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至誠”是理上頓悟的根本,“孝悌”是事上漸修的根本。從孝悌之愛為起點延展開來,還要護養好本自具足之本心,并在立志符合本性的基礎上把當下的本職工作做到極致,這就基本做到了人生以德為本。
【關鍵詞】 論語;孝悌;本心
【中圖分類號】J5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4-0026-02
基金項目:玉林師范學院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將中華元典智慧導入‘基礎’課程研究”(編號:2020XJJGZC22)。
宋代趙普丞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在其中。可是,有很多人學了《論語》,僅停留于知識層面,自己的毛病習氣煩惱等負能量并沒有被經典所化,境界修為并沒有提升。比如,與家人起矛盾時,仍然會被情緒帶著跑,很難內省到“君子求諸已”,君子遇到任何境緣,都要反省自己,自己對所遭遇的一切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再比如,當別人誤解自己時,很難想起“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能學以致用的原因,是沒有抓住《論語》的根本。
《論語》的根本用一個字來表達就是心之“誠”,用兩個字來表達就是心之“至誠”,也可以說是“里仁為美”,就是心地美,有一顆利他無我之心,以此心靈品質為“本”向外顯發,就是從每個人本自具足的純然清靜之本心中自然流露出來的,對長輩自然做到孝,對平輩自然做到悌,對晚輩自然做到慈,對上級自然做到忠,對朋友自然做到信,對天地宇宙中未知的力量自然做到敬。“其為人也孝悌”中的人與“其為仁之本與”中的仁,發音相同,其中貫通的秘訣是,做人做通了,仁的境界也就實現了,人與仁二者自然相合。①“至誠”是理上頓悟的根本,“孝悌”是事上漸修的根本,從孝悌之愛的起點延展開來,還要護養好本自具足之本心,并在立志符合本性的基礎上把當下的本職工作做到極致,這就基本做到了人生以德為本。《論語》通篇不離一個“樂”字,時刻記得把自己的心調到微微之笑意的狀態,這是合道之秘籍。如此,漸漸心上磨,事上煉,最后理事無礙,境界高遠,智慧通達,與道合一。
一、做好孝悌之本位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是達到“仁”的境界狀態的根本起點。《孝經》中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個至德要道,就是孝悌,孝悌是愛的原始點。仁愛之心要從敬愛自己的父母,友愛自己的兄弟姐妹開始,推而廣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關愛人民,再往外推廣,就是愛護萬物。生養自己的父母是最該感恩的人,是第一福田,“家道家道,道落家中”,家是社會的縮影,在家里對長輩和平輩的心態,遷移到社會,便是“忠臣出于孝子之家”。心靈凈化和內在品格的提升,要從自己最親近的人下功夫,在平常的生活中“時習之”,事兒上磨煉,力求在每一件事上都能做到盡心盡力,真誠真心,純然清凈,知行合一,最后“止于至善”。
孝悌是德性修為第一個展現的地方,“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從感恩父母,自然遷移到感恩至圣先師,再到感恩黨和國家,感恩人民,體會到我們吃的每一口飯菜都蘊含了從種菜人到做飯人無數人的汗水,直至感恩陽光、空氣、水滴等萬物,沒有這些,便沒有我的生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并育而不相害”,我們來自同一個源頭,本來就是生命共同體。如此,仁愛之心以孝悌為中心點一圈一圈地往外擴展,心量格局也一層一層地往外擴充,由“小我”漸次走向“大我”,最后歸于“無我”。
二、護養好本自具足之本心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人之初,性本善”“天命之謂性”,其中的“如來智慧德相”“自性”“性”指的都是人人本自具足之本心,這是“人人皆可成堯舜”“人人皆可成佛”,實現大同社會的人性根基。本心既需要護,也需要養,因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本心即道心,從字面上來看,人心是危險的,道心是微弱的,人心容易把人引向危險,道心本身很微妙微弱。人心即人性的弱點,表現為各種貪欲、偏見、自私、狹隘、攀比、虛榮、嫉妒等人性中的負能量,人性中的惡;道心即人性的優點,表現為覺悟、豁達、仁愛、正直、無私等正能量,人性中的善。道心的特點就是:生發喜悅、創造價值、利益眾生。幾乎所有的人生困惑和災禍都是人心招來的;幾乎所有的光輝燦爛都是道心創造的。道心儒學稱為“本心”“良知”;道學稱為“真心”;佛學稱為“佛性”,名不相同,表達的都是人人與生俱來,本自具足,與宇宙本體“道”相通之本覺。儒學養浩然之氣,立道心;道學通過看破人心,超越人心,啟發出道心。一立一破,切入點不同,殊途同歸。佛學“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扶拭,勿使惹塵埃”,時時養護好道心,不要被人心(塵埃)遮蔽。②
