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濤
【摘要】魯迅先生的作品當中塑造了大量成功的人物形象,而透過這些人物,我們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魯迅先生的了解,也能夠通過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受到深刻的觸動與影響。魯迅先生在對人物進行塑造時,并不按照階級等級進行劃分,也不是站在道德角度把人物按照善惡的方式劃分,而是描繪了社會底層的一些小人物,感慨其命運不幸,憤怒于他們的不爭,以便通過這些人物的塑造承載自己的思想情感,體現出時代的悲劇和渴望改變當時社會發展狀態的希冀。
【關鍵詞】魯迅作品;人物塑造;藝術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5-0008-02
魯迅先生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選材視角非常獨特,常常沒有過多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有的是用樸實真切的語言對人物心理進行有效刻畫,雖然不著痕跡,但是卻又入木三分。魯迅先生利用冷峻沉思,揭示了社會不同人物形象所體現出來的社會瘡疤,并對其予以療救,給我們深刻的啟發以及強烈的思想沖擊,我們也可以透過魯迅先生的作品及其塑造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感受到魯迅先生的民族魂。魯迅先生是從精神層次挽救中國的典范,分析其作品,了解其塑造人物,可以為分析魯迅先生提供良好條件,并在文學創作當中獲得一定的借鑒與思考。
一、魯迅作品人物的主要特征
魯迅先生看到當時處在水深火熱當中的國家,深深感受到要挽救中國就要改造國民性,于是他棄醫從文,從精神層面上挽救當時愚昧落后的中國,創造了大量優秀的作品。在對魯迅作品當中的人物進行綜合分析和總結歸納后發現,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現實性特征。魯迅作品當中的不少人物是對立于社會存在的,這些人的典型特征就是接受過西方教育與思想啟蒙,在人格上追求獨立,批判社會的愚昧落后,比方說狂人、呂緯甫等都強烈批判了傳統文化。這些人物借助人文主義價值觀,評價社會,否定過去的愚昧落后思想,因為這部分人在當時社會占據極少部分,所以往往成為了正統人眼中的異類,而他們也因此在激烈社會抗爭當中落得失敗結局。比如狂人日記當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種象征意象,體現的就是擁有先進思維的人和社會的對立。受到諸多壓力與壓迫,狂人從和社會對立變到發瘋前的狀態,最后也候補做官。這一結局無疑彰顯了傳統社會力量之強大,也帶有突出的諷刺色彩。二是復雜性特征。魯迅作品往往有著明顯的悲劇性,往往能夠在讀中感受到壓抑,沒有多么崇高的色彩,有的只是對復雜人生的思考。悲劇通常是通過作品的沉郁氛圍進行體現的,而這種對人生悲劇的表現特征也讓作品當中的悲劇氛圍被渲染的更加濃烈。魯迅既是擁有悲劇體驗的思想家,還是諷刺家,所以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往往在帶有幽默色彩的同時擁有豐富的諷刺意味。《高老夫子》是單純的喜劇作品,利用簡單諷刺語言表現的人物形象,讓人物缺少了內在精神,所以作者對這個人物是持有蔑視態度的,也由此彰顯了很強的諷刺性。《孔乙己》《阿Q正傳》是把悲劇寓于喜劇的作品。三是批判性特征。魯迅作品當中的人物形象寄托了叛逆者思想,也體現出作者對社會的悲哀和強烈批判。魯迅作品所批判的軍事統治階級人物,比如《狂人日記》當中的大哥。這些人代表的是當時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通過勾勒上層人物的丑陋形象用來表示對封建社會腐朽落后的深刻批判。
二、魯迅作品中人物塑造的典型作品
(一)《阿Q正傳》
這部作品講的是發生在未莊的一個故事,而這個地點是作者虛構的,也由此體現出很強的象征、諷刺以及批判性。故事的主人公叫阿Q,是一個沒有固定職業,依靠出賣勞動力生存的社會最下層農民,他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自我陶醉、狂妄自大,而這些表現也都體現在精神勝利法上,體現出了他的無知無畏與自欺欺人。以及在做了奴才之后,就安于現狀,甚至自鳴得意的樣子讓魯迅對其感到悲哀和憤怒。阿Q是有喜劇色彩的悲劇人物,通過對這一人物進行描寫,由此展現的狂妄自大。因循守舊、麻木無知、投機取巧、自我輕賤等特征實際上就是當時國民劣根性的概括。
(二)《祝福》
這部作品是站在知識分子視角講述下層婦女怎樣逐漸被封建禮教逼上絕路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祥林嫂,也是舊中國舊社會農村婦女的一個典型形象。祥林嫂是一個質樸善良和勤勞的女性,但是因為處在舊社會不僅無法享受到做人的基本權利,反而成為了一個被隨意踐踏迫害最終被封建禮教和迷信吞噬的人物。文章當中的看客喜歡聽祥林嫂對其不幸故事的講述,聽過之人要好心安慰幾句,擠出幾滴眼淚以體現自己的高尚和同情;沒聽過故事的人則想方設法找到祥林嫂讓她一遍遍講述悲慘遭遇,聽過后才會離開。祥林嫂在被人一次次撕開傷口,被他人欣賞痛苦當中逐步走上絕路的。祥林嫂,即使按照他人的要求專門砍給自己贖罪,但是仍舊受人歧視,最后在祝福的炮聲當中死在街上。這部作品表面上描寫的是祥林嫂,這個人物實際上描寫的是全部受到封建禮教迫害婦女的形象,也通過這樣的作品和表達揭示出反封建的價值。
(三)《孔乙己》
