動文化中心等,基本遍布了中華各地。在向民眾提供精神文化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國民眾的身體素質,但是,我國的體育產業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部分地區存在體育產業的發展滿足不了全民健身發展的趨勢,造成市場協同機制落后,使得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國際競爭力水平不高。同時,體育產業之間的競爭機制也存在缺陷,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部分體育產業的競爭機制已經不適應現階段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協同發展的趨勢,對其造成制約。
三、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對策
(一)加強全民健身的宣傳力度,將健身理念深入到社會各階層之中
我們應通過電視新聞活動或其他媒體的方式,大力宣傳健身和體育運動的好處、健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尤其是向一些青少年宣傳健身的思想,青少年正處于身體狀態最好的年齡,是健身和體育運動的最佳年齡,但是,部分青年對于健身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存在思想誤區,往往覺得自己還年輕,不需要健身,因此,國家需要通過科學化的宣傳,讓民眾更加深入了解全民健身,用科學和專業的知識使這些青少年認識到體育健身的重要性,以及合理健身對身體機能的提升。對于殘疾人群和老年人是更應加大宣傳力度,發動社區上門對其進行科學和健康的宣傳,鼓勵其在身體條件允許和合適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鍛煉,增強自身體質。提升民眾全民健身的思想意識,對體育產業的經濟拉動、供求結構的平衡都起到了巨大作用,體育產業的發展也影響著全民健身的理念深入,這對兩者的協同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二)將全民健身融合入地方文化之中
中國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中國民族的大地都沉積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的文化精華。全民健身不僅僅是一個身體上的運動,更是思想與身體結合的一種方式,因此,將全民健身融入到地方特色文化之中,使健身與文化相融合,為體育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加深入的文化支撐。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民眾參與的積極性,更能將全民健身推廣向全中國,甚至推廣到全世界。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普及健身知識和消除健身設施隱患,必須要解決以往健身設施普及不全和健身設施老舊的情況,通過體育產業打造完善的健身設施和器械。不僅僅是發達地區的城市,也要將偏遠地區和鄉村地區的健身設施進行修建和完善,對已經投入生產的健身設施進行安全隱患的排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做好安全措施和安全預防。
(三)國家應大力培養體育專業人士,促進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的高質量發展
我們需要增強人民群眾的體育素質,建設完善的體育人才培養體系,大力培育和鼓勵人民參與或培訓成為體育專業人士。我國人口眾多,體育產業是我國產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部分,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是思想觀念與經濟的“交鋒”,全民健身思想觀念的宣傳結合體育產業的經濟拉動,兩者的有機結合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同時,體育方向專業人才是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因素。各地政府都應該大力培養體育專業人士,可以促進地方體育產業的轉型升級,更能夠為地方全民健身提供專業化的指導。為了改變我國體育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為了解決我國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現實困境,我國在體育人才培養時,要利用創新性的思維,充分吸收借鑒外國先進的培養理念和模式,結合中國實踐的情況,在全國各地構建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愈來愈高,全民健身的普及是人民豐富自身生活的一種積極方式,體育產業是促進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全民健身觀念深入人心,并受到人民的歡迎和支持,也為體育產業的經濟發展形成正面影響。因此,在全面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情況下,我們應該積極拉動體育產業的消費,讓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我們應該轉變傳統的體育發展理念,培養更多的高素質體育人才和體育經濟管理人才,讓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迸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全面健身和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不能分裂開來,要整體看待,結合供給側結構改革,優化市場協同發展機制,完善供需結構,從整體上提升體育產業的經濟效益和全民健身的社會效益,共同解決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現實困境。
參考文獻
[1]劉琨.全民健身與體育產業協同發展的現實困境與政策選擇[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0,37(04):465–469.
[2]劉海粟.“互聯網+”時代體育平臺產業研究[J].西部學刊,2020(11):155–157.
[3]李國敏,劉偉,吳瑞紅.開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進體育強國建設[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16):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