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呂釗
【摘要】 敦煌石窟位于河西走廊西段,也就是始建于十六國先秦時期的莫高窟。隨著時代的發展,敦煌石窟經歷了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了巨大的建筑文化景觀,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敦煌石窟中所刻畫在墻壁上的彩塑壁畫,記錄了不同時代的服飾藝術,本文圍繞沙州回鶻時期回鶻服飾的藝術價值、文化特點進行探究,供大家借鑒參考。
【關鍵詞】 敦煌石窟;沙州;回鶻時期;回鶻服飾
【中圖分類號】J95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7-0058-02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JK0179),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 ,批準號:19EG211。
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的別稱,它也被稱作“千佛洞”,因石窟中栩栩如生的彩繪佛像而聞名。它位于甘肅省敦煌,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敦煌石窟擁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經歷了千百年的發展變遷,敦煌石窟至今以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建筑文化景觀。其中,服飾文化是敦煌石窟彩繪藝術中一個重要的分支,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人物衣著服飾各具特色、人物形象鮮活且數量眾多,自成體系,尤其是保存了中國宋代以前豐富的人物畫、裝飾圖案,可謂是世界各國博物館藏品之最。
敦煌石窟中沙州回鶻時期回鶻服飾的呈現主要凝結在彩繪壁畫人物的舞蹈形象上,獨具特色的舞蹈服飾和高超的舞蹈技巧相互融合,鮮活的展示古代回鶻服飾的藝術價值、文化特點,也更好的展示出了我國傳統民族服飾的發展面貌以及發展歷程。
一、相關釋義
(一)沙州回鶻
顧名思義,沙洲是古代行政區劃分的名稱,它位于今甘肅省敦煌市,在我國古代曾下敦煌、高昌、晉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而回鶻作為我國少數民族部落,它是維吾爾族的祖先,是游牧民族最早過渡到城市生活的民族之一。沙洲回鶻作為活躍在西北少數民族的一個分支,早在初唐時期,就已經建立了回鶻別部,9世紀中葉后,部分回鶻人歸屬吐蕃。848年歸屬義軍政權,日漸強大的回鶻實力也成了抗擊西夏戰斗中的重要支柱。因此,沙州回鶻不單單代表著一個獨特的民族,更記錄著深厚的政治、經濟 、藝術特點,是鑄就回鶻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回鶻服飾
回鶻汗國自646年建立,到840年汗國滅亡,在200多年的留存時間內,幫助唐平定了安史之亂,抵御了吐蕃對西域的進攻,還通過和親、馬絹等貿易往來,在唐之間保持著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突厥和回鶻語言的交融也造就了服飾的特點,這一時期的回鶻人穿著有著濃厚的中原盛唐文化特征。早期服飾雖然和游牧生活相適應,但是在經歷了動態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興盛后,和古老的中亞、西亞文明有著較深的淵源,是民族服飾史的重要組成。
二、敦煌石窟中沙州回鶻時期回鶻服飾的藝術特點
(一)藝術性
中國服飾文化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同時也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敦煌石窟中,保存了大量珍貴的中古服飾圖像和資料,是自北魏至宋元時期社會各階層服飾的匯總。敦煌石窟壁畫上的彩繪,雖然取材于神佛,但是其中凝聚的服飾文化價值,具備著鮮明的藝術特點,系統展現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文化的服飾文化之和。
在敦煌石窟中,回鶻和蒙古、吐蕃等五個少數民族服飾都有所體現,從回鶻組的人物服裝、妝發,都栩栩如生,繪就了更加獨特的唐朝服飾特點回鶻服飾中,公服、圓領袍、半臂、衫裙、帔等服飾都有所體現,裝飾有革帶、巾子等,布料覆蓋了蜀錦、綾羅、夏布等,這些服飾的不同元素,使回鶻服飾獨居藝術特點,其文化屬性十分鮮明。
(二)民族性
回鶻和維吾爾族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民族特點上看,回鶻組的服裝款式、色彩份額、圖案特點都有著本民族的特征,其紋飾特點華美,冠服十分華美,裝飾也較為奇繁。絲織品的繁茂為服飾的新穎富麗打下了堅實基礎,其色彩在濃艷之中包含鮮麗質感,裝飾圖案也已花團裝飾,祥光四射。整體服飾呈現出令人心醉的生趣和味道。不但代表了回鶻自身的民族特點,同時也對服飾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歷史性