孔乙己身上穿著破爛長衫,張口閉口之乎者也,時時刻刻都不忘記自己讀書人的身份,哪怕代表身份的長衫已經破爛不堪,但仍然不愿意脫下與短衣幫為伍。通過孔乙己的這一表現,就可以看到他是一個要面子看不起底層勞動人民,只想憑借科舉一躍成為上層人物的人。孔乙己生活與思想被禁錮的社會環境之下,書中的掌柜、伙計、小孩等全部人物在舉止行為以及生活背景方面都彰顯著當時那個時代的典型特征。不管孔乙己去到哪里都是受嘲笑的對象,而人們嘲笑他的知識,笑他偷別人東西而受打罵,用不屑的口吻體現出當時社會弱者生存環境的艱難。文章當中的伙計也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在語言當中充滿歧視,根本無法看到其作為晚輩對長輩的尊重。即使是身穿長衫的顧客,即使他們有的富貴有的有權力,但是也都將嘲笑孔乙己當作樂趣。小小的酒店所折射的正是整個大社會的風氣,突出了封建思想的愚昧與落后,也把人性之冷漠進行了充分體現。
(四)《狂人日記》
這部作品是魯迅先生在1918年發表的第一部擁有劃時代價值的白話小說。這部小說描寫的主人公狂人整天擔驚受怕,哪怕所看到的是普通人的談話對視等正常行為,他都認為是吃人的準備活動。他認為街上的人都想吃他,小孩受大人教唆也要吃他,哪怕是自己的親人也都在暗處謀劃要吃他。通過這樣的描寫,可以看到狂人確實是一個狂人和瘋子。事實上狂人是走在時代前端,反對封建和落后禮教的一個啟蒙者,他能夠看出封建禮教的本質是吃人屬性,但是其他人都覺得封建禮教是好的,于是乎他成為狂人和他人眼中的異類。長時間受封建禮教影響的中國人是不是不能夠容下異類的,也會想方設法消滅或者是同化異類,最終用封建禮教吞噬異類。這部作品是現實批判性的經典作品,將矛頭指向封建文化,核心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不管在表達形式還是在思想層面上都影響了20世紀中國的文學與思想史。
三、魯迅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藝術方法
(一)藝術的集中和概括
在對眾多的魯迅作品進行研究和分析,可以總結出其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所運用的方法是非常獨特的,關注藝術的集中和概括。魯迅先生除了把人物放在大環境當中,關注人物陪襯之外,還特別擅長塑造真實鮮活和富有立體感的人物。第一,魯迅先生借助把多種人物特點合成一個的方法,藝術集中與概括實際生活當中的原型,讓人物具備更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比方說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在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因此讓這個形象在讀者心中影響深刻。第二,魯迅先生在對作品人物進行塑造時,特別重視人物靈魂表現,所以在塑造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常常會利用白描與畫眼睛的方法把人物特征刻畫出來。比方說,在《故鄉》當中描繪閏土時,就把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進行了前后對照,把人物的不幸生活遭遇和命運利用簡單卻又非常深刻的方式進行刻畫,能夠對人的心靈產生極大的觸動,實現了含蓄而又有效的表達。
(二)白描和畫眼睛塑造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畫眼睛是畫出人特點的最佳方法。魯迅先生在他創作的多部小說作品當中,就證實了畫人、點睛都和情感密切相關的藝術創作特征。魯迅先生運用眼睛描繪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不少的典型人物,而這樣的創作手法非常高超,能夠用凝練而又質樸的方式把人物描寫得非常立體。例如,魯迅先生在對狂人的眼睛進行描寫時就是運用眼睛描寫眼睛,也就是透過狂人的眼睛畫出趙貴翁等封建勢力形象的眼睛。有些是似乎怕我,似乎又想害我的怪眼色,有些是滿眼兇光的鬼眼光。這樣的描寫方法,把狂人受迫害而憤憤不平的心理進行了有效描繪。透過狂人極具警覺性的眼睛,實現了對所有眼光的敏銳捕捉,而這樣犀利的描寫方法,也把吃人之人和被吃之人的對立性進行了直觀展現。此外,魯迅在描寫阿Q去法場路上看圍觀之人時聯想到之前有惡狼盯著他,想要吃掉他的場景,而他對那雙眼睛始終沒法忘卻。描寫狼的眼睛實際上就是在描寫這些圍觀者的眼睛,而阿Q在這些眼睛注視和恐懼當中死亡,看客的眼睛也體現出人們的冷漠無情與麻木。
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化小說的鼻祖,為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魯迅在創作的作品當中塑造了大量的獨特而又鮮活的人物形象,對當時人的思想劣根性進行了有效揭露,同時也體現出對底層勞動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的同情之感,并借助諷刺的方法批判當時中國社會的落后與腐朽,給人以無限深思。在分析魯迅作品的過程中,把人物塑造藝術作為一個重要出發點,可以對魯迅先生非凡的藝術功底以及深刻思想進行深層次的分析,讓人們即使跨越了時空仍舊能夠在閱讀當中獲得思考。
參考文獻:
[1]欒嵐.淺析魯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文學教育(下),2019,(28):32-33.
[2]汪延霞.魯迅與白先勇小說人物形象比較論[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9,(20):75-76.
[3]任傳印.魯迅筆下的宗教人物形象塑造[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