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彥兵
【摘要】 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文明和其他一些古代的文化發展軌跡有很大不同,而在政治上,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歷史也有很大不同。從秦漢開始,中華文明一直扎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并且,中華文化的五千年歷史一直傳承至今。本文針對歷史學與中國民族史進行了相關探索。
【關鍵詞】 歷史學;中國;民族史
【中圖分類號】K2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1-0043-02
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文明和其他一些古代的文化發展軌跡有很大的不同,而在政治上,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歷史也有很大的不同。從秦漢開始,中華文明一直扎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并且,中華文化的五千年歷史一直傳承至今,對于各個時代的經濟、政治和思想都產生很大的影響。本文針對歷史學與中國民族史進行了以下相關探索。
一、新的科學民族史學理論的確立
我國對于民族史學的研究已經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依托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下,各種史學得到了更加廣泛地研究和發展。其中,就包括民族史學。它不僅為民族史研究提供了非常多的理論指導,更是為其指明了方向。而在探索期間,出現了“統一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民族凝聚力”等一些理論的闡述,這對于中華民族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對于中國民族史學的指導
依托于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之下,它為中國民族史學的研究和發展提供了諸多指導,并對其產生了眾多的意義和作用。因此,在研究史學期間,需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和思考,同時適當融入蘇聯民族史學的部分內容和西方民族史學的部分內容。根據我國民族的基本特點,我國始終堅持民族平等,并在此基礎上,為中國民族史學的研究注入了無數新生機和新動力,更是不斷地促進其繁榮發展和快速進步,從而促使系統性、完整性的相關理論體系的建立健全。
以往對于歷史的研究和現如今有很大的差別,很多學者都會將階級斗爭學等多種內容和方法運用到中國民族史的研究之中,這可以使得人們深切地認識到中國民族發展歷史的重要細節以及過程。中國民族歷史的研究方向以及相關歷史研究理論都偏于漢民族的形成以及民族史上民族之間的關聯,還包括民族之間的戰爭、民族史研究的基本指導思想以及方法論等。例如:當時學術界對于歷史的研究,比較偏于民族之間的關系,其中,翦伯贊表示,當處于階級社會之中,當時的民族英雄必然會受到歷史條件的影響,并被存在的階級性所限制,而在社會主義之下,民族英雄才能夠更好地出現。而呂振羽則認為,民族之間是可以進行同化的,并且在進行民族融合時,雖然會出現不同的情況,但是也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性,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融合的進一步發展。
(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理論性研究
針對于民族發展關系的分析和研究,更多是受到我國民族的實際特點的影響,學者都是依托于祖國統一思想之下,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思想,并致力于促進各個民族和國家的繁榮發展。比如,范文瀾曾表達,能夠構建出逐漸強大的中國和偉大的歷史的主體,只有無數的勞動人民和中華兒女,這是他們辛勤的汗水和無數的智慧結晶的重要結合。
其中,白壽彝作為研究學者之一,他的理論研究具有很多的歷史意義和實際作用,值得很多學者對其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其在1951年曾發表過相關文章,其中指出,少數民族除了極少數民族之外,基本上都和漢族一樣擁有比較久遠的歷史,各個少數民族也擁有自己的生存區域,也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建設創造了十分重要的條件,并且也提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理論和構想。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資源歷史文化
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的育人作用就是使人民群眾更加團結,不斷地教育人民、共同面對敵人、消滅敵人,激發出全面愛國、衛國的精神,進一步喚醒民族的凝聚力,徹底反封建,為進一步實現民族獨立以及國家得到解放的目標作斗爭。
黨的創立階段,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主要是圍繞著黨的建設以及工農運動這兩大主題而展開的。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出版一些報刊和書籍、舉辦一些工人的補習學校、創辦一些農民補習的學校、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建這些學校,然后統一帶領人民群眾一起學習和感悟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意義,參悟其中的深刻含義,使得人們的心向一方。這樣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進一步提升工人階級的政治思想覺悟,向農民們不斷宣傳一些革命道理;向一些知識青年傳達一些新的思想和革命綱領,黨在建立統一戰線、國民黨和共產黨進行合作、北伐戰爭、工人運動以及農民運動等一些方針和政策的影響之下,使得人民群眾可以更加自覺地參與到國民革命的運動之中。
