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萌萌
【摘要】 戲劇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形式,歷史上經歷了多次重大改革。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卻同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將新的時代血液注入了這門古老的藝術,讓其煥發新的活力。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戲劇發展出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而其內核始終沒有改變,就像戲劇的定義一般。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這其中有幾個因素是構成戲劇的關鍵,如演員、角色、舞臺、故事。而這其中經常被人忽視的一點在于——當眾。隨著時代的發展,前面幾個因素都出現了巨大的變革。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類接受訊息的方式越來越快速化與小型化。此時不只是戲劇消亡說甚囂塵上,甚至電影電視都將一并消失。更有人預測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的物質世界將進一步消亡,而人類將生活在更深層次的意識世界中。在如今的信息與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戲劇這門古老藝術的發展與延續問題。戲劇是否應該像有些人說的那樣,隨著技術的發展被逐漸淘汰,走向歷史的墳墓。本文將通過以下幾個角度和層次去試圖分析和理清這其中的脈絡。
【關鍵詞】 新媒體;傳統戲劇;發展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3-0069-02
戲劇,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與除電影以外的其他七大藝術,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已經存在于人類社會數千年。像其他古老的藝術形式一樣,戲劇也在世界各個文明群落中得以發展,同時東西方戲劇在起源方面,也是不約而同地祭祀儀式。像希臘文明中的酒神祭祀,華夏文明中的儺戲,最初都是以一種祭神的形式出現,進而發展出以故事為載體的表演形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戲劇發展出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而其內核始終沒有改變,就像戲劇的定義一般。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的一種綜合藝術。這其中有幾個因素是構成戲劇的關鍵,如演員、角色、舞臺、故事。而這其中經常被人忽視的一點在于——當眾。隨著時代的發展,前面幾個因素都出現了巨大的變革。如演員,在當下的語境中,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演員,虛擬角色、植物、動物,都可以成為“演員”。
同樣的,舞臺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傳統的鏡面式舞臺早在20世紀就被打破,而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前有浸沒式戲劇打破傳統的觀演模式將全部空間舞臺化。后有VR技術下的“互動戲劇”“虛擬戲劇”將手機、掌上電腦作為舞臺。戲劇發展到這,我們就不禁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這些新技術下帶來的革新所生產的戲劇還能不能被定義為戲劇。當戲劇被虛擬化、線上化后,其是否還保留了戲劇的核心元素,其又與號稱第九大藝術的電子游戲有何區別。而這篇論文就試圖思考與討論,在如今的信息與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戲劇這門古老藝術的發展與延續問題。其是否應該像有些人說的那樣,隨著技術的發展被逐漸淘汰,走向歷史的墳墓。
本文將通過以下幾個角度和層次去試圖分析和厘清這其中的脈絡。首先,從歷史上戲劇的幾次重大改革開始,在時代背景、技術革新等多方面分析戲劇改革的主動性及時代影響下的被動性改革。其次,將分析目前的戲劇生存現狀。最后,將結合目前新媒體、VR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嘗試尋找戲劇未來多維度發展的可能性,以及作為一個傳統戲劇的從業者,從戲劇自身屬性、觀眾的審美需求以及新媒體渠道的局限性等方面,論證戲劇的發展性與不可替代性。
戲劇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形式,歷史上經歷了多次重大改革。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卻同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將新的時代血液注入了這門古老的藝術,讓其煥發新的活力。戲劇最早的形式都由以祭祀發展而來。以古希臘為例,由酒神祭祀發展為古希臘戲劇從而具有完整戲劇形式的具體年代已經不可考,最初的祭祀形式“演員”大多只有一人,以誦讀祭文的形式出現,后期發展出了多人歌隊。職業劇作家的出現,讓戲劇中的敘事基礎得以穩定,雖然這一時期的戲劇文本多以神話故事為背景,但此時,戲劇的幾大關鍵要素以發展齊備。
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的開始,大大解放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同時大量進城務工的農民讓市民階級得以大規模擴大。此時的戲劇發生了兩大變化。第一,戲劇的文本內容發生了變化,在18世紀前,戲劇的內容大多以宮廷故事及愛情故事為主,觀眾也大多以上層貴族階級為主。工業革命后市民階級的增長讓戲劇的受眾也向下傾斜,文本內容也開始出現大量迎合市民階級,從而產生了現實主義戲劇,讓戲劇不僅擁有審美功能,同時也在社會變革中成了革命者的思想武器。第二,導演的出現讓戲劇形成了延續至今的導演中心制。19世紀薩克斯·梅寧根公爵為代表的眾多優秀導演的出現之前,導演在一場戲劇演出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活動的組織者和事務性工作的協調人,更加類似于現在的制作人。隨著導演專業化的發展,導演的角色更加成為戲劇中不可或缺的創作者,而編導演三位一體的現代戲劇創作體系也就此產生。
