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內容豐富多彩,是中國也是世界的瑰寶,在全球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文化向世界各地的傳播依靠著翻譯,優秀的翻譯是錦上添花,而事實上翻譯市場良莠不齊,很多時候不能良好地進行讀者關照。生態翻譯學的出現,平衡了文化差異,使人類緊緊相連,共同構建人類共同體,通過英譯使文化原汁原味又易于接受的傳輸向世界,向世界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本文從生態翻譯學視閾下,分析我國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譯中的讀者關照。
【關鍵詞】 生態翻譯學;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讀者關照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5-0087-02
基金項目:2019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自選課題《生態翻譯學理論視閾下的中國典籍外譯研究》,項目編號L19DYY002。
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記錄了特有的人文歷史、偉大成就、傳統文化,“四書五經”、《老子》 《莊子》《孫子兵法》《黃帝內經》《史記》……無數震古爍今的著作千古流傳。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一直在影響著世界,從自然風光、經濟建設到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都是無限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譯是宣傳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有助于世界對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了解,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業,也是面臨多重困難的事業,文化差異、詞句不對等、理解差異等都制約著譯文的水平。本文從生態翻譯學理論的提出,“三維轉換原則”的應用,細致探討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英譯中的讀者關照。
一、生態翻譯學
(一)生態學
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E? · Haeckel)初次定義了“生態學”是研究動物與其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的科學。隨著人類的發展,人們生態意識的進步,生態理念也開始流行,從研究動物與其環境到研究生物與其環境的關系,到如今的研究人類的社會關系、生存發展,生態學與人類息息相關。
(二)生態翻譯學
生態翻譯是一個跨學科的翻譯方法,講究生態理性的利用、生態視角的運用,充分還原原作,不再是文字的簡單翻譯,而是完整翻譯其生態系統,再現其內在生態結構,充分表達原作特色與個性。生態翻譯學理論是胡庚申教授在恩創 · 哈格斯創建的“翻譯選擇適應論”基礎上提出的,一經提出,在翻譯界便引起轟動,并迅速發展。生態翻譯學也和中國傳統文化十分契合,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講究的意境,語言精練,作品的價值并不止于作品本身,還有其更深刻的含義,其有著生態的世界觀,在此基礎上,利用生態翻譯學英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是科學合理的,與中華傳統文化相契合,幫助更好地傳播與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典籍。
二、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英譯中的讀者關照
(一)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英譯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包括文學、歷史、法律、軍事、天文、醫學、地理等多個領域,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的珍貴財產。將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翻譯成英文,向世界傳播我國優秀的文化,加深世界對中國從古到今更完整的了解,促進東西方文化更好地交流,也利于展現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風采。
(二)讀者關照的重要意義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類文明的發展,文學作品的受眾不斷擴大,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使普通人也擁有著閱讀的需求,中國傳統古文化典籍的英譯作品也有了更多機會給到一點也不了解中國的人們看到。對于讀者來說,看懂是基礎,舒服是動力,文化是核心,時代在變,語言在變,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文化特點,英譯作品進行讀者關照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能夠被讀者接受并廣泛傳播的作品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作品,中國古代文化典籍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但他們的英譯版本決定著其在國外的傳播效果,可以說從英譯的名字開始譯者們就開始了挑戰。文化差異、語言習慣的差異及受眾的變化,譯者直接字對字、句對句的翻譯都是不合適的,不再是為了翻譯而翻譯,要在讀者視角中最大程度上還原原文,將作品表達得圓滿。讀者愿意讀,讀得懂,人心入腦,甚至能夠主動去宣傳、推廣,那么這樣的翻譯作品就是成功的。讀者不參與翻譯,但在翻譯中也是有重要作用的,譯者考慮讀者感受、明確認知讀者接受、讀者關照是有著重要意義的,畢竟譯文最終服務的是讀者,只有讀者接受,才可以使中國傳統文化典籍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
