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很多的古詩詞揭示了眾多的地理規律和原理,地理課堂適當引用與之相關的詩詞,能讓地理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同時也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關鍵詞:古詩詞,地理教學,地理課堂
地理學科是一個文理性質兼備、綜合性很強的學科[1],尤其是高中地理的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理解和掌握比較困難。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規律和原理,作為地理老師,應該發掘能和學生產生共鳴的地理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到地理知識。其中有效的辦法就是恰當地在地理課堂上引入與之相關的古詩詞。
中國古代詩歌內涵豐富,意境高遠,有的詩句暗含著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反映出典型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特征及其變化規律。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深度挖掘教材意境,適當地運用古詞輔助教學,既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又可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效率。
一、古詩詞暗含的地理知識
古詩詞中有塞北“大漠孤煙”,有終南“石上清流”,有江南“杏花春雨”,有明月“陰晴圓缺”,也有江河“奔流到?!薄?/p>
1.古詩詞中的四季?!爸裢馓一ㄈ齼芍Γ航喯戎泵枥L了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惹人的畫面,把春天無限的生機和潛力,表露得淋漓盡致;“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指夏季風,從我國東南沿海吹向西北,但難以到達我國西北腹地;“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描寫了北方秋季在高氣壓控制下,天氣晴朗,草木枯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2]”描繪的是西北冬季快行冷鋒或寒潮降溫急速,枝頭掛滿白雪猶如梨花盛開的景象。
2.古詩詞中的地形地貌?!皢柧苡袔锥喑睿∷埔唤核驏|流”描寫的是我國的地形西高東低的特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描寫河流下蝕作用,兩岸陡峭;“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寫內蒙古高原上地形平緩;“巴路綠云出,蠻鄉入洞深”描繪貴州高原喀斯特地貌發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描寫地殼運動在廬山地區表現整體形成褶皺山,局部地區形成斷塊山。
3.古詩詞中的地帶性。同為二月,南方“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睔夂蚧嘏?,百蟲驚醒,春色黯然;西子湖畔“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柄L飛草長,山水氤氳,春意漸濃;華北“太行和雪疊晴空,二月春郊尚朔風?!彪m是二月,北方依舊北風狂舞,春寒料峭。從南到北,因南北熱量差異,詩人看到的景觀和感受皆不同,在地理學上表現為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叭碎g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則體現從山腳到山頂的地域分異規律。
二、古詩詞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古詩詞引入,激發學習興趣。地理教學中,把古詩詞滲透其中,激活課堂氛圍。如地球運動的一般特征教學,巧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的詩句及配圖導入,讓學生對地理學科耳目一新,教師自然地引入地球的運動,學生通過自身儲備的文學素養,遷移到地理課堂上,這樣設計,激發其學習興趣,為他們接受新知識做好心理準備。
2.古詩詞應用,符合基本原理。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首詩歌在文學角度上看氣勢磅礴,意境高遠。但就地理學原理來講,卻違背了地理學的基本規律,地球上的水體是不斷更新的,詩句中描述的是水循環中的環節,“奔流到海”可通過蒸發是“能復回”的。諸如還有“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中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并非指的是中國大陸,而是赤道附近,詩詞中采用了夸張的手法,既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又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古詩詞在地理學科命題的應用
研讀古詩詞的意境,教師發掘其中暗含的地理學科知識,以題目的形式出給學生,起到知識的鞏固和提高的作用。使用古詩詞命題,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更加激發其學習地理學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產生這種降水的原因讓學生判斷;《桑落洲》中“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盡,平沙常未休。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痹娭小皵导倚伦√帯笨赡芪挥谀??“古岸崩欲盡”的“古岸”是指哪一岸(南或北)?為什么?“桑落洲”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的地理知識,結合對詩詞意境的思考和理解,其中的地理原理自然就呼之欲出。
四、引入古詩詞時應注意的問題
在實際的地理教學當中,教師選取的古詩詞應為學生熟知的或者是容易理解的,并且必須與本課知識相關的,同時要注意古詩詞的應用時機,不同的詩句,在教學環節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教師要設計好教學流程,把古詩詞恰到好處地穿插其中。另外,地理教學過程中應該避免過多引用詩詞,以免本末倒置。因此,古詩詞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要精心設計,把握好用度,做到恰如其分,才能發揮出其在地理教學中應有魅力。
總之,地理教學與古詩詞的有機融合,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開闊他們的眼界,同時增強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互補學習的意識,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古詩詞在地理學科的滲透,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段海六.淺析高中課堂教學中的語言魅力.新作文(中小學教學研究).2020第三期
[2]顧青:《唐詩三百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
陸鏈輝?廣東省清遠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