土地革命時期,紅色文化資源育人主要是圍繞著中國革命軍隊的創建、土地革命的進一步深入以及革命根據地的開辟這三個中心任務來展開的。其最主要內容就是講述黨的路線、黨的方針和黨的政策,對于部隊以及全體軍官兵都要進行紀律上、軍民關系上的一些相關性的宣傳和教育,展開革命前途的思想性教育,進一步宣傳黨的民族性政策,使得人民群眾可以更加詳細地了解并掌握這些相關政策。主要教育方式就是通過印發一些包含政策性內容的文件以及報告等。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打土豪以及分田地的高亢政治熱情,進而可以有效地鞏固并發展革命根據地;向紅軍指戰員宣傳毛澤東的戰略戰術基本原則。動員少數民族的人民群眾積極地參加紅軍,不斷擴張并鞏固以人民群眾為基礎的政治影響。
在抗日戰爭時期,紅色文化資源育人主要是圍繞“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為中心的任務而不斷展開。基本方式就是通過一些傳單、報刊、音樂、學校中的教育等方式進行傳播。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進一步向根據地和國統區各個階層的民眾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進行黨的綱領和主張的宣傳,進一步鞏固黨對于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抗日武裝力量的深刻領導,進一步發展抗日的根據地,創建鞏固抗日民主的基本政權,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可以使得民眾更為團結,奮起抵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一直到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三、民族考古學方興未艾
已經出版的部分民族地區考古書籍以及與敦煌相關的文書、與吐魯番相關的文書、與絲綢之路、銅鼓、懸棺等相關的著作或者論文,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民族史學界的重大興趣。近年來新出版的有佟柱臣教授的《中國邊疆民族物質文化史》和陳明芳副研究員的《中國懸棺龔》,這是民族史和考古歷史之間進行有機結合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未來不斷研究和實踐中,這類書籍還會不斷問世,這也是推動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歷史上的小說以及戲劇中,其中少數民族的一些人物都扮演了反面角色,并且在人們的印象之中根深蒂固。在最近的幾十年里,相關歷史學家對于少數民族歷史人物的研究,也一改往日的陳舊印象,轉變成較為客觀的敘述并論證了自身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對于中國整個發展史所作出的貢獻。還在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方面做出的貢獻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和解說。即使是一些十分復雜的歷史人物,也會對于他們自身所處的真實歷史環境以及所作所為都會展開詳細、客觀地闡述。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歷史學屬于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的學科,和其他的一些學科之間也具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不懂得歷史,就不能夠真正地理解現如今的社會,更加不會預測到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所以,歷史學一定要和中國民族史之間進行緊密的聯系,在社會科學的發展和交流過程中,為社會提供更加具有廣闊性質的視野以及理論性工具,為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澤宇.人類學家的史學情懷——林惠祥《中國民族史》對匈奴族研究的學術貢獻[J].百色學院學報,2020,33(01):50-58.
[2]馮建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族敘事——基于民族學與歷史學視野[J].民族研究,2018(04):25-41+124.
[3]張曙暉,王文光.中國民族史學科的發展源流與融合趨勢[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9(03):125-131.
[4]羅賢佑.關于推進中國民族史研究的若干構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02):221-224.
[5]曾黎梅.劉師培與中國民族史研究——以《中國民族志》為中心[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0,25(07):79-84.
[6]彭武麟.回溯與當下——兼論中國近代民族關系史研究的基本對象與路徑[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65-71.
[7]韋忠仕.中國歷代民族政策研究的重要突破——簡評龔蔭教授編著的《中國民族政策史》[J].西北民族研究,2008(01):126-13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