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峻銘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06-093-02
摘要 目前,我國許多青少年均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長輩的溺愛,再加上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他們長期在順境中生活,抗挫折能力被削弱。攀巖運動具有較強的挑戰性和技巧性,能夠培養青少年堅韌品質,提升青少年抗挫折能力。本文將對攀巖運動進行簡要闡述,對當前學生抗挫折能力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分析,探討攀巖運動對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影響。
關鍵詞 攀巖運動;抗挫折能力;影響
抗挫折能力是人們在正常情況下,對待挫折和失敗的積極反應能力,主要體現在人的意志品質和面對挫折的心理狀態。經常從事挑戰性運動的青少年,能夠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在潛在意識里提示自己,對逆境采取正向思維,積極面對,從而提升抗挫折能力。
一、攀巖運動的相關概述
(一)攀巖運動相關概述
攀巖運動最早出現于18世紀,是一種具有較高綜合性的體育項目,通過攀巖運動,不僅能夠鍛煉人身體素質,掌握此項運動的技能,還能鍛煉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攀巖運動具有人工巖壁和自然巖壁之分。通常情況下以鍛煉身體、磨練意志為目的的攀巖運動是指借助專業裝備,在有保護的條件下進行的人工巖壁攀巖[1]。
(二)攀巖運動的優點
1.增強人體素質。攀巖運動是一項全身運動項目,運動員需要隨時面對巖壁的變化,運用手腳以及腰腹的力量克服自身重力。攀巖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正蹬和側蹬等技術,需要完成引體、轉身以及騰挪動作。長期從事攀巖運動不僅能讓身體各部位肌肉得到鍛煉,還能增強人的心肺功能,達到增強體質的運動效果。
2.提升人體平衡感。攀巖運動的所有動作是在陡峭的巖壁上進行的,與普通運動不同,這項運動對人的身體平衡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做到三點支撐,一點移動,這也是攀巖運動的最基本動作要領。經常參加攀巖運動的青少年,身體平衡能力將會得到鍛煉。
3.提升學生自信心。攀巖運動是對身體和心理的全方位挑戰,當青少年站到巖壁前時,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剛剛接觸此類運動的人常常感覺到自己無能為力,會被眼前的諸多困難震懾住。但是,一旦喜歡上這項運動,會親身體驗到每個看似不能戰勝的困難在自己的努力下,被一一克服和化解,人體沒提升一步,就會給運動者帶來巨大的成功喜悅,讓青少年信心倍增。經過長期攀巖鍛煉,會讓青少年消除懦弱的心理,讓意志品質更加堅定。
4.強化學生注意力。攀巖過程需要沉心靜氣,心神不定的運動者將會在攀巖運動中遭遇失敗。運動過程中,運動員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巖壁手臂和腳下的巖壁上,注重調整身體姿態,需要考慮到每個細微環節,全力以赴克服巖壁帶來的困難。長時間進行攀巖鍛煉,能夠培養青少年專注精神。
5.提升學生進取心。攀巖運動所有技術動作和判斷都要依賴于運動者自身完成,運動過程中幾乎不需要他人的幫助。尤其在面對取和舍的選擇時,往往堅持就意味著成功,相反,一念之差就會讓所有努力回歸原點。長期進行攀巖運動的青少年,更能體驗到成功和失敗的意義,具有獨立性和進取心。
二、學生抗挫折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
(一)學生抗挫折能力存在的問題
1.依賴心強。目前,許多學生長期生活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受到來自父母和隔代長輩的關愛,生活上和學習上很少遇到逆境。一些學生雖然在身體發育中具有了成熟的特征,但是,內心對父母和他人依然具有依賴感,精神上并未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缺乏自己的判斷力。這樣的青少年,在獨立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常常會表現出束手無策,輕易打退堂鼓,在失敗中常常萎靡不振[2]。
2.自制力差。青少年的自制力不僅表現在學習中的自覺性方面,也表現在面對困難時的行為上。面對困難時,一些自制力弱的青少年會產生條件反射,在行為上表現出退縮。而經過長期歷練的青少年,這是更加從容面對困難,用理性戰勝自己,讓自己在困難和失敗面前不會退縮。
3.盲目自信。有些學生長時間生活在順境中,并未真正遇到挫折和困境,對自己的心理素質和能力缺乏準確判斷,產生盲目自信。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結果將會導致其在面對挑戰時心理準備不足,難以承受失敗帶給自己的打擊。
(二)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影響因素
1.家庭因素。學生抗挫折能力不足受到家庭教育因素影響較大。目前,家庭生活環境普遍得到改善,家長承擔了孩子所有照顧義務,學生失去了親身實踐的機會,對困難和挫折缺乏真實體驗。
