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麗 張新珍





【摘要】從哲學和教育學角度看,實踐都具備寬外延。文科專業教育者應堅持多元復合大實踐觀,兼顧擴充實踐形式和深耕學理探索,全面推進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應明確階段性目標,逐級漸進。
【關鍵詞】實踐教學;漢語國際教育;多元;層級
【中圖分類號】I1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5-0093-04
基金項目:本文為武漢市教育局2014年度武漢市屬高校教學研究項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構建”(2014090)研究成果。
一、大實踐觀的理論根據
最早提出實踐概念的亞里士多德指出,實踐是以活動自身為目的的活動,包括倫理活動、道德活動和政治行為,實踐與勞動和理論對立。現代哲學家阿倫特將實踐活動分為:勞動、工作和行動;行動對應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指彰顯人格身份和政治權利的舉動和言說,勞動和工作對應亞里士多德排除在“實踐”之外的“勞動”;阿倫特擴充了亞里士多德的實踐范疇,但她也指出了行動才是人的社會性體現。毛澤東《實踐論》認為實踐包括“生產活動”和“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將科學藝術活動也納入實踐范疇。因此,從哲學角度看實踐包括了:政治生活、生產勞動、科學藝術活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提出二十一世紀四大學習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和學會做事對應科學藝術活動和生產勞動;學會共同生活對應政治生活;學會生存是前三者的綜合體現。四大支柱與實踐論哲學達成基本對應。
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下文簡稱“社會實踐意見”),文件對軍政訓練、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社會服務、科技發明等實踐活動提出管理要求,并將其納入實踐教學計劃。2012年,教育部聯合七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下文簡稱“實踐育人意見”),指出高校應“推行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案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2018年,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下文簡稱“人才培養意見”),提出“大力推動與行業部門、企業共同建設實踐教育基地,切實加強實習過程管理”。從歷次文件看,“實踐教學”涵蓋廣闊。
綜合以上,寬外延的大實踐觀從哲學、教育學和政策層面都得到支持。
二、實踐教學的多元構成
實踐具備寬外延,實踐教學自然也應堅持多元構成,它應包括學生獲得認知的感性過程、理論知識的內化過程、理論知識的外化應用以及學習過程中的人格塑造。
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例,基于不同側面,實踐教學可以有如下分類:
(一)基于實踐目標的分類
1.以成果產出為目標的實踐
產出應做廣義理解,包括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衡量大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水平的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即典型的產出型實踐;國家大力推動的創新創業實踐也屬于此。在完成上述成果產出之前有一些小型產出訓練,具體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比如學年論文、微課堂實踐等。
產出型實踐有顯性而明確的成果形式,外顯成果刺激學習動機的生成,因此能得到學生的重視,實踐態度比較端正。另一方面,成果導向是目前重視度極高的教育改革方向,成果產出有剛性評價標準、質量控制體系和競賽遴選機制。因此本類實踐是管理控制最嚴、發展最快的一類實踐。但是創新創業實踐等遴選競賽存在學科失衡現象,不少學科缺乏高等級競賽。
2.以社會融入為目標的實踐
以社會融入為目標的實踐旨在加強學生的社會認知度、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職業認知度和溝通合作能力,成果產出為次要協同目標,此類實踐包括社會調查、校園活動、公益活動、實習、見習等。
社會融入型實踐部分與主修專業關聯較為緊密,比如專業見習和畢業實習,若學生對本專業有夢想,對其會有較高期待和興趣,態度較端正。