回鶻服飾中,深受大唐文化的影響,胡舞中的各中藝術元素和服飾文化相互呼應,呈現出獨特的特點。在回鶻族婦人身上,他們要么佩戴簪步搖,衣服制度襟袖狹小。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足蹬高腰靴子,在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的過程中,隨著中國服飾冠服制度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優化。以此,服飾文虎深厚權利登記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歷史和時代特征。
(四)文化性
豐富的文化種類使沙地回鶻服飾的重要特點。《敦煌石窟中的少數民族服飾研究》一書中曾論述了敦煌石窟中回鶻民族的服飾特點,它將沙地回鶻服飾研究融入了民族遷徙、民族政權變化、宗教信仰的時代背景下,指出敦煌石窟中的巖畫、壁畫、卷軸、紡織品、彩繪、石雕、俑人都留存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高昌古城、吐魯番前山等場所彩繪、出土的回鶻服飾,就具備著濃郁的少數民族氣息。例如回鶻男子的服飾包含了尖頂花瓣形冠、桃形冠、三叉冠、扇形冠、尖頂帽、圓帽、花帽、翻檐帽、纏頭,而回鶻女子服飾則包含了桃期冠、花蕾冠、元寶冠等藝術表現形式。
以壁畫《回鶻王族像》為例,畫面中,三位供養人為回鶻王子,他們的服飾大多為紅袍,只是在紅袍上的綠色圖案較為顯眼。靠近中心位置的回鶻王子蓄有點絡腮胡,顯而易見家族權勢更為顯赫。據考證,這個王族在吐魯番地區統治了較長的時間,因此在衣著服飾上具備著濃郁的中原盛唐文化特征,呈現出更加神秘和獨特的文化氣質。
三、對敦煌石窟中沙州回鶻時期回鶻服飾的美學價值
在敦煌石窟存世已久的彩繪作品中,包含著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石壁上繪畫出來的人物衣袂飄飄,十分靈動和有趣,而在其美學價值的凝聚上,也呈現出了不同的表現因素:
(一)重復元素
敦煌石窟中,沙地回鶻民族的服飾文化較為輝煌,其中保存有大量的古代服飾資料。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元素組合模式就是“重復”,它借助相同的元素以獨特的藝術規律進行重疊排布,以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法,形成了強調對象的反復手法。例如,敦煌壁畫中第138石窟中的晚唐女供養人在服飾的大袖緣邊上設計為散點式二方連續團花圖案,大袖長裙則為團鳳花紋四方連續圖案。
在連續紋樣的條理設計上,呈現出繁復的組織規律,構成了一種無限循環的圖案,以異色近似性的反復紋樣,打破了單調之感,繼而使畫面富于變化。而在敦煌壁畫晚唐144石窟中,女供養人身著獨特的回鶻襦裙,裙上為四方連續團花花卉,在重復的組織搭配下,呈現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特點,尤其是在石窟中常見的舞伎裙擺上,規律的重復編織為服飾褶皺,繼而達成回鶻文化的有序統一。
(二)旋律流動
服飾文化之美在于一種有規律的排列造型,當人的視線隨著造型要素產生流動 后,觀者所感受到的造型就會產生一定的韻律感。例如,在中唐第144窟的供養人禮佛樂伎的服飾文化上,供養人像的長裙下擺呈現波浪形緣邊,衣服的肩部為自然縱向褶皺,以流線型衣紋和披帛在腹部自然形成的環狀線條,加之回鶻供養人像的裙裝十分飄逸、寬寬的高腰裙帶改變了裙子的縱向流動,使回鶻樂伎的服飾在過渡元素的巧妙運用下,達到服飾各部分的相互融合。而在中唐第159石窟上,女供養人身著米色長裙和披帛,統一的顏色能夠呈現出紋飾流動的線條形,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通過不同的衣服紋飾,給人及不同的情緒感受,以順暢自然的視覺效果,體現了回鶻服飾靈動柔美的氣韻之美。
(三)均衡之美
在敦煌石窟中,沙州回鶻時期回鶻服中包含著一種均衡之美,主要體現為對稱、均衡等藝術特點。通過份額相同、力量均等的服飾設計,呈現出更加獨特的藝術特點。
例如,在第138窟女供養人的服飾、領、袖、腰帶、長裙等服飾文化,以左右對稱的藝術特點,增強了視覺沖擊力。尤其是在這款服飾中,采用了染花紋紋飾,均衡的對稱特點打破了視覺禁錮,為整體服裝構建了融洽的藝術特色。例如第45石窟中《未生怨》中的王子衣領為三角形交叉領口,通過遙相呼應的金絲因素,達到對壁畫人物的全新塑造。
四、總結
綜上所述,敦煌石窟之中,包含著本生、佛教、彌勒經變等不同的佛教文化題記,能夠幫助后人了解古代的經濟、文化、宗教、藝術和生活,其中好凝聚濃厚的服飾藝術文化,以大量、豐富和系統的材料,覆蓋了印度、中亞、西亞、新疆等地區,幫助后人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實現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融合。由此可見,回鶻服飾是沙州回鶻時期深具民族特點的一種服飾,它代表著獨特的地域和藝術文化。
回鶻族從御寒生存的目的出發,形成了合體、封閉式、窄衣型的服飾特點,其服飾藝術和游牧生活相互融合,衣料以毛皮、皮革、毛氈、自織土布和絲綢為主,具有深厚的審美價值,因此成了西域服飾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劉小剛,崔玉梅.基礎服裝設計[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8.
[2]釋慧琳.正續一切經音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