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佑琳
【摘 ? ?要】語文教學中,詩歌是重要的一個板塊,同樣也是教師需要著重注意的地方,為了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多給學生集中講解詩歌,從詩歌的本質入手,去學習探究詩歌的屬性,理解詩歌的內容。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鑒賞 ?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3.104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一大重點,詩歌鑒賞部分不但是高考考察的分數比較高的大題,還是在新課標教學大綱的規定下,明確要求對學生加強培養的重要模塊。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每個教師對該部分的教學方式并不太相同,而學生的接受情況也大相徑庭。為了更好地對詩歌鑒賞部分進行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問題出發,調整教學狀態,為更好地教學找出有效、快速的解決方法。在教師的實際教學的開展過程中,主要的問題會集中于這樣幾點:首先,是學生對于詩歌鑒賞的理解并不夠深入,學生并不能很好的運用課本知識點,融會貫通地進行學習,在學習詩歌鑒賞的時候,思維還是很固定,不夠靈活。其次,學生在考試中詩歌鑒賞閱讀沒有技巧性,不僅僅是因為知識能力的不足,還是因為技巧的不夠,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思路并不夠詳盡,導致了做題時思維模糊與混亂,這樣做題的效果當然不好。然后,學生對于詩歌鑒賞的學習重視程度還是不太夠,甚至可以說對語文的學習重視程度都不夠,提升學生在詩歌鑒賞學習中的主動性,是教師格外需要注意的要點之一。
一、分析詩歌鑒賞的本質屬性
要想在教學中更有方法,就要先把教學的目的搞清楚,摸清要教給學生內容的來龍去脈。教師應首要對詩歌鑒賞本身屬性進行分析,才能從知識的本身進行思考,用更合理、更科學的方式,來為學生展開知識。詩歌鑒賞主張對詩歌進行深入地探討,通過詩句的起承轉合詩歌的內容,探究詩歌本身的含義的同時,更關注于詩歌想要表達的引申含義,其中包括了詩歌想要表達的時代問題或者詩人的情感等方面。培養學生對詩歌鑒賞能力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增強學生對古代詩詞歌賦的感受,讓學生熟悉并理解詩歌這種特殊的體裁,另一方面加強學生的思維與理解,提高學生的辨析與分析能力。在高中時期,教師要通過適當的課本內容,對詩歌進行引申,把握好課本的詩歌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學修養及課外詩歌儲備量,讓學生即便是遇到從未見過的新詩,也能夠通過他們自身的文學內涵,對詩歌的內容與意思進行分析。
高中詩歌的教學,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探討基本的詩句本身的意識,而是要透過基本的詩句含義,深入地分析其隱含的思想。而且在翻譯詩句的時候,也不再局限于一字一句地進行直譯,而是需要把意思串聯起來,用較為優美的白話文語言,對詩歌進行整體美化,傳達詩歌的意思。所以,高中語文教師對于詩歌的講解,不再僅僅在于理解含義一個方面的教學,而在于對學生詩歌多個方面的能力都要進行提高輔導。教師在展開詩歌鑒賞的同時,不要局限于考試內容或者詩詞知識本身,而是要用發散性的思維,讓學生透過詩詞這一個方面,去感悟更多方面的語文內容,形成良好的語文技巧。
二、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
在高中時期,學生因為各科的學習壓力,其實對語文的學習是比較滯后的,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學習情況往往不夠好,最主要的是在于他們的態度并不夠端正。為了讓語文的學習重新在學生心中提升其重要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從學生的興趣方面激發學生對語文的關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特別是在高中這個階段,各門科目都齊頭并進,學生最拿手的科目往往是他們最感興趣的。為了激發學生的主動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從教學方法上進行適當改觀,不要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固定的教學方法去教學,而是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去刺激學生的關注點,讓學生在課堂上更投入、更具參與度。
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的形式,從“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在詩歌教學的開始,為學生播放一則聲情并茂的專業朗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在學習詩句的途中,為學生播放一張張變化多彩的圖片,營造閱讀環境;在探討詩歌的內容的時候,為學生播放一部相關的背景視頻,讓學生把注意力從現代拉到古代,產生時代的共鳴。通過實施這樣的一些方式,讓教學的內容更為飽滿了,而學生在領悟詩歌的時候,不再是僅靠著教師進行口述,言傳身教,而是通過他們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結合自身的感悟與接收到的信息去思維詩歌的含義,這樣的方式因為學生的主動性更高,所以接收到的知識要點也更讓他們記憶猶新。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用技巧去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的內容,而詩歌的教學也是如此。
三、教學必要的答題技巧
高中的教學當然還有一處不得不說的地方,那就是對于考試技巧的培養,這對于學生的實用性更高,也是這個階段中的重點。在學生實際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因為他們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他們在閱讀一篇新的詩歌的時候,對情感的把握還是有方向的,但是這個方向的準確與否,有些時候與答題時作答的答案的準確與否,仿佛好像沒什么關聯。不少學生感到,他們在考試過程中,明明想到了重點在什么地方,但是寫出來的答案卻和標準答案相差甚遠,所以考試分數也自然不高。不管是高考還是其他平時的考試,答案的布置都是有一定規律的,學生在答題時沒有答題方法,間接導致學生分數不可觀。有些時候,如果深入探討學生的答案,他們的主旨也許和要點比較相符,但是,內容上差異巨大,這都是源于學生在考試中對答題技巧的領悟能力不夠。
高中語文教師在講解詩歌的過程中,要把更多的重心放在教學生閱讀的方法上,在學習詩歌的時候,要由淺及深地進行教學,并且要在課堂上時刻強調答題規范,訓練學生學會分點作答。在解答時候的時候,思路一定要清楚,并且要有針對性,對于每種不同的題型,答題都要有獨特的方式,答案的內容組成上也會存在規律,而教師的作用就是帶領學生找出這種規律。
四、結束語
高中階段的詩歌教學,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要從多個方面對學生的詩歌能力有所把關。在詩歌教學之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與學生在課堂上合作,共同探究詩歌的內涵,學習詩歌的精髓所在。
參考文獻
[1]李梅.淺析高中語文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中),2014(8):103-103.
[2]蘇信革.高中語文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J].祖國:建設版,2014(3):285-286.