2.在校教育的因素。在以往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學校將人才培養重心放在了文化課教學方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缺乏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雖然得到提升,但是,意志品質并未因此而得到強化。而一些所謂的挫折教育和逆境教育在實際教學中并未真正得到實行。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差。
3.社會因素。影響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因素不僅包括家庭和在校教育,與社會影響因素也有較大關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大了與全球各國之間的交流,許多國外思想和文化滲透進來,對我國青少年帶來較大影響[3]。
4.個人因素。當代的青少年大多具有較為鮮明的個性,長期在順境中生活和學習,讓一些學生產生盲目自信,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挫折和困難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他們一旦遭到失敗打擊時,就會讓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喪失自信心。
三、攀巖運動對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影響
(一)對正向思維的影響
攀巖運動不僅是對人體身體素質的培養和鍛煉,也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目標和方向的過程。攀巖運動是對巖壁帶來的客觀困難的挑戰,也是對學生自我的挑戰。青少年要想征服面前的巖壁,需要邁出勇敢的第一步。在面對困難時,他們沒有選擇,只有勇往直前,戰勝面前的每一個目標才能獲得成功。通過攀巖運動,能夠讓青少年養成正向思維,讓他們懂得每一次努力都會帶來成功的希望,每次失敗就是下一次成功的開始。
(二)對堅韌性的影響
攀巖運動與其他運動形式不同,攀巖運動需要持續攀登,如果運動過程中產生停滯,不僅很容易破壞攀巖者的重心,還會消耗更多的體力。攀巖者如果不具備堅韌的性格,就會中途放棄所有從事過的努力,進而宣布攀巖失敗。通過攀巖運動,能夠讓學生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放棄,不僅要挑戰身體機能的極限,還要挑戰思想意志的極限。
人的內心變化源于行為,攀巖過程是用行為改變認知的過程,在這種不斷努力攀登的行為影響下,人的意志會變得更加堅定,性格會更加堅韌。
(三)對自覺性的影響
所謂自覺性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對行為的控制能力。學生在剛剛開始攀巖時,會存在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此時如果能夠獲得他人的鼓勵,會讓他們變得自信。當看到一個又一個成功攀巖的運動者,會點燃他們內心的斗志,克服內心的怯懦。在邁出攀巖的第一步,他們會自然而然產生喜悅感,獲得快樂的體驗。正是這種讓人振奮的感覺,讓他們能夠將此類運動自覺地堅持下去。進而形成意志對行為的控制力。
(四)對果敢性的影響
攀巖運動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不僅能夠鍛煉人的身體各部位肌肉力量,提高身體柔韌性和協調性,還能夠提高人的判斷力。最初接觸攀巖的學生,是對身體的挑戰;經常參與攀巖的學生,是對其判斷力和堅韌性的挑戰。攀巖者需要對自身能力和攀巖的難度進行綜合判斷,對前進的方式和路徑加以規劃,做出迅速決策和判斷,這樣才能節約體力,最終實現成功。因此,攀巖運動是對青少年果敢性的磨煉。
(五)對獨立性的影響
攀巖運動具有唯一的主體,就是攀巖者自己,無論是對自身狀態的估量,還是對攀巖路線的判斷,都需要運動者自己獨立完成。他人的指點不能夠替代自己的獨立思考,擺在自己面前的困難還要自己想辦法去克服。此外,在攀巖運動中,固定點需要自己去找,自己去判斷,即便前面已經許多人成功通過,但是,他人的成功之路不一定適合任何人,向上攀登的路需要自己探索。攀巖的樂趣是在挑戰未知。因此,攀巖運動能夠讓學生獲得其他運動項目無法實現的深刻感悟,能夠培養出學生獨立性格,降低對他人的依賴,進而形成抗挫折能力。
四、結束語
攀巖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運動項目,能夠在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同時,磨煉他們的意志,提升運動者戰勝困難、勇往直前的決心,提升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將攀巖運動應用于學生心理健康培養中,將會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質,為以后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東旭.從體育美學視覺看攀巖運動對大學生素質影響分析[J].才智,2019(12):66.
[2]李正茂,任德華.關于開展攀巖運動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研究[J].才智,2015(34):115.
[3]趙園園.攀巖運動對大學生抗挫折能力影響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
作者單位:武漢商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