第三次重大改變開始于二戰之后。經歷二戰的歐洲變得千瘡百孔,整體思想界與藝術界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中,在這種懷疑中誕生了荒誕派戲劇。此類戲劇以法國思想家加繆的哲學觀念“人生本來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為基礎,拋棄了傳統戲劇中“起承轉合”的要素,將戲劇文本更加碎片化。此后興起的“貧困戲劇”更是打破了傳統戲劇編導演三位一體的戲劇體系,通過弱化戲劇文本,突出導演的個人表達與演員的個人表演將戲劇的表達更加個人化。中文語境下此類戲劇被統稱為“先鋒戲劇”。與此同時,電影的出現以及20世紀80年代電視的蓬勃發展,讓大眾對于故事的審美需求大量轉移至電影電視。
當下的戲劇藝術的現狀與發展在大面上看來,以成為行將就木的古老甚至衰老的藝術。進入21世紀后戲劇已經實質上脫離了“大眾藝術”的屬性,成為滿足部分群體更加個人化審美的“小眾藝術”。在商業的角度來看,全球范圍內,除美國的百老匯與英國的倫敦西區等小范圍標志性區域外,戲劇藝術都是難以脫離政府補貼而獨立生存的。在戲劇作品極為優秀的德國,政府補貼占劇院收入的近百分之八十,以慕尼黑市立劇院為例,每年接受的政府補貼就高達2800萬歐元。
戲劇藝術艱難的現狀是不容忽視,卻也并不只是壞消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戲劇藝術的觀眾群體與票房正在逐年穩步增加。當戲劇失去大眾藝術的地位之后,戲劇的娛樂性被電影、電視及近年來發展迅猛的短視頻所取代。其審美屬性卻大幅提高,人們走進劇院不再是單純地為了滿足“聽故事”的本能欲望,更多在于戲劇所賦予人的文化與審美的附加值。經濟學理論中有研究表明當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后,小眾藝術消費將得到高速增長。這背后的邏輯在于,人類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精神需求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增長,審美需求就是其中的重點。戲劇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增長因素在于,隨著大量的中產階級或“新富”的產生,他們不再滿足于電影電視等大眾傳媒所帶來的消遣與娛樂方式,而是更加關注于戲劇、舞蹈、展覽、交響樂等小眾藝術。因為這種傳統上需要一定審美與經濟門檻的消費行為,在他們看來比起幾十元一張票的電影更能突出他們的階級屬性。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類接受訊息的方式越來越快速化與小型化。此時不只是戲劇消亡說甚囂塵上,甚至電影電視都將一并消失。更有人預測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的物質世界將進一步消亡,而人類將生活在更深層次的意識世界中。關于人類發展的歷程并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但筆者始終認為只要人類的動物性還存在,物質的世界就不會消亡。只要物質世界不會消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就不會消失,這種互動性不是指虛擬的信息互動而是指人與人的“在場性”。這種在場性并非黑格爾所指“絕對理念”中的哲學概念,而是指“在場”這一行為本身。簡單來說即指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
隨著VR技術的發展,以及5G時代的到來,人類的遠程通訊行為將發生重大的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通訊依然是“遠程”的,即不在場的。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遠程通訊也無法替代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再先進的技術也無法替代親人之間的摩挲、戀人之間的擁抱。這種肌膚之間的接觸是人類動物性的本能,這是無法被任何技術所替代的。在劇場中,在戲劇表演的過程中觀眾與演員之間是有著強烈的互動性的。這種互動性在傳統戲劇中無法得到具象化,但它以氣場、張力等形式得以表達。
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使得全球范圍內的多個戲劇節無法進行從而改為線上舉辦,此時失去了“在場性”與“當眾”只能以視頻形式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戲劇變得索然無味。從前深受大眾喜愛的柏林戲劇節,在打開視頻的一瞬間就失去了其核心意義與價值,哪怕是實時播放,但隔著屏幕與攝像機也無法發揮其萬分之一二的美。而在面臨無數強力競爭者的觀眾爭奪戰中,戲劇的“在場性”將成為其不可替代的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因素。這也決定了戲劇將始終伴人類之左右。可能其不再是最璀璨的一朵,但會永遠盛開在人類文明史的花園之中散發著其獨特的香味。新媒體技術與傳統戲劇藝術融合之后產生的影響非常深遠,這會改變傳統戲劇的原有形態,使傳統戲劇在表達的過程中夾雜著技巧特征,表現過程中也附加了現代的科技元素,最終使戲劇藝術的內涵得到充實。因此,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將導傳統戲劇藝術中包含著虛擬和現代化特點。
在當下新媒體不斷深入的大環境下,大眾對傳統戲劇的需求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傳統戲劇通過新媒體手段與現代觀眾如何契合,西方傳統戲劇的引進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戲劇的結構與表達方式,使傳統戲劇從中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方式。
參考文獻:
[1]廖可兌.西歐戲劇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7.
[2]陳世雄.現代歐美戲劇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余秋雨.世界戲劇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