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毅君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02-125-02
摘? 要? 人格的健全是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在當代社會競爭力中占有重要的優勢。我國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作為輸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往往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忽視了體育對塑造高職類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本文從校園體育維度建設方面分析高職類學生人格健全的一系列實施路徑,為“大國工匠”提供有力的內涵建設支撐。
關鍵詞? 當代體育維度? 高職院校學生? 健全人格
習總書記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的重要講話:“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高職院校學生受社會、家庭、成長環境因素等影響,個人素質參差不齊,其行為特點、學習態度、心理意識等方面較本科學生有所差距,大多數院校建立了入校心理測試,對偏激等心理行為進行預警與幫治。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實施方案》的頒布實施,高職類院校將會有一個更高的發展機遇,發揮體育的特殊的引導作用,對高職類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等方面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一、人格的內涵
所謂的人格是人在社會適應時,所表現出的由意志品質、精神內涵、形象氣質、思維維度所賦予的一種外在健康表現。健康的人格是能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保持和諧相融的狀態,其健康結構包含肯定、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序列。健全的人格具有高度的社會認可度,是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所必需的良性人格,更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體現,緊跟時代需要,與時俱進,繼往開來的優良人格。
二、體育維度下高職院校學生健全的人格體系
體育維度廣泛而又深入,田徑、籃球、武術、賽車、游泳等項目無不具有著競爭意識、拼搏意識、規則意識、智力意識。在參與體育活動中,各項技能的發揮都滲透著精神品質的迸發。
(一)體育維度下高職院校學生的競爭意識
高職院校學生在做事積極性方面比較被動,缺乏自信,重點培養學生競爭思維,能更好的讓學生形成自我意識,建立信心。體育的競爭意識,能讓學生認識生存的法則,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增強自身能力素質。在運動競技當中體會勝利的喜悅,沖出枷鎖,深度認知“贏”的概念,通過競技氛圍,使學生在面對各種惡劣環境時表現出的超強適應力。良性的競爭意識會讓學生在學習基本技能的同時,通過周圍水平的比對分析,產生更具進步意義的超強學習能力,激發自身潛力。
(二)體育維度下高職院校學生的拼搏意識
高職院校學生在面對升學考試中,文化成績相對不高,在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方面存在不足。體育的拼搏精神能讓其認識到“更快、更高、更強”的意志品質。特別是競技類體育運動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拼搏的力量,更能釋放學生心中抑制的情緒,他們在內心深處有著渴望通過努力奮斗來達成既定目標的激情,渴望受到更多的社會關注度和認可度,需要通過體育的“藥引子”進行潛意識引導,在大學教育這個黃金教育階段養成努力拼搏的意識,真正體現大學之所教,受用終身。
(三)體育維度下高職院校學生的規則意識
在體育規則中懂得“無規矩不成方圓”的處事方法,學會合作、團結、安定的精神。體育項目種類繁多,每項運動都有其特定的規則和競技方法,在體育比賽當中,正是有了既定的約束才體現出比賽的公平正義,才能發揮彼此應有的能力,決出真正的冠軍。所以建立規則意識,不僅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秩序,更是保障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在共同規則下,約束自身及周圍人群的行為,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大局觀,培養學生善于用俯視的思維看待問題,才能事半功倍,更好的發揮個人能力水平。
(四)體育維度下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意識
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掌握高技能高端技術,需要發掘自我學習的能力,才能持續掌握學習的知識技能體系。而形成較強的自我學習能力需要外界的刺激來達到強烈的應激反應。體育學習思維模式可以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在體育競賽中,冠亞軍的形成會讓選手主動向冠軍選手進行學習,總結自身不足,努力趕超,是一種榜樣的力量,更能激發主觀能動性。再者是一種被動的學習,在自身體育技能被超越的情況下,內心會產生一種失落和挫敗感,同時會反思自身被超越的原因,也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學習動力,努力趕超,形成一種良性的心理適應態度。
三、體育對健全高職院校學生人格的實施路徑
(一)在體育教學中融入運動心理學因素
在運動訓練中采用積極放松的方式來緩解體育訓練中的壓力感,通過控制放松肌肉的時間,同時教授運動呼吸的方法來提高注意力,達到緩解緊張的情緒的目的。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是通過教師言傳身教進行的帶動,教師要掌握學生運動的特點,灌輸鼓勵、積極的思想幫其上進。讓學生在體育競技中學會對輸贏的正確理解,形成“勝不驕敗不昧”的自我調節意識。在體育訓練中形成心理模擬,讓身體和心理在模擬鍛煉中形成契合。
(二)開展大學體育與心理健康課程
與入學心理測試相結合,設置大學體育與心理健康的課程,融入專業心理健康知識,讓體育與心理健康充分融合在一起。特別是在入學時預測都有負面心理傾向的學生,采取早發現、早幫治的方法進行有效心理干預,通過體育鍛煉的途徑,使其釋放心理負擔,緩解緊張情緒等。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建立檔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對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三)強化自我意識,激發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灌輸大學生進行自我身體鍛煉的意識,把政治、文化、品德及民族精神等因素潛移默化到學生主體意識當中,才能有目的地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用社會影響因素來支配打學生身體鍛煉的內驅力,從校園體育環境打造著手,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與充分的肯定和激勵,在體育鍛煉方面機遇多方位的自由選擇,才能激發學生自我能動性。
(四)注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在物質方面,營造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建設。在校園當中建設融體育休閑于一體的基礎體育設施,包括器材、場地、雕塑、場館等。既是體育文化的烘托,也是激發體育鍛煉的內在激情。物質文化的建設直接影響到學生參與體育的熱度,建設不足則會導致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和次數,受新媒體、新科技的影響,高職院校學生會沉迷于手機、網絡等電子產品的影響。再者,根據不同的體育項目,有計劃有目標有章程的組織體育鍛煉,建立多元化的體育項目平臺,讓學生有充分參與的空間和時間,通過各類體育比賽,宣傳體育精神,讓學生在一個體育大環境中受到感染,激發更高的拼搏斗志。
四、拓展體育教學資源對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深度挖掘體育教學資源,高度重視和鼓勵體育拓展教學,增加相關體育拓展設施,設置體育拓展教學專項資金,保證體育拓展教學的大力開展。探索體育與自然的關系,讓體育教學與自然相結合,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天然設施增添體育鍛煉的趣味性。拓展體育教學模式,提高體育教師的素質水平,安排定期進修與業務考核,保障體育拓展教學的活力。在安全方面,建立體育鍛煉規則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育教學更具有科學性和安全性。
五、結語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頒布后,全民健身的熱情達到了高潮,高職院校學生有著自身心理發展特點,通過國家政策的引導,融入體育元素,使學生通過體育維度的影響,形成健康的心理,從而健全人格,更好的適應社會,對國家、個人都產生積極向上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正剛.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02):49-50.
[2]黃都平.高校體育教學融入運動心理學教育的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02):53-55.
[3]羅明剛,田小靜.大學體育對大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4):238+240.
[4]高東方,張華新,王懷建,孫立.論高校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8(01):132+135.
[5]楊林.高校體育教學對健全大學生人格的價值分析及實施途徑研究[J].西部皮革,2016,38(18):188.
基金項目: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名稱:“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傳統體育促進留學生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編號:〔2019〕-JKGHYB-0453);2019年度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名稱:“一帶一路”背景下武術教育促進留學生人才培養的教學探索,編號:201926)。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