部分融入型實踐與主修專業的關聯有不確定性,如社會調查,社會調查為幫助學生認知社會現狀的必修環節,對于社會學類專業而言為強關聯,對于非社會學專業則為弱關聯。校園活動和公益活動與主修專業關聯性也很弱,活動的參與出于學生的自愿選擇和學分要求,來自其興趣內驅和社交需求。
弱關聯度往往伴隨弱重視度。同時本類實踐不強調成果產出,容易產生考核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3.以專業探索為目標的實踐
以專業探索為目標的實踐主要指分布于常規課堂中的實踐學時,比如翻轉課堂、課堂討論、上機實驗、科研創新等。
這類實踐中,教師為學生搭建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角色翻轉完成知識復現,以討論促進理論思辨,以實驗和科研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強參與性使學習行為從被動變成主動,加深了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
這類實踐沒有統一的組織樣式和輸出形式,形式上也不像狹義實踐,但它卻是大學教學中最普遍存在的部分,也是實踐論明確指出的實踐和“實踐育人意見”提倡推廣的內容。堅持專業探索屬于實踐范疇,我們才能堅持學理探討和學術深度,而不是將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化活動。
從實踐分類目標看,需要加大研究的是社會融入實踐的評判機制,同時教育者要堅定深耕學理的信心。
(二)基于實踐內容的分類
基于實踐內容與主修專業的關系,實踐可以分為:
1.專業類實踐
專業類實踐指與主修專業關聯緊密的實踐活動,比如畢業論文(設計)、專業見習(實習)、專業競賽、研究性學習等。專業類實踐由主修專業教師承擔指導工作,教師具備專業知識進行良好的選題指導、過程監督和考核鑒定。
2.通識類實踐
通識類實踐與主修專業關聯不緊密。目前除軍事訓練與思政實踐之外,其他通識實踐多由主修專業承擔,即教學院系除了承擔專業實踐內容之外,教師需對學生的社會調查、校園活動、創新創業、競賽等各方面進行指導,對專業教師提出很大挑戰。
關于通識類實踐,我們應該采用兩種思路:
一是盡量挖掘本專業與社會的結合點。比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比較注重語言文字技能、教學技能、跨文化溝通能力;目前本專業的校園活動和公益活動主要內容為對外漢語教學,其實還有更多尚待挖掘的活動,如:針對聾啞兒童語言康復和老年語言能力退化的公益扶助、針對新移民和貧困人口的語言扶貧、輔助社區托管的教學輔導。
另一思路是切勿自我設限。以社會調查為例,有些極有價值的社會現象,但師生擔心其與主修專業無關聯、不符合教務制度而放棄,如畢業不就業、早婚早育、低齡棄學等現象;倘使過度強調與主修專業的關聯,無助于深入認知社會目標的達成。
通識實踐與專業教師研究方向或許相去甚遠,但這正是教師需要自我提升的地方,正因如此,“社會實踐意見”才指出“把大學生社會實踐與教師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從內容分類看,教師需注重通識類實踐的內容拓展。
(三)基于實踐組織形式的分類
1.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
校內實踐校方可以進行獨立指導和提供全部支持,受到校方嚴格監督,穩定性強。校外實踐需與校外實體聯合建立實訓基地和實習實踐平臺。
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實習實踐平臺多為高校留學生院、雙語學校。結合本專業教學體系,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可以發揮言語表達優勢建立文化宣傳實踐平臺,比如與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合作進行展覽講解、文化推廣等實踐;發揮多媒體制作技術優勢建立數字傳播實踐平臺,比如與新聞傳媒類單位合作進行數字傳媒制作、新媒體運營實踐;憑借豐富的語言知識與特教機構和醫療機構建立語言康復實踐平臺。多元實踐平臺可以保障學生更好開拓視野和了解相關行業,在服務社會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在此分類上,校外實踐的空間拓展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2.個人實踐與團體實踐
個人實踐指個人獨立完成的實踐環節,比如畢業論文、畢業實習等等。
團體實踐指小組協作完成的實踐,比如課堂教學的PBL教學法。PBL指基于問題或項目的教學方法,學生成組之后圍繞問題獨立收集資料、解決問題,PBL教學法可以執行更復雜的大型教學項目和培養合作能力。
團體實踐是學會共同生活和提高合作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但難以精確呈現個人表現;為避免不公正的大鍋飯,不妨采用教師和班級成員為小組成果評分、組內成員就貢獻相互評分的評價模式。
三、實踐的多層級構成