三、生態翻譯學視閾下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英譯中的讀者關照
生態翻譯學視閾下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英譯是將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譯文、譯者放在翻譯生態中進行研究,構成一個多維立體的翻譯生態系統,進行理論化、系統化的分析,全面、完整的構建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譯文的生態,使譯文在讀者接受的同時完整的表達原文,讓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國門。翻譯生態系統雖未提到讀者,但與讀者卻是息息相關的,譯者翻譯服務于讀者,譯文受眾是讀者,讀者讀譯文最終目的是為了了解原文,讀者的閱讀與反饋也反映了英譯作品的價值,也衡量了譯者的能力。讀者反饋好,愿意讀,積極傳播,那么這一個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譯文便是一個競爭力強的作品,能夠在翻譯生態系統存活下來,不被淘汰,反饋不佳,那么便將面臨淘汰,造成了資源浪費,甚至影響著譯者的價值。譯者的多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譯文的多樣促進翻譯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完整性,“優勝略汰”使著這個生態圈呈現著一個良性循環、動態平衡,也使得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更好地向世界傳播。所以譯者關照到讀者群體是十分重要的。
(一)對讀者語言需求的關照
讀者去讀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英譯譯文是一種主動的行為,通過閱讀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閱讀的過程中創造新的審美價值,這是一個雙向的收獲,典籍得到傳播,讀者收獲知識。讀者接受的是英譯后重構的典籍,既原文的還原,又是一個嶄新的作品,若一開始語言需求未得到關照,讀者讀不下去,那么在審美產生之前閱讀便已經結束了。語言邏輯、思維方式不符合口味,那么閱讀也將乏然無味。所以譯者需對讀者的語言需求進行關照,語法、詞匯、篇章皆因地制宜,符合當地語言審美,讓讀者讀下去。
(二)對讀者文化需求的關照
文化的不同也會對作品產生很大的影響,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譯便是通過英譯手段將中華傳統文化在西方進行傳播,這是一個和諧自然的過程,如若文化產生沖突,那么傳播也將遭受阻礙。對讀者文化需求的關照至關重要,在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考慮西方主流文化,譯者需考慮民族特色、讀者文化審美、讀者接受能力,求同存異,盡可能縮短文化差異,努力提高英譯作品在翻譯生態系統的競爭力。
(三)對讀者情感需求的關照
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寄托著作者的情感,讀者閱讀、思考、體會,釋放自己內心的情感,可以說不僅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情感的共鳴。而中國古代文化典籍英譯作品能否喚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取決于譯者能否充分對讀者的情感需求進行關照。生態翻譯學強調和諧與平等,重視文化本來的發展規律,將體現原文本真的內涵作為翻譯的目的,從而促進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傳播。譯者首先要充分了解原文作者的寫作時的生態環境,關注譯文讀者的情感需求,再去表達作者的內心情感,這樣的作品便可以滿足讀者的情感期待。
四、結語
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內容豐富多彩,是中國,也是世界的瑰寶,在全球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始華夏生態智慧的生態翻譯學的出現,順應了翻譯語境,平衡了文化差異,使人類緊緊相連,和諧而融洽,通過英譯使文化原汁原味又易于讀者接受的傳輸向世界,向世界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英譯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翻譯生態系統在不斷地完善。其中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是文學和翻譯的最終也是唯一的服務對象。因此,在生態翻譯學視閾下譯者要充分關照到讀者的語言、文化、情感等需求,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地避免文化差異和沖突,在保證還原原文作者作品內容的前提下,進一步地去引導讀者閱讀和鑒賞,提高讀者的語言和文化修養,這才是更積極意義上的讀者關照,這樣也可以更好地宣傳和推廣中華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產生的背景與發展的基礎[J].外語研究,2010,(4):62-67.
[3]王國禮.建國后中國文學的英語外譯作品及其傳播效果研究[J].東南傳播,2014,(6):146-149.
[4]朱安博.“譯可譯,非常譯”——汪榕培教授訪談錄[J].山東外語教學,2013,(3):3-6.
作者簡介:
王君,女,遼寧葫蘆島人,碩士,遼寧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翻譯、英語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