歷代圣賢經典是教我們如何擺脫人心(欲望情緒)的束縛,不做人心(欲望情緒)的奴隸,幫我們護養好道心,找道心,修道心,讓道心的光芒照亮前程,幸福人生,覺悟生命。當道心完全超越人心的時候,就是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狀態,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人類如果沒有歷代圣賢經典的啟發,人心會極度膨脹,導致人類走向自我毀滅。道心微妙微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應該做的先切掉,這是護。《黃帝內經》的文眼,“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保持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內守的心境,即養生背后是養心,養心的背后是調心,慈祥慈悲樂呵呵,打開心量,“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主觀臆斷,中道不走極端,不固執僵化,不執著于小我的私欲,如此,身心愉悅,自利利他,其終極目標是要合“道”。“直養而無害”“君子坦蕩蕩”“直心是道場”,都是要以正知、正念、正行來養好本心。當念頭來時,要用本覺覺察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是利他的還是利己的,正向利他的就行動,否則就內省內觀,一直將其轉化完全為止,時時刻刻保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三、立志符合本性
志,甲骨文的含義是心之所之,就是內在心要去的,不是外在的身要去的那個地方,要根據自己內心的渴求而量身定位,所以叫志向。“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士是十選一的精英,庸人談不上志,志是士之心,“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從“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角度來講,“志于道”是立根本志,人們通常所說的立志是在“游于藝”的層面,“藝”即“義”,即現代意義上的職業或專業,在專業領域游刃有余,以此來奉獻社會,累積福德,調養本心,顛覆有限認知,知行合一,提升自己,最后合“道”。這里的立志符合本性,是說選擇專業要符合自己的本性(喜歡擅長),選擇領域(政、商、文)也要符合自己的本性,立志是把所有的心神都聚焦于本性,如此,從立志到完成志向的過程中,不僅愉悅身心,完成自我實現,更益于服務社會。否則,一個天生的繪畫天才當了警察既是人生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損失。
四、把本職做到極致
“下下人,有上上智”,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崗位,只是分工不同,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均是實現自我,服務社會的一個平臺。無論身處多么平凡的崗位,都要兢兢業業,不好高騖遠,使心安住在當下,以真善美的心靈品質做好每一件事情,影響輻射與自己相關的每一個人,從我做起,“居上不驕,為下不背”,誠誠懇懇在工作崗位上盡自己的本位。如果本職沒做好,就是虧本的,虧本的話,是不圓滿的,離道也就遠了。
五、人生以德為本
“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先正心,正心即修德,修德即是修“利他”之心,修德才能合道,因為“天之載我者,德也”。德是人生這座大樓之地基,地基深厚,才能撐起高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正所謂“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厚德載物,內圣外王。古今中外,無論是頂尖的企業家,還是政治家,包括推銷員,保潔員,可以說是任何領域中的事業成功者,無一例外的秘籍是“利他”兩個字。“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中國文化是“王”道的文化,因為本自具足,只是被私欲情緒等“烏云”遮蔽,需要“拔云見日”,回歸本來之王。自己修來的一點圣心,如果沒有機會,這點圣心就要藏在內心里,王字里面一點成玉,君子終日行不離玉,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如果有機會,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把這一點圣心放到外面去,一點放到王字的上面成主。③
一身之主叫修身,對普通人來說,能成為一身之主并不容易。“觀德于忍”,關于人的本覺、情緒和欲望的關系,可以這樣來打個比方,本覺是皇帝,情緒和欲望是太監和大臣,情緒和欲望來的時候,能不能當下先忍兩秒,不跟著情緒和欲望跑而成為他們的傀儡,以本覺觀照心輪中氣血的自然流動,而不攀附任何知見,將情緒和欲望這些負能量覺察轉化為正能量,會用此觀照的功夫,脾氣秉性會慢慢被轉化,性情會越來越平和,從而身心健康愉悅,實現人與自身的和諧,時時刻刻由本覺做主,“主明則下安”,不再做情緒和欲望的奴隸,才能成為一身之主;一家之主叫齊家,一國之主叫治國,天下之主叫平天下。涵養德的基本準則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處理人際關系的黃金法則,即恕,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也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挈矩之道”,能夠把上下、前后、左右的關系都處理好,自利利他,根本還是要修一顆無我利他之心。
注釋:
①鐘永圣.論語(一)[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22.
②郭繼承.中華經典十三講[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9:20.
③劉宏毅,劉豐.心路:從《大學》看人生[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44.
作者簡介:
王榮,女,玉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