“實踐育人意見”要求人文社科類本科專業實踐學分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目前江漢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課時占總學時34.3%。由于實踐類目多,學生對名目相近的實踐容易出現目標混淆,比如社會調查之與社會用語用字調查、專業見習之與畢業實習、學年論文之與畢業論文。因此,我們在實踐指導中應進行明確的層級定位和給予階段性目標。本文對課外實踐環節和實踐性課程做了如下設想:
(一)課外實踐層級定位及實踐目標
1.調查環節設置
如上表所見,社會調查是社會用語用字調查的基礎,后者在前者的深化而不是平地建構。同時,社會用語用字調查在方法和感性認識上,又奠定專業探索和學術論文寫作的基礎。
2.實習環節設置
見習環節為觀摩形式,專業實習為準工作模式;觀摩建立感性認知,并由此刺激第四至第六學期的專業課程學習,在第七學期完成知識綜合應用。
3.論文寫作環節設置
從上表可以看出,前期調查實踐所獲得的語言現象和統計分析方法、實習實踐所獲得的現象認知、課程論文和學年論文所獲得的學術應用能力和學術規范都在畢業論文中可以得到應用,畢業論文的成功建立上前期所有實踐的嚴格執行基礎之上。
(二)課堂實踐層級及實踐目標
課堂實踐環節同樣需要明確層級性目標。按“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教學法課程有漢語國際教育概論、第二語言課堂教學概論、語音與語音教學概論、詞匯與詞匯教學概論、語法與語法教學概論、漢字與漢字教學概論。
上述各門課程都涉及模擬課堂實踐,教師不可能要求學生一蹴而就達到模擬教學的完美狀態。在實施中,我們可建立如下階段性實踐目標:
如上表所見,第一層級和第二層級以模仿為主,第二層級為按形式模仿。第三層級實踐有大量教學案例可供模仿、探討和改良,是帶創新性的輸出。將語音教學安排在第四階段,一則因為音理在語言知識中難度較高,二則因為語音教學主要在入門漢語教學中;語音與語音教學實踐不妨處理為語音與初級漢語教學,階段實踐目標為自主尋找課文中的重難點,獨立設計個性化教學設計并完成教學。
至此,語言類教學課程的實踐環節便完成了感知——模擬——輸出——創造的分階段目標任務,唯有按階段明確目標,學生才能理解各門課程中看似相同環節的存在必要性,才能不做重復勞動,得到最大鍛煉。
四、余論
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而言,實踐教學還存在以下可探討的問題:
(一)實踐環節考核方式是否需要優化
實踐環節的考核方式是各專業都存在的爭議性問題。
比如,能否以大型設計代替畢業論文寫作。英國、新加坡等國只有申請榮譽學位才需要寫畢業論文,有無其他方式來考核學生是否具備本學科的基本研究能力和創新工作能力?能否以大型創新性教學設計作為畢業考核依據?
再如第二課堂活動實踐一般不做考核,缺乏評價標準,以經歷代替經驗,參與即有學分;那么第二課堂如何確保實踐者真實促進了自我技能拓展和自我社會化?
(二)寬口徑實踐與強專業性如何兼顧
漢語國際教育在專業名稱上明確指向職業。針對命名指向,教育者應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那么,寬口徑大實踐觀與強專業性是否存在矛盾?
寬口徑和厚基礎是當今高校本科教學的倡導模式,但在學習時間和精力固定的情況下如何兼顧,是道難題。或許思路有二:一是挖掘通用能力,比如求知欲、溝通力、創新意識、工作態度。二是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尋找拓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最大交集方向;在此意義上不同地區、不同學校需根據周圍優勢專業和優勢產業確定培養方向,不存在普適性解決辦法,寬口徑培養方式的自由度和可探討空間也正在于此。
注釋:
①課程論文為課內形式,為說明論文寫作訓練層級關系,歸入此表。
參考文獻:
[1](美)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M].王寅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
[2]毛澤東.實踐論[M].長春:東北大學出版社,2016:408.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75.
[4]寧繼鳴.漢語國際教育:“事業”與“學科”雙重屬性的反思[J].語言戰略與研究,2018(3).
[5]彭妮婭.大學生對口就業有提升空間[N].中國教育報,2014-10-27(005版)
作者簡介:
宗麗,女,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博士,江漢大學人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和對外漢語教學。
張新珍,女,文學博士,湖北工業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語言和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